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佩君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安市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断层扫描
  • 3篇荧光
  • 3篇视网膜
  • 3篇网膜
  • 3篇相干断层扫描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血管造影术
  • 2篇眼底
  • 2篇荧光素
  • 2篇荧光素血管造...
  • 2篇荧光素血管造...
  • 2篇造影
  • 2篇造影术
  • 2篇脉络膜
  • 2篇光学相干
  • 2篇光学相干断层
  • 2篇光学相干断层...
  • 1篇动脉
  • 1篇动脉闭塞

机构

  • 5篇西安市第四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北妇女儿童...

作者

  • 5篇李佩君
  • 4篇郑波
  • 2篇姜媛
  • 2篇高鸽
  • 1篇王润生
  • 1篇薛晓辉
  • 1篇刘蓓
  • 1篇朱忠桥
  • 1篇杜善双
  • 1篇吕沛霖
  • 1篇潘京京
  • 1篇雷涛
  • 1篇王毅
  • 1篇王静
  • 1篇郑轶
  • 1篇李娟
  • 1篇孙娜

传媒

  • 2篇眼科新进展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短脉冲激光术和传统激光术后视网膜结构的变化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观察短脉冲激光术及传统激光术后视网膜结构的变化。方法对短脉冲视网膜激光术后16例(22眼)、传统激光术后19例(25眼)行欧堡眼底照相、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检查,观察光斑情况,观察时间为术后1 h、1~2周、1~3个月、>3~6个月、>6~12个月。结果短脉冲激光术后1 h,光斑为中央灰白色环绕灰晕的n级光斑;光斑处椭圆体区形成环形脱离带,内层视网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变化不显著;FAF显示多个FAF信号降低的圆形区域。短脉冲术后1~2周,光斑中心为灰白色,环绕灰晕扩大,光斑中心FAF信号增强;外层神经上皮层向光凝斑中心牵拉;1~3个月时光斑处部分神经上皮层恢复正常;>3~6个月时,神经上皮层基本恢复正常;>6~12个月时,神经上皮层恢复正常。传统激光术后1 h,眼底照相与FAF表现与短脉冲激光组类似,SD-OCT提示光斑处视网膜全层水肿;1~2周时,光斑中心为灰白色,环绕灰晕扩大,光斑中心FAF信号增强,神经上皮层全层向光斑中心牵拉粘连;1~3个月时,眼底照相与FAF表现与短脉冲激光组类似,SD-OCT提示光斑处RPE细胞增生,周围环形萎缩;>3~6个月时,光斑周围RPE萎缩逐渐扩大,神经上皮层全层粘连;>6~12个月时,RPE层萎缩,神经上皮层全层粘连。所有随访组自发荧光结果与OCT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通过SD-OCT和FAF观察激光术后视网膜结构变化,客观证实了短脉冲激光损伤小于传统激光,为优化激光参数提供新的思路。
高鸽薛晓辉孙娜李佩君崔阳阳郑波
关键词:眼底自发荧光激光光斑短脉冲激光
尿激酶溶栓治疗面部微注射玻尿酸并发眼动脉和视网膜动脉阻塞及自发性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疗效对比观察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对比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面部微注射玻尿酸致眼动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RAO)及自发性RAO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面部注射玻尿酸致眼动脉阻塞、RAO患者22例22只眼(玻尿酸组)纳入研究。选择自发性RAO 22例22只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BCVA,并将结果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采用FFA测量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ct)及视网膜主干-分支末梢充盈时间(FT);同时行颅脑MRI检查。两组患者年龄及F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40、3.263,P=0.000、0.003);logMAR视力、发病时间和A-R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1、0.107、1.101,P=0.647、0.915、0.277)。排除溶栓治疗禁忌后,所有患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玻尿酸组、对照组患者各有6例经滑车上动脉逆行眼动脉溶栓、6例经颈内动脉顺行眼动脉溶栓、10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复查FFA,记录A-Rct及FT;治疗后30 d复查视力。观察患者治疗中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ogMAR视力及A-Rct、FT的改变情况,并行t检验。结果治疗后24 h,玻尿酸组患者A-Rct、FT分别为(21.05±3.42)、(5.05±2.52)s,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9、2.730,P=0.000、0.000);对照组患者A-Rct、FT分别为(19.55±4.14)、(2.55±0.91)s,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4、7.601,P=0.000、0.000)。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 A-R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1,P=0.197);F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2,P=0.000)。两组患者治疗后A-Rct、FT较治疗前的缩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0、0.510,P=0.743、0.613)。治疗后30 d,玻尿酸组、对照组患者logMAR视力分别为0.62±0.32、0.43±0.17,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9、5.169,P=0.029、0.000)。两组患者治疗后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
雷涛王润生李娟潘京京李佩君王静王毅郑轶杜善双吕沛霖
关键词:眼动脉阻塞面部注射
50岁以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观察50岁以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的脉络膜厚度水平。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CSC的50岁以上患者25例纳入研究。其中单眼20例,双眼5例,分为CSC患眼组(30眼),CSC对侧健眼组(19眼)。选择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人26例(26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加强深度成像技术进行脉络膜厚度的测量,选取中心凹下,距离中心凹鼻侧500μm、1500μm,颞侧500μm、1500μm共5个位点。结果 CSC患者年龄为(60.08±7.68)岁。CSC患眼组、CSC对侧健眼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分别为(414.17±85.88)μm、(352.89±97.22)μm,较正常对照组的(280.69±90.99)明显增厚(均为P<0.05)。单眼CSC患者患眼SFCT为(414.17±85.88)μm,较CSC对侧健眼的(352.89±97.22)μm明显增厚(P=0.008)。其余测量位点组间差异结果相似。结论 50岁以上CSC患者脉络膜较年龄匹配正常人明显增厚,患眼SFCT多在400μm以上,这一特征有助于对老龄合并黄斑神经上皮脱离患者的鉴别诊断。
姜媛施叶雯李佩君郑波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厚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扁平不规则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患眼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观察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扁平不规则RPE脱离(FIPED)患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频域OCT检查发现FIPE而未能确定诊断的45例患者4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5例28只眼,女性20例21只眼。平均年龄(61.02±9.29)岁。患者均行FFA、ICGA、频域OCT以及OCTA检查。FIPED定义为OCTB-scan图像中RPE呈不规则状隆起,同时Bruch膜清晰可见。OCTA的CNV诊断标准:视网膜深层至脉络膜层出现异常血管信号。根据OCT图像特征将CNV分为1型CNV、2型CNV。根据FFA影像特征将CNV分为典型性、隐匿性CNV.49只眼中,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发现伴CNV18只眼(36.7%),未见CNV特征性表现31只眼(63.3%)。FFA检查发现典型CNV1只眼,隐匿型CNV7只眼,OCT确诊均为1型CNV;透见荧光等41只眼。ICGA检查,CNV样强荧光斑、晚期可疑强荧光斑、脉络膜高通透性等分别为18、20、11只眼;18只CNV眼OCT确诊为1型CNV。对比观察OCTA、眼底血管造影对CNV的检出情况。结果49只FIPED患眼中,OCTA检出1型CNV36只眼(73.5%),FIPED内可见完全或部分强反射信号;未伴CNV13只眼(26.5%),其中FIPED内呈部分强反射信号9只眼,呈弱反射信号4只眼。FFA检查为经典型及隐匿型CNV的1、7只眼,OCTA均检出1型CNV。ICGA检出CNV的18只眼中,OCTA同样发现1型CNV。ICGA晚期可疑强荧光斑20只眼中,OCTA检查发现1型CNV17只眼;脉络膜高通透性等11只眼中,OCTA检查发现1型CNV1只眼。OCT检查,伴CNV的36只眼中,神经上皮脱离(SRD)、未见SRD及视网膜层间囊腔分别为32、2、2只眼。结论OCTA可发现73.5%的FIPED患眼伴CNV;与传统眼底血管造影比较,OCTA对FIPED下CNV的检出率更高。内部强反射信号的FIPED对1型CNV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姜媛高鸽李佩君郑波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眼底荧光造影及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巩膜扣带术后视物变形患者黄斑特征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应用眼底荧光造影(FFA)及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3D-OCT)检查巩膜扣带术后视物变形患者黄斑特征,评价黄斑形态变化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仍主诉视物变形患者53例53只眼,利用FFA及3D-OCT检查黄斑区,分析黄斑形态变化与视功能的关系。结果:术前与术后6月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6月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眼存在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92.5%),所有患眼均可见光感受器细胞的内节与外节(IS/OS)反射不连续,有中断现象。结论: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接受巩膜扣带术后视物变形的存在与IS/OS反射不连续有关,持续的黄斑区视网膜下液的存在对视功能也造成影响。FFA的结果与3D-OCT的结果并不完全对应。
刘蓓李佩君孙建华朱忠桥郑波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黄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