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杏芳

作品数:39 被引量:235H指数:10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7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5篇教育
  • 14篇高等教育
  • 7篇哲学
  • 6篇教育学
  • 5篇文化
  • 4篇知识
  • 4篇历史理性
  • 4篇课程
  • 4篇高等教育学
  • 3篇大学教育
  • 3篇中国高等教育
  • 3篇教学
  • 3篇本科
  • 2篇大学教师
  • 2篇大学人才培养
  • 2篇动力学
  • 2篇学人
  • 2篇学校教育
  • 2篇学校教育目标
  • 2篇学制

机构

  • 30篇华中师范大学
  • 8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湖南工学院
  • 2篇伦敦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长沙航空职业...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教育部教育发...
  • 1篇武汉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广东理工学院

作者

  • 38篇杨杏芳
  • 5篇朱曼
  • 2篇罗元云
  • 2篇赵显通
  • 2篇罗元云
  • 1篇方芳
  • 1篇张继平
  • 1篇朱曼
  • 1篇姜晓平
  • 1篇李治
  • 1篇铁铮
  • 1篇马陆亭
  • 1篇龚添妙
  • 1篇龚添妙

传媒

  • 7篇黑龙江高教研...
  • 4篇江苏高教
  • 4篇贵州师范大学...
  • 3篇教育研究与实...
  • 3篇北京教育(高...
  • 2篇教育理论与实...
  • 2篇辽宁教育研究
  • 2篇大学教育科学
  • 1篇教育研究
  • 1篇教育评论
  • 1篇高等教育研究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清华大学教育...
  • 1篇教育与现代化
  • 1篇浙江树人大学...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 1篇现代教育管理
  • 1篇大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7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6篇2003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读经30年,自醒才3年”——论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畸形的学术发展道路被引量:12
2009年
文章对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对"读经30年,自醒才3年"的"独尊一经"的"读经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与对布氏著作的解读一开始就误入歧途有关;与中国文化中的守成传统有关;哲学的本性使然;与中国民族文化遗传基因的缺陷和中国哲学界的"一条腿走路"的现象有关;也与高等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过硬、特别是哲学基础功底差有关。有鉴于此,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急需打破对布氏路径的依赖,从"独尊一经"到自主反思和超越,从畸形的学术生态走向多元化发展的自醒道路。
杨杏芳
关键词:畸形发展
论中国高教学界“独尊一经”的“读经现象”
2009年
文章对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历程中长达30年的"独尊一经"的"读经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与对布氏著作的解读一开始就误入歧途有关;与中国文化中的守成传统有关;还出于哲学的本性使然;最后也与高等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过硬、特别是哲学基础功底差有关。
杨杏芳
“破五唯”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改革策略
2022年
针对现有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存在失序错位的问题,国家提出了“破五唯”等多项政策,试图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文章对5所民办本科高校的科研成果评价政策进行梳理,发现存在评价目标追求科研成果数量和层次指标、评价内容欠丰富且未实现分类评价、评价方法以量化评价为主且评价指标分层不明确、评价周期短、评价主体单一化等问题。这与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存在功利主义导向、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对科研实用化与庸俗化的理解、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僭越、期刊功能错位导致“以刊评文”现象盛行有关。因此,科研成果评价需以科学精神、价值理性为本,构建科研成果评价指标;拓宽参评成果类型,并对参评成果分类评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坚持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探索多元主体评价。
王慧慧杨杏芳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
我国大学专业教育模式的成因分析被引量:6
2003年
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背景下的产物 ,它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有高等教育理念认识方面的原因 ,还与文化哲学方面的科学主义兴盛与人文教育的危机有关 ,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是导致我国大学专业教育模式认知本位的思想根源。
杨杏芳朱曼
关键词:专业教育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人文教育课程设置
“钱学森之问”与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贫困被引量:16
2014年
对"钱学森之问"的解读有浅层与深层的两种不同方式,从表层看"钱问"揭露了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渎职罪,然而从深层看则"观察必定渗透着理论"、"钱问"背后必定蕴含着钱学森本人观察高等教育现象独特的理论视角,而钱学森的全部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质,一言以蔽之,就在于它是一种"历史理性的科学哲学",以此视角来构成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批判性的向度,那么"钱学森之问"的精神实质从深层看暴露出的乃是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贫困:既有"历史理性的哲学"的贫困,更有"历史理性的科学哲学"的贫困。不仅如此,"钱问"还与钱学森本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静力学批判"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它昭示着建构"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乃是终结"钱学森之问"的真正建设性的向度!
杨杏芳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
大学教学制度改革: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思考被引量:15
2006年
大学教学制度的确立过程是一场在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双方或多方之间进行的“博弈”,谈判的结果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从回顾历史中找到制度改革的源头和起点;二是从分析现实中发现现行制度的问题和那些隐含的必定会催生新制度的重要苗头;三是从理论研究中找到变革的思想依据及其昭示的脉络线索与前进方向。综合这三方面的因素,文章对我国大学教学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做出了预测。
杨杏芳
关键词:教学制度改革学校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计划
学校何谓 学校何为——学校教育的明确目标及其理论支撑被引量:2
2013年
英国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年轻人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并帮助他人达到这个目标。基于此,年轻人应当具有四项重要的个人素质:(1)个人成就,即他们能自由且全身心地投入到有价值的活动和关系中并取得成功;(2)社会与公民参与,即个人的成就和与他人打交道密切相关,学生应当诚实公正、善良和尊重别人;(3)为经济作出贡献,即年轻人应当具有进取心、灵活性、独立性、合作性和冒险精神等必要的品质,对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变化也有敏感性;(4)实践智慧,即年轻人需要具备良好的判断力。为此,学校的课程设置须使学科教育与其他教学类型共同协作以符合整体目标。
约翰.怀特赵显通杨杏芳
关键词:学校教育目标
高等教育哲学新论——“大学的可能世界”的一种历史理性的表达被引量:3
2014年
高等教育哲学就是有关高等教育的最为核心的观念和方法。以"历史理性"作为高等教育的哲学根基,以"大学的可能世界"的历史理性的表达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观念和基本信仰,不仅在哲理上"将本真的属于大学的世界还给大学自身",而且其内在的自由与外在的超越逻辑也构成了对"钱学森之问"的回应。
杨杏芳
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策略被引量:16
2003年
论述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六大基本策略 ,即找出并解决主要矛盾 ,体现时代脉搏 ,依据实际需要和体现多样化特色 ,实现模式的整体优化 ,体现教育范式的变化 ;指出要在实验试点的基础上遵循“由点到面”的推广策略。
杨杏芳朱曼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改革教育质量
论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兼论从传统大学到“数字化大学”的颠覆性创新何以可能被引量:15
2020年
随着信息化时代大数据的应用、人工智能的普及以及网络社会的来临,传统大学教育模式受到了极为严峻的冲击和挑战,高等教育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现实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势所必趋!然而,从传统大学向数字化大学演进的历程,并不是人们普遍误以为的"枝节性的局部小变革",而是一种带有"全局性高度"的、真正意义上的"颠覆性的大创新"。围绕这一核心论断,沿着"冲击—迷思—觉醒—转型"的逻辑主线,站在"技术与文明"的高度,阐述了数字文明与印刷文明作为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之巨大差异。通过对美国密涅瓦大学这个全球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数字化大学"的具体实践案例的解读分析,来达成对"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的全新理论话语体系的深层发掘与建构,并经由对形上、形中与形下三个层次的全面覆盖,来对数字化大学带来的"颠覆性的创新"展开充分透彻的论证,从而彻底厘清数字化大学与传统大学之间本质性的巨大差异,以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创新努力,来助推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朝着"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加速发展。
罗元云罗元云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高等教育颠覆性创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