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正军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支气管
  • 2篇气管
  • 2篇哮喘
  • 2篇煤工
  • 2篇煤工尘肺
  • 2篇基因
  • 2篇尘肺
  • 1篇修复外科
  • 1篇修复外科手术
  • 1篇支气管镜
  • 1篇支气管镜检
  • 1篇支气管镜检查
  • 1篇支气管内
  • 1篇支气管内膜
  • 1篇手术
  • 1篇突变
  • 1篇评分
  • 1篇气管镜
  • 1篇气管内
  • 1篇重症

机构

  • 4篇北京京煤集团...
  • 1篇北京市化工职...
  • 1篇北京市门头沟...

作者

  • 4篇温正军
  • 2篇陈亮
  • 2篇余春晓
  • 2篇张建红
  • 1篇陈东进
  • 1篇王建国
  • 1篇高鸿
  • 1篇李素文
  • 1篇李健
  • 1篇张莹莹
  • 1篇李健
  • 1篇张莹莹
  • 1篇曹丽娟

传媒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呼吸与危...
  • 1篇大医生
  • 1篇中华临床免疫...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重症哮喘患者支气管内膜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重症哮喘患者支气管内膜差异表达基因(DEGs)及其在重症哮喘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从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GEO)下载重症哮喘患者支气管内膜研究芯片和测序数据,应用R和Rstudio软件中的limma包获得差异表达基因。应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探索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蛋白质互作(PPI)及关键基因分析,预测差异基因可能参与的分子生物学过程。结果通过芯片分析,共获得247个DEGs,其中127个上调基因,120个下调基因,主要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迁移的调节”、“神经元的延伸”、“蛋白质泛素化降解”、“负趋化性”和“巨噬细胞自噬调节”。PPI分析发现关键基因为:RHOA、YWHAQ、PP1CC、ATP6V1A、CALM2、PSMA5、RPS3A、PSMC5、MRPL13、SEC61B。结论关键基因(RHOA、YWHAQ、PP1CC、ATP6V1A、CALM2、PSMA5、RPS3A、PSMC5、MRPL13、SEC61B)可能在重症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高雅宁李健陈亮温正军
关键词:重症哮喘支气管内膜差异表达基因
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难治性哮喘五例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支气管热成形术(BT)治疗难治性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BT治疗的难治性哮喘患者5例(15例次)的手术情况,比较治疗前、三次手术治疗后3周及第三次手术后12周者临床症状,分析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6min步行距离、哮喘控制测试表(ACT)评分变化。结果5例难治性哮喘患者在病情稳定期于手术室接受BT支气管热成形手术治疗共15例次,手术过程顺利,患者耐受性好,5例次患者术后12h内出现咳嗽加重、痰液黏稠及呼吸困难加重,程度均不重,给予拍背排痰、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及经支气管镜取出痰痂引流后均明显好转,1例次患者手术后出现手术区域肺炎表现,经给予支气管镜取出痰痂,并抗生素治疗5d后肺炎痊愈;5例患者术后各观察节点呼吸困难程度均较前明显改善,运动耐量提升,FeNO均逐渐下降,ACT评分增加,但肺功能无明显改善;肺部高分辨CT监测提示肺部结构无显著改变。结论BT是对难治性哮喘患者传统药物治疗无效情况下的有效补充治疗手段,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患者能从每次手术后受益,同时患者耐受性好;但治疗后患者肺功能无明显改善。
陈亮张莹莹余春晓张建红李健温正军姜瑞伶曹丽娟
关键词:哮喘支气管修复外科手术支气管镜检查
煤工尘肺合并晚期肺腺癌驱动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021年
目的探讨煤工尘肺合并晚期肺腺癌患者驱动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救治的70例煤工尘肺合并晚期肺腺癌患者,开展前瞻性研究。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36例患者应用蝎形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肺组织驱动基因突变情况,对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34例患者应用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其驱动基因突变情况,将发生基因突变的患者归为阳性组,基因未发生突变的患者归为阴性组,统计分析EGFR、KRAS,TP533个基因突变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发现70例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率为11.43%(8/70);阳性与阴性组患者平均年龄、接尘时间、尘肺级别、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阳性组无吸烟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KRAS基因突变率为21.43%(15/70);阳性与阴性组患者平均年龄、是否吸烟、接尘时间、尘肺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阳性组低分化程度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TP53基因突变率为48.57%(34/70);阳性与阴性组患者平均年龄、是否吸烟、平均接尘时间、尘肺期别、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煤工尘肺合并晚期肺腺癌患者肺癌驱动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密切,吸烟和癌细胞分化程度与驱动基因阳性突变率有着密切联系。
张建红李瑶石金凤温正军
关键词:尘肺晚期肺腺癌基因突变病理特征
京西地区451例煤工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情况调查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了解煤工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患病情况及其高危因素、临床症状特点、用药情况。方法收集京西地区451例煤工尘肺作为研究对象,对受试者进行肺功能测定,并收集其一般资料,包括临床症状、用药,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各种危险因素对尘肺患者罹患慢阻肺的作用。结果尘肺患者中慢阻肺患病率为44.6%。随着尘肺期别、接尘时间、吸烟指数的增加,尘肺患者慢阻肺患病率相应增高,其OR值分别为3.20、1.09和1.01。合并慢阻肺者CAT评分均值为25.6。煤工尘肺合并慢阻肺患者症状重,用药不规范。结论煤工尘肺患者中慢阻肺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接尘时间、吸烟指数、煤工尘肺期别为其合并慢阻肺的高危因素。合并慢阻肺的患者症状重,用药不规范。
余春晓高鸿李素文陈春兰安福成王建国陈东进肖志强张莹莹温正军张洪丽何权瀛
关键词:煤工尘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吸烟指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