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丽红

作品数:13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 3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清代
  • 4篇社会
  • 3篇地方社会
  • 2篇地方史
  • 2篇秩序
  • 2篇社会秩序
  • 2篇司法
  • 2篇清代地方
  • 1篇地方官
  • 1篇地方史研究
  • 1篇地方志
  • 1篇地方志研究
  • 1篇照料
  • 1篇中国近现代史
  • 1篇中国近现代史...
  • 1篇社会变动
  • 1篇社会群
  • 1篇社会群体
  • 1篇社会史
  • 1篇社会史视角

机构

  • 7篇厦门大学
  • 6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13篇肖丽红
  • 3篇吴琦
  • 2篇王日根

传媒

  • 2篇安徽史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经济...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福建史志
  • 1篇三峡大学学报...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漕控与清代地方社会秩序——以匡光文控漕事件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8
2009年
漕控,作为一种通过法律途径进行"闹漕"的重要形式,贯穿整个有清一代。围绕各种漕控案件,清代地方的官、绅、民展开频繁的利益纠葛与角色互动,"正当控漕"与"非法诬控"交织一起,成为官民之间维护私利的常见途径。漕控频发,问题的症结在于清代中后期漕政危机已经普遍地深入地方社会,浮收等积弊呈泛滥态势,而地方官所持有的办漕态度与执政理念往往直接决定漕控事件的发生和结果。漕控反映了漕粮征派对于绅民生活的深刻影响,并广泛地影响地方社会秩序的变动,因而本质上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清代国家事务在地方社会的执行状态以及地方社会秩序格局的动向。本文选取了清代"匡光文控漕事件",进行典型案例的考察。
吴琦肖丽红
关键词:清代地方社会
闹漕与清代地方社会秩序
“闹漕”,作为清代漕粮征派环节出现问题的表现,不仅显示了漕粮征派在清代地方社会的运行状况,而且反映了地方社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群发性事件,闹漕反映了地方社会问题,打破地方社会的秩序格局。本文以清代闹漕案件为...
肖丽红
关键词:社会秩序地方社会社会群体
文献传递
制度缺陷与漕政危机——对清代“废漕督”呼声的深层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清代作为中央与有漕各省漕务联系的“桥”,漕运总督没能发挥应有的中介人优势,反而陷入了社会关系学上的“齐美尔连带”中,受双方规范和习惯的束缚,失去了制度给予的自主。督漕过程中,漕运总督与河道总督、仓场侍郎之间分工合作,责任连带。但这种共同利益也造成他们之间职权的重叠。总漕在与他们的合作与竞争中被不断分权。作为漕务官员体系的代表与发言人,漕督反而被属下官员所控制和利用,以至于常成为一种莫名的角色。此外,清中叶以后历任总漕素质上的缺陷,也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名不副实,地位与作用日渐下降。由此,朝廷中出现了“总漕无用论”及“废漕督”的声音,不仅表达了一些官员对漕运总督及其代表的漕政的失望,同时也是对朝廷政局、整个官僚体系的批评。清代中期以后漕运的政治生存状态反映出国家状态、政治格局、官僚系统的行政效率以及社会的变动趋势。
吴琦肖丽红
关键词:漕运总督
晚清教案中的官、绅、民——1877年武昌教案的个案研究
2008年
武昌教案爆发后,地方官因官场积习及办案程序遭冲击有意延误办案以惩罚教士。教士对绅权的破坏使武童点燃了这一冲突的导火线。而民众或出于宣泄、报复的心理,或出于盲从,他们的身影在教案中时时可见。因此,武昌教案的分析,不仅能了解当时的民教关系,更能透射出晚清武昌社会内部深层问题,从而透过教案反观社会变动。
肖丽红
关键词:晚清社会变动
从官诬闹漕案看清代地方官漕政理念与地方社会治理——以陆名扬闹漕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7
2010年
地方官,作为清代漕粮征派在地方社会的代理人,其财政理念、办漕态度与对国家政策执行的差异性直接影响漕粮征派在地方社会的进行。在清代漕政制度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不法州县官不时擅用制度缺陷,运用种种策略与绅衿周旋争利,不同的社会治理思想亦对漕案的兴起、发展、善后产生影响,从而决定地方社会秩序状况。本文以陆名扬闹漕为典型个案,考察地方官对漕粮征派的执行情况及其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影响,揭示清嘉道时期漕案频发、官民冲突加剧的内在原因,以及地方社会的应对策略和效果。
肖丽红
关键词:地方官
近乡情深:深挖地方史,开展“亲民”爱国主义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举例被引量:1
2016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教学中学生参与热度十分有限,这一现状呼吁《纲要》课程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与内容改革。鉴于多数学生对本地历史较为熟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深挖地方史资源,通过建立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必定能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命运及中国人民反侵略行为的理解,从而实现"亲民"爱国主义教育。文章以"鼓浪屿租界史透析《纲要》第一章内容"作为课程改革案例说明。
肖丽红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地方史
政区划分与地方社会秩序——以清代漕粮协济不力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2016年
漕粮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政府针对地域自然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年成丰歉等而采取的平衡措施,但从清代该项措施的运行看,协济不力是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政区划分是关键:政区与政区间形成了人为的隔绝,区域间各自为政,私利膨胀,协济指令往往遭遇有意无意的抵拒,使漕粮协济制度流于形式。因为政区划分形成了强烈的畛域观念,又导致了地方社会秩序的难以建立,政区间的错壤地带成为彼此的"弃地",容易滋生政权的对立面;在对付流动性反动势力时,各政区往往不是通力合作,而是彼此推诿,给王朝稳定留下更深的隐患。
肖丽红
文本、讼争与区域司法实践——清代福建省法律运作的多面考察
本文意识到文本的生产过程中融入了多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力求从不同种类的文本入手,有限度地探讨各种文本资料(地方志、治闽政书、民间诉讼录、判牍、档案)所能揭示的法律、社会历史内容,希望能一窥清代福建省丰富的法律生活场景,并进...
肖丽红
关键词:法律文本清代
文献传递
清代漕粮征派中的官府、绅衿、民众及其利益纠葛——以清代抗粮事件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1
2008年
漕粮征派将朝廷、州县官府、绅衿胥吏与地方民众有机地联系了起来。漕粮征收的顺利完成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然而驱动各社会力量形成互动的不仅仅是漕粮征派这一形式,还有由此而形成的利益关系,漕运中众多重大社会事件无不由此而生。抗粮事件不仅是征漕各方矛盾爆发的一种形式,更是群体利益关系中本质问题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此为中心的考察,揭示了清代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况及他们之间在利益纠葛下的群体互动,并从一个侧面透视出清代漕政的制度缺陷以及社会变化。
吴琦肖丽红
关键词:清代地方社会
《莆田人民公控蒋唐佑呈稿》所见清末生员与恶吏的斗争
2012年
《莆田人民公控蒋唐佑呈稿》记录了一起生员联合控官案,属于民告官的案件,该案完整展示了地方恶吏倚仗自己的权势,操弄法律条文,屡屡滥用法律解释权与执行权,并寻求官官相护,欲置控告他的生员们于被动局面的过程。清代虽然号称立法严整,但在某些地区,法律明显地被州县官员任意打扮成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以生员为主体的民间力量既然祭起告官的旗帜,却也展示了自己的知识积累,抗争亦显得有理有节,抗争的过程既是州县官吏罪恶昭彰的过程,也成为民众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的一种训练。
王日根肖丽红
关键词:生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