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小飞

作品数:3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篇沥青
  • 3篇路面
  • 2篇热再生
  • 2篇沥青路
  • 2篇沥青路面
  • 2篇就地热再生
  • 1篇养护
  • 1篇养护技术
  • 1篇预防性养护
  • 1篇预防性养护技...
  • 1篇质量控制要点...
  • 1篇生命周期评价
  • 1篇生命周期评价...
  • 1篇水稳定性
  • 1篇碳排放
  • 1篇土路
  • 1篇沥青混凝土
  • 1篇沥青混凝土路...
  • 1篇路面工程
  • 1篇混凝土

机构

  • 3篇重庆交通大学

作者

  • 3篇齐小飞
  • 2篇邹晓翎
  • 1篇王蓝英
  • 1篇柴明明
  • 1篇高阳

传媒

  • 2篇中外公路
  • 1篇公路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沥青混凝土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碳排放量化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为研究养护期沥青混凝土路面不同养护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将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工程划分为材料生产、运输及施工3个阶段。将产品清单与碳排放系数相乘,以定额法为主,理论法为辅,建立各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计算了铣刨摊铺、就地热再生、厂拌热再生、薄层罩面以及微表处等5种技术碳排放强度,量化分析不同技术优势特征以及不同旧料掺量下的碳排放。研究结果表明:就地热再生技术机械施工阶段碳排放量最多,达到77%;而其他养护技术材料生产阶段碳排放量最多,达到70%以上;与铣刨重铺技术相比,就地热再生、微表处、超薄罩面和厂拌热再生碳排放降幅分别为37.6%、26.9%、19.8%和12.5%;对于厂拌热再生技术,RAP掺量对厂拌热再生减排效果显著,旧料掺量提高10%,碳排放强度下降0.6kg/(m^3·年)。
齐小飞
关键词:路面工程养护技术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碳排放
基于非均匀性的就地热再生质量控制要点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以江西省泰井高速公路就地热再生工程为依托,为提高就地热再生施工质量,从设计到施工的各个环节出发,对其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非均匀性现象展开研究,提出了基于平均值-极值控制方法的施工质量动态监控方案并在实际工程成功予以实施。研究表明:设计阶段室内试验与实际施工存在差异性,应设计一种以上新料级配;温度控制是影响施工过程非均匀性的首要因素,通过实地量测证实各施工环节温度与机组作业速度及地表温度存在直接关系;采用平均值-极值动态控制方案检测施工质量,通过技术人员对非均匀性环节的及时控制和现场指挥,可以有效地指导施工,提高施工质量。
齐小飞邹晓翎柴明明高阳
关键词: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非均匀性
高RAP掺量下热再生混合料水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4
2018年
为分析就地热再生混合料水稳定性能,该文依托泰井高速就地热再生工程,研究再生剂掺量、新料掺量、拌和温度及拌和时间对再生混合料残留稳定度及冻融劈裂强度比的影响,并对比RAP料与再生料水稳定性能变化及两种水稳性能评价方法的差异。结果表明:再生料残留稳定度比RAP料提高22.56%,冻融劈裂强度比提高21.97%;再生料残留稳定度及冻融劈裂强度比随再生剂掺量增加而增大,但再生剂掺量超过3%时增加梯度不明显,随新料掺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总体增加梯度不明显;足够的拌和温度及拌和时间是保证再生料水稳定性能的关键;冻融劈裂试验比浸水马歇尔试验数据离散性小,可靠性高。
齐小飞邹晓翎阮鹿鸣王蓝英
关键词: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水稳定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