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芳
- 作品数:13 被引量:45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EB病毒感染住院患儿6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收治EB病毒感染患儿6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54例患儿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症状及体征多种多样,其中以发热、咽峡炎及淋巴结肿大、血沉增快等所占比例最多。EB病毒所导致的疾病种类较多,其中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上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最多。结论:EB病毒感染的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繁多,能够引起多种疾病,危害住院患儿的身体健康,早期诊断、快速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张艳芳
- 关键词:EB病毒
- 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观察
- 2015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更昔洛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应用更昔洛韦注射液治疗。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黄疸消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具有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张艳芳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更昔洛韦
-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心肌酶谱改变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时心肌酶的变化。方法:对82例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清心肌酶水平。结果:观察组心肌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磷酸激酶同工酶异常率为39.02%,高于正常值(P<0.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9.75%,高于正常值(P<0.005)。结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可引起心肌酶的变化,治疗的同时注意心肌保护。
- 张艳芳
- 关键词:肠炎轮状病毒感染心肌酶儿童
- 手足口病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和血清白介素、TNF-α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3
- 2016年
-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0、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分析其在手足口病疾病发生及发展中可能所起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诊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为手足口病组,以1∶1比例随机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儿童100名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6、IL-10、IL-17、TNF-α,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CD3+、CD4+、CD8+、NK细胞水平手足口病组为(43.23±6.18)(39.51±4.56)(30.44±5.01)(12.49±6.29)%、对照组为(53.29±5.72)(43.29±5.43)(25.11±4.72)(9.31±5.21)%,血清IL-6、IL-10、IL-17、TNF-α水平手足口病组为(31.73±15.45)(39.53±14.74)(33.23±12.34)(2.67±0.47)pg/ml,对照组为(18.32±5.80)(24.98±5.49)(25.11±4.72)(1.70±0.42)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足口病组普通型CD3+、CD4+、CD8+、NK细胞水平为(46.54±5.13)(44.14±4.22)(26.14±5.42)%(10.04±5.15)%,重症型为(38.66±4.65)(33.11±5.40)(31.15±4.77)(15.88±5.75)%,血清IL-6、IL-10、IL-17、TNF-α水平普通型为(23.15±10.66)(30.42±10.55)(29.65±10.89)(2.33±0.43)pg/ml,重症型为(43.57±18.90)(52.12±16.61)(38.18±16.55)(3.13±0.49)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紊乱,血清IL-6、IL-10、IL-17、TNF-α升高。
- 张艳芳武艳丽施红梅王亮亮赵振芹
- 关键词:手足口病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过敏性紫癜相关性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与过敏性紫癜的关系并指导治疗。方法:对5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全部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部分进行胃镜检查,阳性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中36%感染幽门螺杆菌,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正规治疗,过敏性紫癜症状控制快、复发少。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儿童过敏性紫癜的诱因之一,或是加重胃肠道症状的原因。
- 张艳芳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过敏性紫癜
- 幽门螺杆菌与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与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幽门螺杆菌特异性IgM抗体。用质子泵抑制剂及两种抗生素根治幽门螺杆菌。结果46例中幽门螺杆菌IgM抗体阳性12例,阳性率26.1%,对照组42例,阳性2例,阳性率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血小板恢复。结论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有关,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 张艳芳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儿童川崎病的相关感染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中感染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126例川崎病患儿相关病原检测结果与疾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总感染率73%,其中冠状动脉损害感染率最高达98%。结论感染在儿童川崎病的发病因素中占据重要地位,应重视针对病原的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的扩张。
- 张艳芳
- 关键词:儿童川崎病
- 获得性低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临床分析
- 2008年
- 获得性低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是一种较少见的骨髓衰竭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出血为特征。该疾患突出特点为血小板减少同时伴骨髓中巨核细胞(MK)数的显著减少或缺乏,而骨髓中其他成分无明显改变,故又称之为原发性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时大多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对本院收治的5例AATP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 张艳芳
- 关键词:获得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衰竭纯巨核细胞
- 莪术油葡萄糖液治疗喘憋型肺炎
- 2003年
- 张艳芳
- 关键词:莪术油喘憋型肺炎
- 胞二磷胆碱及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被引量:1
- 2002年
- 张艳芳
-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胞二磷胆碱高压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