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加乐
- 作品数:7 被引量:137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选择适宜导管/静脉比对预防ICU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被引量:24
- 2017年
- 目的 分析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导管/静脉比与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PICC-UEDVT)形成的关系,探讨减少PICC-UEDVT的最佳导管/静脉比.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资料完整且年龄〉18岁、导管留置时间>1周的69例PICC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相关实验室检查数据、置管情况.依据PICC-UE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PICC-UEDVT组与非PICC-UEDVT组;绘制导管/静脉比对PICC-UEDVT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探讨减少PICC-UEDVT的最佳导管/静脉比.结果 69例患者中,PICC-UEDVT组7例,非PICC-UEDVT组62例,PICC-UEDVT发生率为10.14%.置入4 Fr导管者43例,5 Fr者23例,6 Fr者3例,导管/静脉比20%~67%.PICC-UEDVT组既往DVT发生率 〔42.9%(3/7)比6.5%(4/62)〕、升压药物应用率〔57.14%(4/7)比17.74%(11/62)〕、D-二聚体水平〔mg/L:9.0(3.0,12.3)比1.8(1.0,3.6)〕、5Fr导管使用率〔71.4%(5/7)比29.0%(18/62)〕及45%~67%导管/静脉比患者比例〔57.14%(4/7)比17.74%(11/62)〕均明显高于非PICC-UE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44%的导管/静脉比是最佳临界点,该点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55,95%可信区间(95%CI)=0.554~0.955,敏感度=71.4%,特异度=79.0%.使用45%~67%导管/静脉比的患者发生PICC-UEDVT的危险性为20%~44%者的6.182倍〔优势比(OR)=6.182,95%CI=1.208~31.634,P=0.036〕;而0%~32%的PICC-UEDVT发生率与33%~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44%的导管/静脉比是减少PICC-UEDVT的最佳临界点,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导管/静脉比〈44%可以降低ICU患者发生PICC-UEDVT的危险性.
- 张加乐江婷马迎春邵强陈霞汤睿钱克俭刘芬江榕
- 关键词: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ICU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被引量:70
- 2017年
- 目的分析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危重症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PICC-UEDVT)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江西省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PICC置管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年龄〉18岁、留置时间〉1周且相关资料完整者。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深静脉血栓(DVT)史、PICC置管史;疾病累及器官数,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感染,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导管型号、导管品牌、穿刺次数、置管静脉、置管侧肢体、置管侧肢体肌力、留置时间。根据PICC-UEDVT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确定PICC-UE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确定PICC-UE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1例PICC置管患者中有6例发生PICC-UEDVT,发生率为9.8%,分别发生于置管后9 d、14 d(2例)、22 d、28 d、62 d。单因素分析显示,DVT史、D-二聚体、导管型号是PICC-UED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DVT史:50.00%比7.27%,P=0.017;D-二聚体〉5 mg/L:66.67%比18.18%,P=0.021;5F导管:83.33%比29.09%,P=0.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VT史〔优势比(OR)=20.539,95%CI可信区间(95%CI)=1.733~243.875,P=0.017〕和导管型号(OR=18.070,95%CI=1.317~247.875,P=0.030)是PICC-UE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有DVT史、D-二聚体〉5 mg/L的ICU危重症患者,尤其是置管后14 d,要高度警惕PICC-UEDVT的发生,同时要正确评估患者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留置PICC期间应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早期发现PICC-UEDVT。
- 赵宁张加乐江婷陈霞王建宁丁成志刘芬钱克俭江榕
- 关键词: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应用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综合效果的Meta分析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 系统评价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SD)应用于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机械通气(MV)患者的综合效果.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集比较SSD(干预组)与非SSD(对照组)综合效果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研究对象为ICU的MV患者,检索时限为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敏感性分析,并绘制漏斗图,分析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 初筛共获得1004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及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后,共纳入13项研究2052例患者,干预组1021例、对照组1031例.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明显降低〔相对危险度(RR)=0.54,95%可信区间(95%CI)=0.46~0.64,P〈0.00001〕,MV时间〔均数差(MD)=-3.29,95%CI=-4.53^-2.05,P〈0.00001〕和住院时间(MD=-4.27,95%CI=-7.36^-1.18,P=0.007)均明显缩短;而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ICU或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9,95%CI=0.73~1.09,P=0.25).对MV时间的Meta分析中各项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显示,逐项剔除纳入文献后,总体结果未出现显著变化,提示结果较稳定,单个研究不会对总体结果造成显著影响.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各纳入研究存在对称性,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论 SSD应用于MV患者能有效降低VAP发生率,缩短MV时间和住院时间,但对降低病死率无明显影响.有效应用SSD是预防VAP的重要措施,客观评价SSD的临床综合效果是必要的.
- 孙小文张加乐江婷汤睿陈霞刘芬钱克俭江榕
- 关键词: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机械通气META分析
- 导管/静脉比预防ICU患者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
- 目的 分析ICU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者的导管/静脉比与PICC 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PICC-UEDVT)的关系,进而探讨减少PICC-UEDVT 的最佳导管/静脉比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 年...
- 张加乐江婷马迎春邵强陈霞汤睿钱克俭刘芬江榕
- 关键词: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11例重症患者应用ECMO院间转运的管理被引量:25
- 2018年
- 目的 :总结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我院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ce Oxygenation,ECMO)院间转运重症患者的管理经验。方法 :转运前制定完善的预案,对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好应对;转运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ECMO系统参数等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或意外事件;转运到目的医院后认真交接;自行设计"ECMO重症患者院间转运查检表",防止遗漏要点,以确保转运过程安全有效。结果 :应用ECMO院间转运的11例重症患者经救护车顺利转至我院。转运距离6.5~400.0 km,ECMO运转时间1.0~4.5 h,转运过程中患者呼吸循环稳定,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在完善的仪器设备支持和专业技术团队合作下,应用ECMO院间转运重症患者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可为拯救患者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 孙小文张加乐徐思怡邵强刘芬钱克俭江榕
-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院间转运重症患者
- 改良微泡实验用于PICC尖端定位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以胸部X线定位为"金标准",分析改良微泡实验法识别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在位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寻找一种可节约时间和成本、准确且无创的PICC尖端定位方法。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和PICC门诊接受经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患者。纳入患者均依次完成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改良微泡实验法、胸部X线定位。分析改良微泡实验法中微泡密度分级与胸部X线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关系;以胸部X线定位为"金标准",计算改良微泡实验法识别PICC尖端在位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等诊断性评价指标。结果研究期间共120例患者入选,排除拒绝参加本研究、右心房超声不清晰、自觉不耐受、胸部X线不清晰者,最终108例患者均完成改良微泡实验和胸部X线尖端定位。根据胸部X线定位结果,108例患者中PICC尖端理想位置69例(63.9%),非理想位置33例(30.6%),异位6例(5.5%);3组患者间性别、年龄、置管肢体、置管深度、置管科室、置管静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8例患者中改良微泡实验法Ⅰ级微泡74例(68.5%),Ⅱ级微泡25例(23.2%),Ⅲ级微泡9例(8.3%)。微泡密度与导管尖端位置存在相关性,呈中强度相关,列联系数C为0.662。改良微泡实验法判断PICC尖端在位的敏感度为95.7%(66/69),特异度为89.7%(35/39),漏诊率为4.4%(3/69),误诊率为10.3%(4/39),阳性预测值为94.3%(66/70),阴性预测值为92.1%(35/38),约登指数为0.85;两种方法判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6。结论与胸部X线定位法相比,改良微泡实验法识别PICC在位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且操作简单、无创、用时少、费用低;可作为PICC二次调管的筛选性检查,尤其在ICU,有技术限制或尖端位置可疑者应再进行胸部X线定位。
- 张加乐赵宁赵宁刘芬钱克俭
-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超声NAHCO3溶液
- 识别PICC尖端异位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9年
- 目前识别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异位的方法诸多,包括体外测量、腔内心电图(ECG)、超声定位、电磁导航技术和胸部X线定位。为了能够在患者输液治疗前及时、准确地识别PICC尖端异位,本文对以上识别PICC尖端异位方法的进展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广大同仁有一定帮助。
- 张加乐江榕刘芬钱克俭
-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