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海波

作品数:15 被引量:115H指数:6
供职机构: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科研项目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颅脑
  • 4篇出血
  • 3篇手术
  • 3篇术后
  • 3篇颅骨
  • 3篇颅骨修补
  • 3篇膜下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瘤
  • 2篇动脉瘤性
  • 2篇动脉瘤性蛛网...
  • 2篇引流
  • 2篇置管
  • 2篇术后并发
  • 2篇去骨
  • 2篇去骨瓣
  • 2篇去骨瓣减压
  • 2篇蛛网膜
  • 2篇蛛网膜下
  • 2篇蛛网膜下腔

机构

  • 13篇成都医学院第...
  • 1篇攀钢集团总医...
  • 1篇西昌市人民医...
  • 1篇重庆市大足区...

作者

  • 13篇刘海波
  • 7篇范英俊
  • 6篇王恩任
  • 6篇杨中鑫
  • 4篇苗树船
  • 3篇张列
  • 3篇张杰
  • 3篇王琼芬
  • 2篇邱治春
  • 1篇隋曌
  • 1篇王军
  • 1篇曹小英

传媒

  • 3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中华神经创伤...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术式治疗颅脑创伤后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经改良枕角穿刺和经三角区穿刺两种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治疗颅脑创伤后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67例颅脑创伤后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经改良枕角穿刺的患者作为改良枕角组,经三角区穿刺的患者作为三角区组。其中改良枕角组36例,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25~62岁,平均39.4岁。三角区组31例,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22~59岁,平均42.2岁。通过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一次性成功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影像学Evan’s指数变化评价两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改良枕角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三角区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3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堵管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枕角组患者手术一次性成功率为100.00%,三角区组为83.8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术后影像学Evan’s指数及GOS评分改善方面,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改良枕角穿刺VPS堵管发生率低于经三角区穿刺VPS,一次性成功率高于经三角区穿刺VPS,且在影像学Evan’s指数及GOS评分改善方面均优于经三角区穿刺VPS,值得推荐。
范英俊刘海波杨中鑫王琼芬苗树船
关键词:颅脑创伤脑室-腹腔分流术脑积水
三维塑形钛网与超低温保存自体颅骨在早期颅骨修补中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三维塑形钛网与超低温保存自体颅骨在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行颅骨修补中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修补患者155例,根据颅骨修补材料不同分为自体颅骨组和三维钛网组。两组患者均早期行颅骨修补,自体颅骨组与三维钛网组分别采用超低温保存自体颅骨和三维塑形钛网作为修补材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颅骨修补术后各项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颅骨修补后头颅外观缺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头皮不适及自觉头部畏冷热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自体颅骨组患者满意度高于三维钛网组(P<0.05)。两组患者颅骨修补术前及术后Karnofsky功能评分(K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行颅骨修补时,使用超低温保存自体颅骨较三维塑形钛网的总体并发症低,且患者术后满意度高,值得推荐。
范英俊邱治春苗树船刘海波王恩任
关键词:颅骨修补自体骨瓣钛网
高压氧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和肽素的影响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高压氧治疗。比较研究组在高压氧治疗后、对照组于常规治疗后第1、2、3周结束次日血清和肽素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变化。结果高压氧治疗作用下,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在高压氧治疗后第1、2、3周结束时均降低(P<0.05)。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高压氧组患者GCS评分提高更加明显(a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并促进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康复,高压氧治疗有助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康复可能与高压氧治疗下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降低相关。
杨中鑫刘海波范英俊曾加祥张列王恩任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高压氧和肽素康复
一种神经外科手术切口划线工具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神经外科手术切口划线工具,包括定位座和呈柔性的基带,定位座上设有与所述基带相匹配的通槽,基带穿设于通槽内,在基带上沿基带的长度方向设有第一条形孔,基带的两端分别设有勾面魔术贴和毛面魔术贴;本实用新型所提...
余凯夏勋朱姝刘海波苗树船
文献传递
不同方案治疗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进展型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3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进展型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5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进展型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采用钻孔引流术或局部穿刺引流术,联合弹力绷带适当加压包扎及腰大池持续引流,对照组31例,采用钻孔引流术或局部穿刺引流术,联合弹力绷带适当加压包扎。观察两组患者硬膜下积液出现时间、头部引流管留管时间、治疗后住院时间、一次性治愈率以及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结果观察组患者头部引流管留管时间、局部引流后硬膜下积液基本消失的时间及治疗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一次性治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对照组为48.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硬膜下积液治疗前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GO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进展型硬膜下积液的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或局部穿刺引流,联合弹力绷带适当加压包扎及腰大池持续引流的综合治疗方案,能提高一次性治愈率,减少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范英俊王琼芬杨中鑫刘海波张杰王恩任
关键词:颅脑损伤硬膜下积液腰大池置管引流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引流时间与引流量对脑积水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讨论脑脊液腰大池引流时间长短及引流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脑脊液引流时间长短及引流量分为短时程、长时程及低流量和高流量组,分析引流时程及引流量对脑积水的影响及关系。结果97例患者出现脑积水34例、硬膜下积液41例、颅内感染3例。短时程组41例、平均引流时间(10±3.6)d,长时程组56例、平均引流时间(21±4.1)d,组间引流时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发生脑积水(22.0%vs 44.6%,P=0.021)、硬膜下积液(26.8%vs 53.6%,P=0.008)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颅内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vs 3.6%,P=0.750)。低流量组53例、平均引流量(183±42)ml,高流量组44例、平均引流量(285±34)ml。组间引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发生脑积水(20.8%vs 52.3%,P=0.001)、硬膜下积液(30.2%vs 56.8%,P=0.008)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颅内感染方面(3.8%vs 2.3%,P=0.06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脊液引流时间、引流量可能是脑积水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长时程及高流量引流脑脊液的患者更易出现脑积水及硬膜下积液。
杨中鑫刘海波范英俊李宗喜张列夏勋邓伟
关键词:脑积水引流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
颞叶癫痫患者脑部病理改变与EF-Tu_(mt)、EF-Ts_(mt)表达情况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患者脑部病理改变、线粒体蛋白质翻译延长因子Tu和Ts(mitochondrial 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Tu and Ts,EF-Tu_(mt)和EF-Ts_(mt))的表达情况,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改善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40例颞叶癫痫患者(颞叶癫痫组)和20例颅脑外伤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取所有患者颞叶皮层脑组织,行脑组织病理学观察、脑组织EF-Tu_(mt)和EF-Ts_(mt)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免疫电镜检查。结果颞叶癫痫组患者病理组织呈现神经元分布不均、脑皮质分层紊乱;胞质少,细胞核呈现空泡状;病灶组织小血管充血、增生;小血管及胶质细胞增生;有淋巴套形成。颞叶癫痫组患者脑组织中EF-Tu_(mt)和EF-Ts_(mt)阳性表达颗粒数和细胞数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颞叶癫痫患者脑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且EF-Tu_(mt)和EF-Ts_(mt)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但其机制尚不明确。
刘海波杨中鑫范英俊张杰
关键词:颞叶癫痫病理改变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增大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增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85例,根据急性期血肿是否增大,分为血肿增大组和血肿未增大组,收集患者各项病史资料及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增大的各项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此类患者急性期血肿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增大的发生率为25.95%(48/185),两组患者在服用华法林、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首次CT血肿体积、血肿破入脑室比例、血肿为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凝血酶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前服用华法林、入院时GCS评分≤8分、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首次CT血肿体积≥20 mL、血肿破入脑室、血肿为分叶状或不规则状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增大受发病前服用华法林、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首次CT血肿体积、血肿破入脑室、血肿形态等因素影响,临床可根据上述因素预测血肿增大的可能性。
曹小英隋曌杨中鑫邱治春刘海波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疾病恶化
脑脊液乳酸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转归中的预测价值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明确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脊液乳酸含量及乳酸清除率在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自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0例aSAH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于术后0~24 h、48~72 h、96~120 h 3个时间点内收集脑脊液检测乳酸含量并计算术后早期(0~72 h)乳酸清除率。术后3个月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复诊与随访,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检查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共51例,预后不良组患者共19例。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明显小于预后不良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Hunt-Hess分级及改良Fisher分级分布明显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预后良好组患者术后0~24 h、48~72 h脑脊液乳酸含量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脑脊液乳酸平均值≤3.28 mol/L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脑脊液乳酸清除率≥10%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9,95%CI:1.000~1.186,P=0.049)、GCS评分(OR=5.610,95%CI:1.136~27.696,P=0.034)、Hunt-Hess分级(OR=3.921,95%CI:1.084~14.175,P=0.037)、脑脊液乳酸清除率(OR=9.821,95%CI:1.278~75.483,P=0.028)是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脑脊液乳酸清除率可预测aSAH患者术后转归情况,清除率≥10%患者预后较好。
严智刘海波赵天全王恩任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脑脊液乳酸乳酸清除率
一种棘轮颅骨修补螺丝刀工具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棘轮颅骨修补螺丝刀工具,包括把手、刀杆和换向轮。刀杆一端可转动的穿设于把手内部,另一端延伸至把手外部。刀杆延伸出把手外部的一端设置有拧动螺钉的刀头。换向轮呈环状。换向轮...
余凯 朱姝 夏勋刘海波 赵天全 杜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