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朋
- 作品数:41 被引量:200H指数:9
-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张家口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DWI、DTI及DTT对药物过敏中毒性脑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DWI、DTI及DTT对检出药物过敏中毒性脑病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高于常规序列,且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收集本院2007.4~2012.5之间8例药物过敏中毒性脑病患者,所有患者执行常规序列和DWI、DTI及DTT扫描,将将原始图像传至ADW4.4工作站上进行数据后处理,测定ADC值、FA值及重建白质纤维束,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价DWI、DTI及DTT对药物过敏中毒性脑病检测优势。结果所有患者双侧灰质核团及白质纤维明显受累,呈长T1WI、长T2WI信号或短T1WI、长T2WI信号改变,边缘较模糊,DWI显示呈明显高信号,边缘清晰,经后处理后其病变区ADC值及FA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DTT显示白质纤维损伤,治疗后ADC值及FA值逐渐增高。结论 DWI、ADC图、FA图能够准确量化地检测到灰质核团及白质纤维束损伤改变,DTT能够直观,清晰显示白质纤维束损伤后,同时DWI、DTI及DTT良好评估治疗后改变。
- 吴朋吕国士韩峰
- 关键词:中毒性脑病弥散张量成像
- 弥散张量成像对布氏杆菌脊柱炎椎间盘病变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估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研究各项异性分数(FA)和弥散系数(ADC)对布氏杆菌脊柱炎(BS)椎间盘改变早期诊断价值,并评估BS椎间盘改变治疗后的价值,进一步探讨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BS影像特点。方法收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例)及张家口市传染病医院(40例)2013年8月至2017年5月60例经血清学实验或病理确诊的BS患者。BS患者进行CT、常规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应用DTI Fiber Trak软件包进行椎间盘FA值、ADC值测量。比较各期及治疗后FA值、ADC值特点。结果不同时期ADC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高,FA值普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各期治疗后6个月ADC值明显低于治疗前,FA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治疗后12个月ADC值以及各期治疗后12个月FA值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仅ADC值在慢性期治疗后12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结论 FA值和ADC值对诊断BS椎间盘改变较常规MRI序列更加敏感,能够早期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同时为BS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吴朋张玉姣秦芳刘兰崔书君
-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成像
- 3.0T扩散加权成像和扩散张量成像对布鲁杆菌脊柱炎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研究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研究DWI及DTI对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早期诊断价值,以及评估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治疗后的价值,进一步探讨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特点。方法搜集经血清学实验或病理确诊的50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资料。行CT、常规MRI、DWI和DTI扫描,应用Fiber Trak软件包进行FA值、ADC值测量。比较各期FA值、ADC值特点,同时比较治疗后FA值、ADC值特点。结果50例共330个椎体受累,CT共检出病变椎体124个(37.6%),T_1WI、T_2WI、STIR抑脂分别检出病变椎体个数为300个(90.9%)、300个(90.9%)、305个(92.4%);DWI发现330个椎体异常信号,病变明显高于常规MRI,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胸、腰椎各期总体平均ADC值高于对照组,总体平均FA值低于对照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6、12个月,急性期、亚急性期ADC值、FA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TI、DWI诊断布鲁杆菌性脊柱炎较常规MRI序列更加敏感,能够早期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并可为预后评估方面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吴朋张玉姣郭宏兵崔书君秦芳
- 关键词:扩散张量成像扩散加权成像病理组织学
- 肋骨软骨肉瘤1例被引量:4
- 2012年
- 患者男性。发现胸壁肿物3年。3年前尤明确诱因出现右侧胸壁针刺样疼痛.间歇性.无放射痛.且发现右胸壁一卣径约2cm大小肿物.渐增大.无发热、盗汗。专科检查:气管居中.右胸壁第8、9肋水平町见一约6cm×8cm大小肿物.因患者曾贴膏药.皮肤呈紫红色.皮温不高,质硬.不活动。肺肝浊音界于行侧锁骨中线第五肋间.余无异常发现。
- 赵碧华吴朋
- 关键词:肋骨软骨肉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腓骨头不典型骨肉瘤一例
- 2013年
-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恶性度高,血液转移甲,常发生于长骨的干骺端,76.2%发生于中青年人,常以不固定疼痛为主症状,根据临床症状较难诊断。现报告1例发生于腓骨头的不典型骨肉瘤。
- 王海辰吴朋
- 关键词:骨肉瘤腓骨外科手术
- 3.0T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对颅脑爆震伤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序列对兔颅脑爆震伤早期非出血灶、白质纤维束损伤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作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依据。方法以30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建立颅脑爆震伤模型,伤后常规进行CT、磁共振成像(MRI)、DWI和DTI扫描,采用Functool 2后处理技术对感兴趣区域进行量化分析;观察颅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并与其同一层面DWI和DTI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只实验兔中,6只CT、T1WI和T2WI序列显示脑内无异常信号影,其中2只DWI未发现任何异常低信号;在其余24只实验兔,CT仅见脑内积气影;MRI常规序列检出非出血灶,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序列显示亮白高信号影。DWI序列共检出非出血灶189个,分别呈现点状(28.5%)、片状(54.0%)和线样(17.5%)高信号影,边缘清晰。DWI序列检出非出血灶数目显著多于常规T1WI和T2WI序列(P<0.01)。DTI显示感兴趣区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降低,内囊区降低尤为显著(P<0.01)。大脑半球白质和脑干ADC值、FA值降低程度与实验兔的生存时间呈线性相关(r=0.53,P=0.05;r=0.13,P=0.03;r=0.0.25,P=0.04;r=0.27,P=0.02)。结论对于兔颅脑爆震伤,DWI对非出血灶,尤其对小片状非出血灶的检出率较高;DTI可通过测定ADC值和FA值的降低程度在预后评估中发挥作用。
- 吴朋吕国士韩峰许克宁王海辰
- 关键词:爆震伤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成像
- DCE-MRI定量参数全域直方图分析法在乳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4
- 2019年
-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定量参数直方图在乳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7~2018-10于我院行常规磁共振及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检查的52例乳腺肿瘤患者,参照病理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恶性组及良性组。于后处理软件上绘制全域肿瘤并获得感兴趣区内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容积转运常数(Ktrans)、血浆速率常数(Kep),血浆容积分数(Vp)的直方图参数,包括平均值、中位数及各百分位数值(10%,25%,50%,75%,90%),分别比较良、恶性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计算其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组Ktrans中位数、平均值及各百分位数均大于良性组(P<0.05)。Kep75%、Kep90%及Vp平均值、Vp75%、Vp90%大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各直方图参数诊断良恶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较高,高于Kep及Vp各参数。所有参数中,Ktrans平均值诊断效能最大。Ktrans平均值的临界值为0. 982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8. 9%。结论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MRI)定量参数全域直方图分析法在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黄婧潇吴朋孙静宜朱月香张新慧崔书君
- 关键词:乳腺肿瘤直方图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 3.0T弥散张量成像在胼胝体发育不全微结构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DTI序列对胼胝体发育不全微结构精确评估作用,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对11例胼胝体发育不全及10例对照组,行常规MRI、DTI扫描,分析白质纤维束缺失程度,采用Tensor后处理技术对感兴趣区进行量化分析;进行病理组及对照组对照比较。结果常规MRI显示胼胝体完全缺如为2例,DTI显示1例显示白质纤维束未见显示,1例可见少量纤维残存;7例常规MRI显示胼胝体压部或体部缺如,其中压部缺如5例,2例体部缺如例,DTI显示大部分白质显示中断、消失;2例常规序列可疑胼胝体部分缺如,DTI显示少量白质纤维缺失。病例组DTI所测感兴趣区ADC值、FA值降低,尤其胼胝体压部分别为:(t=22.29,p<0.01;t=9.60,p<0.01)及体部(t=26.74,p<0.01;t=23.37,p<0.01)降低显著。结论 DTI能够直观、精确显示胼胝体发育不良缺失情况,并且DTI通过测定ADC值、FA值降低多少来评估白质纤维缺失程度,因此为临床诊断及临床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 韩峰吴朋张习文
- 关键词:胼胝体发育不全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成像
- 弥散张量成像对脊髓神经型布鲁菌病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脊髓神经型布鲁菌病性脊柱炎(BS)诊断作用,定量分析不同病程时期脊髓神经型BS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特点,评估脊髓神经纤维束损伤的不同形式。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以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有脊髓神经症状表现的BS患者作为病例组(n = 39),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20.8 ± 15.3)岁。另选择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 = 30),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5.2 ± 4.0)岁。按病程将病例组分为急性期(< 3个月)、亚急性期(3 ~ 6个月)、慢性期(> 6个月),分别为12、10、17例。采用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仪进行常规脊椎扫描和DTI扫描,后者应用Fiber Trak软件包测量ADC、FA值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定量分析,同时重建脊髓神经型BS神经纤维束的改变形式。结果病例组39例患者中,5例常规MRI表现为脊髓神经节段性增粗,T2加权成像(T2WI)高信号,短翻转时间恢复序列(STIR)高信号,而DTI扫描FA图显示彩码改变;34例患者常规MRI表现为脊髓受压,脊髓形态改变或马尾神经聚集、移位,而DTI扫描FA图显示脊髓或马尾神经形态改变,彩码未见改变。急性期、亚急性期病例组患者ADC值高于对照组[(1.41 ± 0.05)、(1.31 ± 0.05)、(1.23 ± 0.05)× 10^-3 mm^2/s,P均< 0.05],FA值低于对照组(0.40 ± 0.04、0.68 ± 0.08、0.76 ± 0.05,P均< 0.05)。慢性期病例组患者ADC、FA值[(1.25 ± 0.04)× 10^-3 mm^2/s,0.72 ± 0.0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12、特异性为0.942、敏感性为0.930,准确性为0.924;FA值的AUC值为0.901、特异性为0.937、敏感性为0.928,准确性为0.943。脊髓神经型BS的DTI扫描基本改变形式:①彩码颜色改变;②缺失/断裂;③受压移位;④稀少。结论DTI对脊髓神经型BS具有诊断作用,能够定量分析�
- 吴朋张玉姣郭宏兵崔书君
- 关键词:脊柱炎弥散张量成像
- 骨内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病理分析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总结骨内神经鞘瘤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8例骨内神经鞘瘤的影像特点。采用X线和CT检查评估骨内神经鞘瘤部位、形态结构、大小、骨质密度,骨膜反应,骨质破坏及周围累积情况等,应用MR检查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内部信号特点、骨质破坏情况、周围骨内水肿样信号强度等特点。结果肿瘤位于胫骨为4例,位于股骨为1例,位于骨盆为2例和位于跟骨1例。X线和CT检查显示8例骨内神经鞘瘤囊性溶骨性破坏,其中6例单发囊性溶骨性破坏,2例为多囊性溶骨性破坏。4例表现边界清晰,其中2例可见明显硬化缘,2例表现边界不清楚。6例管状骨骨内神经鞘瘤骨皮质变薄、典型病变边缘呈扇贝征样破坏,MR显示6例肿瘤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中2例表现为低信号。3例成典型扇贝征。8例骨内神经鞘瘤肿瘤表现为肿瘤细小,排列成栅栏状。细胞核细而长、深染,具有明显核分裂像,肿瘤细胞低密度(Antoni型A)和高密度区(Antoni型B)编织状排列。其中6例可见Verocay小体。免疫组织化学显示,S-100弥漫强阳性,Ki-67细胞染色明显低于1%。结论骨内神经鞘瘤影像学特点表现为常沿神经走行方向发病,呈单囊或多囊溶骨性破坏,周围可见硬化缘,边缘骨内扇贝样破坏、骨皮质变薄,伴软组织肿块。肿瘤排列成栅栏状。细胞核细而长、深染,肿瘤细胞低密度(Antoni型A)和高密度区(Antoni型B)编织状排列,部分可见Verocay小体。免疫组织化学显示,S-100弥漫强阳性,Ki-67细胞染色明显低于1%。
- 吴朋王振忠李勇郭宏斌许克宁
- 关键词:X线磁共振成像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