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珍茂
- 作品数:53 被引量:316H指数:10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项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重庆典型烟区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及活性组分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
- 2015年
- 为有效调控植烟土壤肥力及合理进行田间碳素管理,采集了重庆彭水、丰都和巫山3个典型烟区的土壤样品。利用干筛法将土壤分成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分别用浓度33、167和333 mmol·L-1的KMn O4溶液氧化处理,测定团聚体中高活性有机质(HLOM)、中活性有机质(MLOM)和活性有机质(LOM)含量(质量分数),并分析了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质及活性有机质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个烟区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均以1~2 mm的团聚体为主,占团聚体总量(质量分数)的40.16%~42.02%。除巫山烟区土壤0.25~0.50 mm团聚体含量(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彭水和丰都两个烟区外,其余粒径团聚体含量在3个典型烟区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粒径的增大,土壤团聚体中的总有机质(TOM)和LOM含量均降低,但HLOM和MLOM含量的变化因烟区的不同而异。在彭水和巫山烟区,HLOM和MLOM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增大呈下降趋势,但在丰都烟区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土壤TOM、HLOM、MLOM和LOM在团聚体中的分布均以1~2 mm粒径最大,分别达29.99%~31.58%、24.29%~33.36%、24.15%~29.09%和18.46%~21.69%,因此将1~2 mm团聚体作为重庆市典型烟区的土壤有机质固定的特征团聚体。土壤TOM和LOM含量均分别与〈0.25 mm团聚体中的TOM和LOM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该粒径团聚体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可以作为衡量重庆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动态的敏感性指标。
- 李玲赵秀兰魏世强蒋珍茂万川
- 关键词:植烟土壤团聚体有机质活性有机质
- 一种基于大分子组分的有机肥料及其用于钝化土壤重金属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分子组分的有机肥料及其用于钝化土壤重金属的应用。有机肥料含有的低分子活性组分的碳含量的去除率不低于60%或有机肥料的胡富比≥2.5。本发明的有机肥料为土壤重金属活性钝化和避免无机钝化剂对土壤性质的潜...
- 魏世强蒋珍茂赵秀兰陈庆华何明靖李磊
- FeMnNi-LDHs对水中As(Ⅲ)的吸附性能与机制被引量:10
- 2021年
- 稳定和高效地去除地下水中的As(Ⅲ)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的全球性问题.本研究以Fe、Mn和Ni这3种元素作为层板阳离子,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出三金属层状双氢氧化物FeMnNi-LDHs,利用XRD、TEM、FT-IR和XPS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探讨其对水中As(Ⅲ)的吸附去除能力与机制.结果表明,FeMnNi-LDHs具有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典型特征峰,峰型尖锐,结晶度高,TEM图像也显示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其对As(Ⅲ)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曲线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45℃时最大吸附量为240.86 mg·g^(-1),明显高于其他层状双氢氧化物.在pH为2~9范围内,FeMnNi-LDHs对As(Ⅲ)均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水中共存PO^(3-)_(4)和CO^(2-)_(3)离子对As(Ⅲ)存在竞争吸附,而NO^(-)_(3)、Cd^(2+)和Pb^(2+)影响较小.其去除吸附机制主要为氧化、离子交换和配位络合,其中Mn在As(Ⅲ)的氧化过程中有重要贡献.制备出的FeMnNi-LDHs对水中As(Ⅲ)的吸附去除和毒性控制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 廖玉梅余杰魏世强蒋珍茂
- 一种三金属层状双氢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属于功能材料制备和重金属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金属层状氢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三金属层状双氢氧化物具有双氢氧化物的纳米层状结构,分子通式为FeMnM‑LDH,其中M为金属Ca或金属Ni,Fe、Mn和M...
- 魏世强廖玉梅蒋珍茂汤涵钰
- 文献传递
- 腐殖酸活性组分及其比例对紫色潮土中铅形态转化和有效性演变动态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7年
- 腐殖酸(HAs)是制约土壤铅赋存形态与活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结合化学连续提取形态分级方法,探讨HAs活性组分(胡敏酸,HA;富里酸,FA)添加量及其比例(HA/FA比)对紫色潮土中铅赋存形态、有效性变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源铅进入土壤经60d转化平衡后,土壤中交换态、残渣态铅降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铅增加,碳酸盐结合态铅变化不明显.(2)紫色潮土以交换态铅和碳酸盐结合态铅对有效铅贡献最大,HA通过降低碳酸盐结合态而对土壤铅产生钝化作用,FA则通过增加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而活化土壤铅;随着HAs用量的增加,钝化或活化作用越强.当HAs用量为3%C时,添加HA的土壤碳酸盐结合态铅较对照降低13.4个百分点,有效铅相应降低14.19%;添加FA的土壤交换态铅较对照增加13.59个百分点,碳酸盐结合态铅增加2.15个百分点,有效铅较对照相应增加4.09倍.FA(1%C)是土壤铅活化的突变点,当FA>1%C时,土壤铅活化百分率增加了14%,土壤铅活性和生物有效性显著增大.(3)等量HAs(1%C)条件下,当HA/FA比≥7/3时,促进土壤铅向低活性的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转化,HAs对土壤铅表现为钝化作用,而当HA/FA比≤5/5时,则表现为活化作用.
- 王青清蒋珍茂王俊魏世强
- 关键词:腐殖酸铅有效性
- 制约钝化剂对紫色土砷和镉污染修复效果的土壤性质因素分析
- 2025年
- 钝化剂对Cd和As的钝化效果与土壤性质关系密切,优选适配土壤性质的钝化剂是钝化技术应用的关键基础.以8种性质差异较大的紫色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培养实验,设置不同的污染条件,同步比较了7种常见钝化剂对镉(Cd)和砷(As)的钝化率,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探讨了钝化效率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7种常见钝化剂中,氧化钙、有机肥、硅钙镁肥、腐植酸以及羟基磷灰石对于紫色土Cd具有显著钝化效果;三氧化二铁、硅钙镁肥、羟基磷灰石和腐植酸对于As具有钝化效果,仅有硅钙镁肥、羟基磷灰石和腐植酸这3种钝化剂对于Cd和As同时具有钝化效果.决定特定钝化剂钝化效率的关键土壤性质因子存在很大差异:土壤有机质、黏粒含量和全钾与供试钝化剂对土壤Cd的钝化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游离氧化铁、游离氧化锰和全磷与之呈显著负相关;土壤CEC,游离氧化锰和土壤全As与供试钝化剂对As的钝化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黏粒含量与之呈显著负相关.研究建立了钝化剂Cd和As钝化效率与紫色土土壤性质和污染特征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定量反映了重金属钝化效率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可据此预测和优选适配不同土壤性质的高效钝化剂,为区域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姜德才蒋珍茂魏世强
- 关键词:镉(CD)
- 翻耕与改良剂施用对土壤植烟适应性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在重庆市典型烟区进行了2a时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土壤翻耕深度、土壤改良剂类型及其施用方式等土地整理因子对植烟土壤质量的影响,评估了整理后土壤的植烟适宜性.结果表明,土壤翻耕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使得土壤容质量下降1.38%~15.17%,孔隙度增加1.68%~18.68%,但同时也降低了土壤的有机质、有效氮、磷、铁、锰、铜等含量,且随土地整理深度增加,降低幅度增大.石灰、生物质炭、堆肥等土壤改良剂在改善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因子中的作用方向和程度不同:石灰提升土壤pH值但降低养分有效性,生物质炭促进有机质积累且强化石灰效应,而堆肥既可改良土壤物理性质,还能平衡土壤养分供应.3种改良剂之间的复配施用更能协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植烟适宜性.改良剂在土壤的表层施用效果优于全层混合施用.
- 蒋珍茂赵秀兰魏世强张永华罗畅徐畅陈益银
- 关键词:翻耕土壤理化性质适宜性
- 一种铁锰类层状双氢氧化物、制备方法及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铁锰类层状双氢氧化物,属于材料化学领域,该铁锰类层状双氢氧化物具有层状双氢氧化物的纳米片层结构,Fe(OH)<Sub>3</Sub>、Mn(OH)<Sub>2</Sub>、Mg(OH)<Sub>2</Su...
- 蒋珍茂周宏光魏世强何明靖杨来淑
- 文献传递
- 一种载水合氧化铁纳米复合半焦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载水合氧化铁纳米复合半焦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将具有良好孔道分布和电子束缚特性的生物质热解半焦作为载体,将FeCl<Sub>4</Sub><Sup>-</Sup>离子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导入生物质热解半焦的内外表面...
- 蒋珍茂周宏光魏世强谢德体
- 文献传递
-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被引量:29
- 2013年
- 针对目前高校本科"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目的不明确、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设计、考试与考评、教师自身素质培养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法,以期为我国高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作出初步的探索.
- 蒋珍茂陈玉成
-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