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璐
- 作品数:6 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IgLON5抗体相关脑病三例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通过抗神经元抗体检测筛查抗IgLON家族蛋白5(IgLON5)抗体相关脑病患者,对抗IgLON5抗体阳性者进行临床观察,描述其临床特点。
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50例伴有明显睡眠障碍的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或者多系统萎缩样表现的患者,对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进行抗IgLON5抗体检测,对抗体阳性者继续进行HLA-DRB1、HLA-DQB1基因检测,并进行临床评估、免疫治疗与随诊。结果3例患者抗IgLON5抗体阳性,其中女性1例,男性2例,年龄61~64岁。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例1口唇不适伴不自主运动、行走不稳和失眠;例2失眠、睡眠行为异常和精神异常伴吞咽困难;例3失眠、睡眠行为异常、构音障碍、震颤伴有流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2例可见轻度淋巴细胞性炎症并可见浆细胞,1例未见异常。多导睡眠监测:例1和例2可见睡眠呼吸暂停,例2和例3严重失眠,例2可见睡眠行为异常。基因检测3例均HLA-DQB1*0501阳性,2例伴HLA-DRB1*1001阳性,1例HLA-DRB1*1001阴性。3例均接受免疫治疗,1例有效。结论抗IgLON5抗体相关脑病是一种少见的抗神经元抗体相关的自身免疫性脑病,具有较为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尽管本病具有tau蛋白相关神经变性疾病的病理改变,但免疫治疗仍具有潜在价值。
- 任海涛关鸿志范思远王姝徐晓璐郝红琳刘彩燕崔丽英黄颜
- 关键词:自身抗体脑疾病睡眠障碍免疫疗法
- 吗替麦考酚酯治疗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脑炎的临床与免疫参数观察被引量:19
- 2018年
- 目的分析单中心自身免疫性脑炎队列中接受吗替麦考酚酯(MMF)治疗达到1年的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ll)脑炎病例,对其疗效、相关免疫参数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诊治并接受MMF治疗的抗LGll脑炎病例15例。根据北京协和医院《脑炎与副肿瘤综合征登记项目》流程对抗LGll脑炎患者进行评估及随访,每2个月评估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对血清IgG水平、外周血CD.。阳性B细胞、CD。阳性T细胞和CD。阳性T细胞计数等免疫参数进行评估。采用SPSSV2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6.0软件进行统计绘图。对MMF剂量采用足量诱导期(1.5~3.0g/d)与减量维持期(0.75-2.00g/d)的方案。结果15例患者MMF治疗超过1年,其中13例患者治疗后mRS评分较治疗前好转(mRS评分降低≥1分)。全部患者在随访中均达到良好的神经功能状态(mRS评分≤2分,含复发病例3例);其中治疗后无症状者9例(9/15,mRS评分=0分)。治疗前中位mRS评分为2(1,3)分,治疗后中位mRS评分为0(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15,P=0.002)。外周血CD19阳性B细胞数治疗前中位数(四分位数)值为320(227,628)×10^6/L[正常值(160~350)×10^6/L],在MMF治疗过程中,CD19阳性B细胞数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至观察终点(12个月)达到最低值[152(105,223)×10^6/L],较治疗前减低(Z=-2.028,P=0.043)。CD4阳性T细胞数治疗后[1055(802,1072)×10^6/L]与治疗前[1136(736,1432)×10^6/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阳性T细胞数治疗后[568(393,743)×10^6/L]与治疗前[627(413,784)×10^6/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IgG治疗前[9.07(6.70,11.32)g/L]与治疗后[8.35(6.63,10.69)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6
- 关鸿志徐晓璐朱以诚王斐范思远黄颜金丽日卢强任海涛徐碓彭斌崔丽英
- 关键词:脑炎自身免疫吗替麦考酚酯B淋巴细胞
- 自身免疫性小脑炎相关抗神经抗体的筛查与临床意义被引量:16
- 2019年
- 目的在病因未明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中筛查自身免疫性小脑炎(autoimmune cerebellitis,AC)相关抗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病因未明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来自2016—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北京脑炎协作组成员单位提供的病例)的血清和(或)脑脊液,进行AC相关抗神经抗体检测。采用德国欧蒙公司的间接免疫荧光试剂盒、间接免疫荧光转染细胞(基于细胞底物的实验)法和猴小脑组织(基于组织底物的实验)多抗原共片生物马赛克。所检测的AC抗体谱包括抗谷氨酸脱羧酶65(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65,GAD65)、锌指蛋白4(zinc finger protein 4,ZIC4)、Tr[delta/notch样表皮生长因子相关受体(delta/notch-lik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lated receptor,DNER)]、三磷酸肌醇受体1(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 receptor 1,ITPR1)、Homer同源蛋白3(homer protein homolog 3,Homer-3)、神经软骨素(neurochondrin,NCDN)、碳酸酐酶相关蛋白Ⅷ(carbonic anhydrase-related protein Ⅷ,CARP Ⅷ)和浦肯野细胞2型(Purkinje cell antibody 2,PCA2)抗体。结果全部400例患者中共8例患者通过该AC抗体谱检测到抗神经抗体(检出比例2%),其中包括抗GAD65抗体阳性2例,抗Tr(DNER)抗体阳性2例,抗PCA-2抗体阳性1例,抗Homer-3抗体阳性1例,抗NCDN抗体阳性2例。8例患者均临床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部分患者合并边缘性脑炎,1例抗GAD65抗体阳性患者合并小细胞肺癌,8例患者接受免疫治疗,4例患者部分有效。结论自身免疫性小脑共济失调是获得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病因之一,AC抗体谱的检测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新AC抗体谱阳性患者多数为非副肿瘤性AC,部分病例免疫治疗有一定效果。
- 任海涛徐晓璐关鸿志范思远钱敏杨洵哲李力波马明圣邸卫英张炜华Fechner Kai彭斌崔丽英
- 关键词:自身抗体脑炎小脑共济失调
- 伴小脑共济失调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病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分析总结合并小脑共济失调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1—2019年诊治的抗NMDAR脑炎患者中合并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与预后。结果347例抗NMDAR脑炎患者中共有15例(4.3%)合并小脑共济失调,其中1例患者合并卵巢畸胎瘤,男性7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28岁,从脑炎发病到出现小脑症状平均病程30.8 d,极期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平均3.73分,脑脊液白细胞中位数28×106/L。15例患者均接受了一线免疫治疗,1例患者接受了利妥昔单抗二线免疫治疗,9例患者接受了吗替麦考酚酯长程免疫治疗。随访时间7~66个月,末次mRS评分平均2.73分,预后良好者(mRS评分≤2分)6例(6/15)。结论抗NMDAR脑炎合并小脑共济失调者相对少见,此类患者在神经功能方面预后较差,应及时识别抗NMDAR脑炎患者的小脑共济失调症状,采用规范的免疫治疗方案和长程免疫治疗,以期改善预后。
- 刘斌关鸿志关鸿志任海涛范思远王晶王晶徐晓璐
- 关键词:脑炎小脑共济失调
-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前驱期与前驱事件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前驱期及前驱事件。方法收集2010—2016年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及北京儿童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179例成人及儿童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其中有前驱期或前驱事件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前驱期或前驱事件症状、病程特点、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反应。结果31.8%(57/179)的患者有前驱期,发热(73.7%)、头痛(68.4%)为最常见症状。其中6例患者(10.5%)前驱期延长,最长64 d,其中3例表现为脑膜炎样病程,症状仅有头痛、发热。6.1%(11/179)的患者有前驱事件,其中5例为单疱病毒脑炎,1例为乙型脑炎,2例为黑痣切除。结论抗NMDAR脑炎前驱期可延长,也可仅有前驱期症状而缺乏典型病程,可能均与感染有关。可能的前驱事件以病毒性脑炎为主,包括单疱病毒脑炎和乙型脑炎。
- 姚远彭斌王晓慧方方徐丹徐晓璐任海涛朱以诚崔丽英关鸿志
- 关键词:前驱症状
-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者细胞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观察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脑脊液及血液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与发病机制的联系。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抗NMDAR脑炎患者50例,同时收集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与非炎性疾病患者的脑脊液与血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脑脊液及血清CXC趋化因子13(C-X-C motif chemokine 13,CXCL13)、B细胞活化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诱导增值配体(a proliferation inducing ligand,APRIL)、白细胞介素6(IL-6)、CXC趋化因子10(C-X-C motif chemokine 10,CXCL10)水平。比较各组患者间脑脊液及血液细胞因子水平差异,并分析细胞因子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炎性疾病对照组比较,抗NMDAR脑炎组脑脊液CXCL13、CXCL10水平升高(均P<0.01),脑脊液APRIL水平和血清CXCL10、BAFF水平下降(P<0.01或P<0.05)。与炎性脱髓鞘疾病对照组比较,抗NMDAR脑炎组脑脊液CXCL10水平升高(P<0.05),而脑脊液CXCL13、APRIL水平无统计学改变(均P>0.05)。脑炎患者急性期时脑脊液CXCL13和IL-6水平高于缓解期(P=0.050,P=0.041),且脑脊液和血清BAFF水平均高于缓解期(P=0.014,P=0.022)。抗NMDAR脑炎患者脑脊液CXLC13、CXCL10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r=0.451,P=0.002;r=0.316,P=0.039),与治疗与否呈负相关(r=-0.465,P=0.001;r=-0.409,P=0.007),脑脊液CXCL10水平与急性期最高mRS评分呈正相关(r=0.326,P=0.033),IL-6水平与淋巴细胞炎症相关(r=0.423,P=0.006)。结论脑脊液CXCL13、BAFF、IL-6和血清BAFF是评估抗NMDAR脑炎病情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这些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提示抗NMDAR脑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以B细胞激活、抗体生成为主导,T细胞亦发挥辅助功能。
- 吕遐徐晓璐徐晓璐任海涛赵燕环赵燕环范思远朱以诚崔丽英
- 关键词:细胞因子生物标志物脑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