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大威

作品数:25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文学
  • 5篇哲学宗教
  • 3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审美
  • 4篇意境
  • 3篇审美形态
  • 3篇主体性
  • 2篇叙事
  • 2篇影片
  • 2篇中景
  • 2篇诗歌
  • 2篇情景
  • 2篇主义
  • 2篇文化
  • 2篇美学
  • 2篇描写
  • 2篇景物
  • 2篇景物描写
  • 2篇境界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文化
  • 1篇大众文化语境
  • 1篇代文

机构

  • 11篇西北师范大学
  • 9篇辽宁师范大学
  • 5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24篇徐大威
  • 2篇王建疆
  • 1篇万水
  • 1篇包莉秋
  • 1篇乔武涛
  • 1篇于晴

传媒

  • 3篇辽宁师范大学...
  • 2篇贵州社会科学
  • 2篇中国美学研究
  • 1篇克山师专学报
  • 1篇理论观察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艺术广角
  • 1篇社科纵横
  • 1篇民族艺术研究
  • 1篇通化师范学院...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涪陵师范学院...
  • 1篇惠州学院学报
  • 1篇常州工学院学...
  • 1篇绥化学院学报
  • 1篇西部教育发展...
  • 1篇西部法学评论
  • 1篇兰州文理学院...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影片《英雄》的叙事策略及意义生成
2003年
《英雄》的叙事是一种视听“语言的虚构”,是银幕或影像系统中的“存在”,是叙述者依据一定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惯例对战国末年惊心动魄的历史的重建。本文旨在解读《英雄》的叙事策略:开放式的“主观化”多重叙事、“复调”式的深层叙事结构、“七巧板”式的视觉话语范式,及其意义生成:吁求和平。
徐大威
关键词:《英雄》叙事策略
由“心灵”本体到“意”本体——论中国诗歌意境的演变
2011年
以中、晚唐为界,中国诗歌意境发生了形态上的演变,即发生了由盛唐诗的自然"心灵化"形态,发展而为宋诗的自然"意理化"形态。这一转变的思想根源在于禅宗强调主观精神主体性的"顿悟"说。这一形态演变的规律是,诗歌创作由以呈示"心灵"为本体,演变而为以呈示"意"为本体。这一形态演变的结果是,以意为本体的诗歌创作,体现为三个特点:即以书本中的自然取代了原始自然;以技巧取代了天然;以意理取代了情思。宋诗的自然意理化,是诗歌意境的异化形态。
徐大威
关键词:意境主体性
论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和谐审美教育及其实现
2006年
对人类自身的关怀与尊重成为世纪关注的焦点,这就使得在审美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和坚持美的内在尺度成为迫切之需、当务之急。审美教育既包含传统理智教育的成分,也包括伦理教育的成分。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审美教育必须遵循理性、和谐的精神宗旨,在理性和感性达到二力平衡的和谐状态下完成社会群体、个性的社会化,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精神生态平衡。
包莉秋徐大威
关键词:大众文化
美在关系——意象、意境审美形态辨异被引量:1
2006年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整个文学发展的中轴。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人与自然关系生成(becom ing)为“情”、“景”关系。作为古典诗学的元范畴,意象集中体现了情与景的隐喻性关系;意境则彰显了情、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情景空灵是其本质特征。由于各自所指和哲学文化背景不同,意象、意境作为审美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美学意韵。
徐大威
关键词:意象意境情景
论莫言小说叙述者的价值——以《十三步》《酒国》《生死疲劳》为例
2023年
叙述者的功能在莫言的小说《十三步》《酒国》和《生死疲劳》中已经远远超出了故事。《十三步》通过多层级叙述的设置以及大量第二人称叙述产生了主客转换的叙述效果;《酒国》通过叙述者兼小说人物“莫言”的设置,实现了对批判主体的批判;《生死疲劳》通过动物叙述者的设置以及两种思想范式的矛盾冲突,探讨了叙述本身的可靠性与否的问题。
万水徐大威
关键词:莫言小说叙述者《酒国》《生死疲劳》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母性论思想论析被引量:1
2024年
健全的人性系统应包括自然性(个体性)、社会性(父性)与母性三个维度。但历史上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了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性的母性维度。老子针对父权制社会的种种弊端,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母性论命题,意在重建人心的秩序。然而,老子母性论并非仅在话语的表层区分于父权,而在于彰显母性“大爱”的品格,其既不同于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也不同于基督教背景下的博爱。老子母性论有三个思想特质:一是母性是人对自身的完全舍弃与对存在的绝对给予;二是母性在人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奠基作用;三是母性意味着个体对于家国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研究老子母性论的意义在于探讨人心的现代性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应体现在社会制度与人心两个层面上,后者则是现代性的真正实现。
徐大威李金良
关键词:老子
全球化时代下文化多样性的成功展示——纪念舞剧《大梦敦煌》演出十周年被引量:4
2010年
与《丝路花雨》相比,舞剧《大梦敦煌》不仅再现了敦煌艺术舞派,更是再现、传承并发扬了敦煌艺术精神,艺术境界更上一层楼。在具体的舞剧创作过程中,舞剧又通过创造意境的民族性手法来诗化敦煌艺术的悲剧境界;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示敦煌艺术的崇高境界,在审美形态上兼容了东方的意境与西方的悲剧情节。整部舞剧在艺术观念上贯彻了敦煌艺术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创作原则,从而实现了民族性价值的全球认同,成功地彰显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徐大威
关键词:《大梦敦煌》艺术境界文化多样性
由直观“自然”到直观“心灵”——论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被引量:1
2011年
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乃是道、禅美学共同作用的结果。禅宗美学以其强调对"心灵"的直观,而在意境的创生中具有逻辑在先的突破性地位;道家美学以其强调对"自然"本身的直观,而为意境的创造积淀了情景合一的言说模式,具有时间在先的意义。意境的生成,经由了从直观"自然"到直观"心灵"的"向内转"。由道而入禅的背后,是心灵主体性的生成。
徐大威
关键词:意境心灵主体性
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流变
本文论述的主题是宋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流变问题。景物描写的审美流变主要表现在景物主体化和景物对象化这两种不同手法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中。同时这两种手法又是共时性地存在的。 具体地说,宋诗景物描写经历了五个流变阶段:北...
徐大威
关键词:宋诗景物描写审美流变
文献传递
论审美关系的多样化生成
2007年
审美关系即内在于审美现象中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审美现象是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多样化关系决定着美的形态的多样化生成。本文旨在透过一些审美活动中的典型现象来洞见审美关系的丰富性、多元性。
乔武涛徐大威
关键词:审美关系审美主体审美对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