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
-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球囊单侧跨中线扩张改良PKP术治疗OVCF的临床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究单球囊单侧跨中线扩张改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expansion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6月我院115例OVCF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组,57例采用常规双侧椎弓根穿刺PKP,为对照组,58例采用单球囊单侧跨中线扩张改良PKP治疗,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创伤应激指标[前列腺素E_(2)(PGE_(2))、去甲肾上腺素(NE)、P物质(SP)]、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伤椎高度丢失率、Cobb角、矢状面偏移(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功能(ODI评分、JOA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术后残余背痛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骨水泥注入量高于对照组;术后1、3、7 d研究组血清PGE_(2)、NE、SP水平均较对照组低;术后3、6个月研究组伤椎高度丢失率、Cobb角、SVA、TK、LL、PI、PT、SS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术后3、6个月研究组ODI、JOA及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研究组术后残余背痛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结论:单球囊单侧跨中线扩张改良PKP与常规双侧椎弓根穿刺PKP治疗OVCF均能纠正脊柱骨盆结构,恢复腰椎功能,缓解患者疼痛,而前者能进一步优化手术,减少术中透视次数,降低组织损伤,降低术后残余背痛风险,但会增加骨水泥用量。
- 郑义朋谷同同刘康王谦王岩峰
- 关键词: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单球囊
- 磷酸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骨水泥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采用磷酸钙(C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复合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OVCF患者为观察对象,均行PKP治疗。选择术中在球囊退出后注入CPC/PMMA骨水泥的53例患者为观察组;选择术中在球囊退出后注入PMMA骨水泥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随访,测定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变化,并比较两组邻椎骨折发生率、骨水泥渗漏率。结果两组患者的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ODI评分、腰背VAS评分、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均明显改善,但同一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邻椎骨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孔隙率、骨密度、骨水泥-骨界面间隙模糊或消失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术椎及骨水泥形成、分布变化;CT显示,观察组有12例患者骨水泥-骨界面间隙模糊或消失,而对照组患者几乎全部仍清晰可见骨水泥-骨界面间隙。结论对OVCF患者行PKP治疗,CPC/PMMA复合骨水泥与PMMA具有同等的疗效及安全性,但CPC/PMMA复合骨水泥在减少骨水泥渗漏、邻近椎体骨折、新骨长入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 郑义朋谷同同刘康王岩峰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磷酸钙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
- 布鲁菌Ⅳ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BspA、BspF的原核表达及布鲁菌免疫逃逸分析
- 2016年
- 目的克隆并表达布鲁菌Ⅳ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BspA、BspF并推测其免疫逃逸机制。方法以羊种布鲁菌16M基因组为模板,利用PCR扩增布鲁菌分泌蛋白BspA(BAB1-0678)、BspF(BAB1-1948)基因,连接质粒pMD19-T后测序,将测序正确的基因片段经双酶切后克隆至pET-30a(+)载体中,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经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鉴定表达产物;并与先天性免疫分子的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成功克隆了BspA、BspF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576、1287bp;SDS—PAGE显示,BspA、BspF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为28×10^3、55×10^3;Western blot分析显示,BspA、BspF蛋白均可与布鲁菌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并且与先天性免疫分子白细胞介素1R(IL-1R)、髓样细胞分化因子88(MyD88)、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单免疫球蛋白白介素1相关受体(SIGIRR)有同源性。结论成功获得了布鲁菌BspA、BspF蛋白,通过同源性分析,证明BspA、BspF蛋白在布鲁菌感染宿主过程中具有免疫逃逸的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布鲁菌的致病机制和揭示布鲁菌免疫逃逸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默王远志易德武徐立业刘康张俊波陈创夫郭飞
- 关键词:蛋白质类原核表达免疫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