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介入栓塞与手术夹闭的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比较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介入栓塞与手术夹闭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45例MCAA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A、B组,A组患者采取介入栓塞,B组采用开颅夹闭,观察2组疗效,评价预后。结果术后第3日,A组患者GCS评分高于B组、血管痉挛程度低于B组(P<0.05),第7、14日2组患者的GCS评分、血管痉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0日,2组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介入栓塞与手术夹闭治疗MCAA远期疗效相近,但介入栓塞起效较快。
- 罗伟坚陈东
-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手术夹闭介入栓塞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与法舒地尔治疗的临床效果
- 2015年
-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选择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法舒地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2例,通过随机数表法随机分组。C1组(观察组41例):临床选择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法舒地尔治疗;C2组(对照组41例):临床选择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对比两组在临床疗效、治疗满意度及临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C1组明显优于C2组(P<0.05);在患者头痛症状缓解时间、脑脊液恢复时间及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C1组明显少于C2组(P<0.05);在临床治疗满意度方面,C1组明显高于C2组(P<0.05)。结论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选择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法舒地尔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凸显联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的临床价值。
- 罗伟坚陈东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法舒地尔
- 法舒地尔动、静脉给药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后脑血管痉挛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动脉推注(IAF)与静脉给药对脑动脉瘤栓塞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对比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介入栓塞治疗后出现脑血管痉挛39名患者,随机分成A、B二组。A组,改用静脉法舒地尔治疗,30 mg,3次/d;B组立即行动脉内注射盐酸法舒地尔(60 mg+生理盐水100 ml,60 min缓慢推注治疗),连续3 d,3 d后予常规静脉法舒地尔治疗。结果 B组IAF治疗后血管痉挛程度明显改善,第3 d、7 d、14 d的GCS评分均高于A组,3月后GOS评分明显高于A组。结论 IAF能安全有效地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症状并改善预后。
- 陈东罗伟坚
-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盐酸法舒地尔
- 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6
- 2015年
- 目的探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11例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接受贝伐单抗联合替莫唑胺(TMZ)化疗方案治疗。化疗效果按照肿瘤可计算MRI增强范围评价疗效,并观察患者治疗前至再次进展之间KPS、QOL评分改变。不良反应参照WHO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结果 11例患者全部完成2个周期以上的化疗。疗效评价,总体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6例,病情稳定(SD)1例,病情进展(PD)0例,缓解率(RR)为90.9%(10/11),DCR为100%(11/11);中位PFS为5.4个月,中位OS为6.5个月。贝伐单抗联合TMZ所致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66.3%)、骨髓抑制(43.2%)、肾损伤(39.0%)、高血压(27.3%)常见,本组多为Ⅰ、Ⅱ级(35.93%),很少Ⅲ级(2.60%),无Ⅳ级;治疗后患者KPS评分及QOL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5)。结论贝伐单抗联合TMZ化疗对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较高的疾病控制率,安全性较高,是一种可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
- 项威陈东胡继良陈成罗伟坚万勇李文斌
- 关键词:贝伐单抗高级别胶质瘤联合化疗
-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探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6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分别给予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与传统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动脉瘤栓塞成功26例,2例患者术后再次出血死亡,其余28例患者20个月内未出现复发;参照组患者动脉瘤栓塞成功18例,随访期内复发4例。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彻底有效,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罗伟坚
-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弹簧圈颅内宽颈动脉瘤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观察
- 2015年
- 目的:观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开颅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率为63.33%,优于对照组3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3.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0.00%,显著低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并发症发生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罗伟坚陈东
- 关键词:血管内栓塞开颅手术颅内动脉瘤
- 低级别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与显微手术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低级别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方法回顾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42例低级别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资料,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平均住院日、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残留率、预后情况。结果血管内栓塞治疗组平均住院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显微外科手术,短期临床改善较显微外科手术明显,两组残留率、3月后疗效无差异。结论两种疗法各有优势,但血管内栓塞治疗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
- 罗伟坚陈东
-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显微外科手术
- 远外侧入路中枕动脉的解剖特点及其在后循环搭桥手术中的意义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了解远外侧入路中枕动脉的解剖特点,为后循环搭桥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血管注入染色乳胶的成人头颈标本10例(共20侧枕动脉)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解剖开颅,观察枕动脉的起源、行程、邻近结构、血管分支,记录枕动脉各段的直径、可移植段的长度、椎动脉V3的直径以及与周围邻近结构的距离。结果枕动脉在下颌角水平起自颈外动脉的后壁,在颈外动脉内侧、颈静脉外侧上行,到达茎突后内侧区,转向后外侧行走,行于二腹肌后腹与头外侧直肌之间、二腹肌后腹与上斜肌之间,向内侧行走,在头长肌深面或表面行走.在上项线下方上斜肌、头半棘肌表面继续向内行走,经斜方肌、头半棘肌上项线附着点处穿出上项线上行,与枕大神经相伴,继续在头皮浅筋膜内上行,并分出1个或2个终末支,远端分布于头皮。枕动脉起点直径为f2.4±0.4)mm,寰椎横突上缘处的外径为(2.0±0.2)mm,越过上项线处的外径为(1.7±0.1)mm,寰椎横突上缘至越过上项线处的长度为(93.3±2.4)mm。枕动脉距枕外隆突的距离为(21.6±0.81mm。椎动脉V3段中点的直径为(3.3±1.3)mm。结论远外侧入路可以充分暴露枕动脉、椎动脉、寰枕交界区。以乳突尖、二腹肌后腹、寰椎横突为标志,能准确确定枕动脉位置,其直径和长度可满足后循环搭桥手术的需求。
- 胡继良罗伟坚王浩项威吕文陈东
- 关键词:远外侧入路枕动脉显微解剖
- 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与开颅手术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探讨和比较神经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的相关并发症。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进行神经介入术的患者11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进行开颅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术后满意度及术后3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满意度为92.73%(102/11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4.00%(84/100)(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2.73%(3/11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0.00%(10/100)(P<0.05)。观察组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2.73%(14/11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4.00%(24/100)(P<0.05)。结论神经介入治疗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显著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 戴黎萌徐菲陈东梁建罗伟坚项威胡继良万勇陈成王浩
- 关键词:神经介入开颅手术并发症
-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配合抗生素治疗,对照组单独给予抗生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体温与脑脊液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2.5%,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础体温、脑脊液白细胞、蛋白、葡萄糖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1 d、3 d基础体温、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7 d,上述指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可以早期控制体温、感染,治疗有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杨地李华英吕文万勇陈成罗伟坚向进
- 关键词:持续腰大池引流开颅颅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