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漫
- 作品数:9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双纸片增效法与协同法在131株致病菌检测β-内酰胺酶中的应用
- 2019年
- 目的比较双纸片增效法与双纸片协同法在非发酵菌β-内酰胺酶检测中的应用,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等指标。方法以头孢他定为底物,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为酶抑制剂,运用双纸片增效法和双纸片协同法共同检测131株非发酵菌是否产生β-内酰胺酶。结果131株中有38株双纸片增效法阳性,有120株双纸片协同法阳性。结论双纸片协同法较双纸片增效法结果直观,影响因素少,且阳性率高。
- 李漫
- 关键词:非发酵菌Β-内酰胺酶双纸片协同法
- 1例伴放线凝聚杆菌致感染性心内膜炎
- 2022年
- 伴放线凝聚杆菌(Aa)为凝聚杆菌属,革兰阴性短杆菌,嗜二氧化碳、微氧或者厌氧环境生长,GEOR-GIOS等[1]研究显示,Aa是一种牙周病的病原体,广泛存在于人类口腔中,它具有多种毒力因子,能引起细胞死亡,诱导或逃避炎症。在常规的培养基中生长缓慢或不生长,由于其生长条件的特殊性,临床微生物工作中常常漏检或误检。国外一份研究显示,感染性心内膜炎(IE)发病率在其国家为5.3~8.6/10万,老年人发病率增加一倍[2]。
- 石峰瞿跃红李漫郭海艳
- 关键词:心内膜炎细菌鉴定
- 2013-2015年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 目的:分析2013年-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北部临床分离的感染病原菌分布、来源以及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瞿跃红李漫
- 关键词:病原菌分布耐药性抗菌药
- 间接免疫荧光法、线性免疫印迹法、化学发光法单项和联合检测抗核抗体的临床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线性免疫印迹法(LIA)、化学发光法(CLIA)单独和联合检测抗核抗体(AN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进行ANA检测的患者4722例,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935例(AID组)、非AID患者3787例(非AID组)。采用IFA检测ANA,采用LIA、CLIA检测特异性ANA谱。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不同方法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不同方法诊断AID的效能。结果AID组IFA、LIA、CLI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7.5%、52.1%、44.8%,均高于非AID组(36.9%、20.1%、17.4%)(P<0.05)。IFA与LIA的一致性一般(Kappa=0.609),IFA与CLIA的一致性差(Kappa=0.276)。在不同类型疾病患者中,AID患者的一致性最高(IFA与LIA、CLIA的kappa值分别为0.628、0.444),其他疾病类型患者的一致程度最低(IFA与LIA、CLIA的kappa值分别为0.120、0.194)。IFA、LIA、CLIA单项检测诊断AI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7、0.662、0.655。IFA和LIA并联、IFA和CLIA并联检测诊断AID的AUC分别为0.711、0.699,IFA和LIA串联、IFA和CLIA串联检测诊断AID的AUC分别为0.677、0.647。结论IFA与LIA、CLIA的一致性不高,且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更可能出现在非AID患者中。使用单项检测方法进行AID筛查时,应优先采用IFA检测ANA;若采用ANA和特异性ANA谱联合检测,以并联方式为宜。
- 胡传玺刘灵燕李漫
- 关键词:抗核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化学发光法自身免疫性疾病
- 医院感染中运用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的临床价值
- 2023年
- 本文从监测和控制两个方面,对如何加强院内感染的有效控制进行了讨论。方法 将所有病例纳入本院就诊的病例,纳入2019.1-2021.12年度,共纳入160个样品,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将两组(临床微生物检测和监控)进行比较。并对各组之间医院感染和病人的病情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并对不同药物使用不当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 医院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各种感染事件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观察组患者集中于Ⅰ级感染和Ⅱ级感染,无Ⅲ级感染患者;对照组各个等级均有患者分布,但总体而言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程度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在用药方法、剂量、选药、给药时间等方面的用药不合理事件发生率更低,患者安全性更高,P<0.05。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均为96.25%,明显大于对照组85.00%, P<0.05。结论 在医院的感染管理中运用了临床微生物检测和监控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的感染管理水平。
- 李漫石峰
-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合理用药
- 2013~2015年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北院2013~2015年病原菌分布、来源、耐药性和耐药菌谱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5年临床分离的14 192株非重复细菌,应用纸片扩散法(或MIC法)进行药敏试验,依据CLSIM100-25版标准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判断,应用WHONET5.6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从14 192株非重复细菌分类看,革兰阴性菌8472株(59.70%),革兰阳性菌2391株(16.85%),真菌3329株(23.46%)。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26.75%)、鲍曼不动杆菌(12.24%)、铜绿假单胞菌(8.98%)为主,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6.07%)和葡萄球菌(5.57%)为主,真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14.29%)。耐药菌株来源前3位为痰及咽拭子、尿、血液。3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逐年升高,对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阿米卡星耐药率有小幅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对美洛培南的耐药率有小幅升高,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有小幅降低。结论革兰阴性菌是医院抗菌药产生耐药性的主要细菌,医院可根据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以提高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 瞿跃红李漫郭海燕
- 关键词:病原菌分布耐药性抗菌药
- 血清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3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IPA)感染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90例COPD急性加重住院患者,筛查患者IPA感染情况,41例合并IPA感染的患者作为感染组,余49例作为无感染组,比较两组血清IL-10、IL-17、IL-23水平,分析其对IPA感染的诊断价值;并统计感染组死亡情况,分析血清IL-10、IL-17、IL-23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感染组IL-10水平低于无感染组(P<0.05),IL-17、IL-23水平高于无感染组(均P<0.05);血清IL-10、IL-17、IL-23及IL-10和IL-17联合、IL-10和IL-23联合、三项指标联合诊断COPD合并IPA感染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2、0.685、0.762、0.836、0.884、0.893,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6.45%、45.24%,70.50%、52.60%,78.05%、71.43%,60.98%、93.88%,87.80%、77.55%,90.24%、83.50%。41例COPD合并IPA感染患者中,6例死亡,死亡者血清IL-10明显低于存活者,血清IL-17、IL-23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均P<0.05),但Cox回归分析显示仅IL-17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对于COPD急性加重住院患者,合并IPA感染血清IL-10较低,IL-17、IL-23较高,其联合检测对于IPA感染的诊断及患者预后评估临床价值较高。
- 胡传玺刘灵燕李漫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3预后
- 136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病原菌特点及鼻咽分泌物中呼吸道合胞病毒和人偏肺病毒基因分析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分析136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菌特点,并对患儿鼻咽分泌物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偏肺病毒(hMPV)进行检测,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136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并对不同性别、年龄和感染部位患儿鼻咽分泌物中hMPV和RSV基因进行检测。结果136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共检出病原菌16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0.73%(116/164),革兰阳性菌占25.00%(41/164),真菌占4.27%(7/164);以铜绿假单胞菌(26.22%)、肺炎克雷伯菌(17.07%)、大肠埃希菌(15.24%)、金黄色葡萄球菌(12.20%)为主。药敏试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均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哃/舒巴坦、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的耐药性较低(耐药率<5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为0.00%,对克林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低于50.00%。136例患儿共检出hMPV 21例(15.44%),RSV 33例(24.26%)。不同性别患儿hMPV、RSV检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岁患儿hMPV检出率最高,0~5岁患儿RSV检出率较高。喘息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hMPV检出率均较高,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RSV检出率均较高。结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结合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为患儿选择更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此外,应重视患儿RSV、hMPV感染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对急性呼吸道感染进行预防和治疗。
- 李漫瞿跃红桑怡
- 关键词:急性呼吸道感染鼻咽分泌物
- 育龄妇女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关系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3月-2022年10月本院行生殖道支原体培养、衣原体抗原检测的育龄妇女567例,检测宫颈口分泌物,依据检测结果分为支原体感染组、衣原体感染组、混合感染组以及无感染的对照组,比较各组HPV阳性率。将年龄等因素纳入协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对于HPV感染风险的影响。结果;育龄妇女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率为3.4%(19/567),支原体感染率为7.8%(44/567),混合感染率为2.8%(16/567);HPV阳性率为19.7%(112/567),主要以25~35岁年龄段最高;HPV亚型阳性率较高的为52型、16型以及58型,均为高危型;不同组HPV阳性检出率存在差异,混合感染组最高(87.5%),支原体感染组次之(6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殖道支原体与衣原体混合感染为HPV感染的风险因子(OR=1.732,95%CI 1.253~1.905)。结论:育龄妇女生殖道支原体与衣原体混合感染增加HPV感染风险,应注重两者筛查,以预防HPV感染。
- 杨琳琳李漫
- 关键词:育龄妇女生殖支原体人乳头瘤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