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是全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学过程,科学定量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过程中的碳水通量是准确定量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过程的关键所在。基于微气象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的准确定量,获取的碳水通量监测数据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贡献提供了坚实基础。作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络(National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of China,CNERN)成员,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自2002年底始对我国南亚热带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森林类型进行碳水通量监测,现已完善为系统规范化的监测。其中针阔叶混交林为鼎湖山主要森林类型,也是我国南亚热带常见森林类型。按照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统一规范,在该森林类型已进行长达17年的生态系统水平碳水通量及关键气象要素标准化监测。本数据集通过整理和统计,列出了2003–2010年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碳水通量的动态实测数据,并包含了相关的数据集构建过程。建立和共享本数据集可以为深入探讨全球水热格局变化情形下的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水和能量交换监测研究提供本底资料,为该地区的森林经营管理及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采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s, TDP),对中国南亚热带地区鼎湖山的过渡性针阔混交林中的主要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锥(Castanopsis chinensis)的树干液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相对湿度、大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太阳总辐射、降水量等环境因子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树干液流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昼高夜低的单峰或双峰曲线,中午时液流密度达到峰值。具体而言,木荷液流密度的最高峰值为42.08 g m^(-2)s^(-1),马尾松为39.10 g m^(-2)s^(-1),锥为43.98 g m^(-2)s^(-1)。不同树种的液流密度存在差异,平均液流密度的大小关系为:锥>木荷>马尾松。此外,同一树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液流密度的差异。不同树种对各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但整体而言,太阳辐射对液流速率的影响最大。揭示了鼎湖山过渡性针阔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的水分利用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为过渡性针阔叶混交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