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凌

作品数:9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牛肉
  • 2篇肉质
  • 2篇猪肉
  • 2篇牦牛
  • 2篇牦牛肉
  • 1篇营养
  • 1篇营养成分
  • 1篇宰后
  • 1篇宰后成熟
  • 1篇脂肪酸
  • 1篇脂肪酸含量
  • 1篇脂肪酸组成
  • 1篇质量管理
  • 1篇肉类
  • 1篇肉色
  • 1篇色差
  • 1篇色差仪
  • 1篇市售
  • 1篇嫩度
  • 1篇牛胴体

机构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作者

  • 9篇卢凌
  • 7篇孙宝忠
  • 6篇黄彩霞
  • 5篇张松山
  • 4篇李海鹏
  • 4篇郎玉苗
  • 3篇刘璇
  • 2篇张丽
  • 2篇冯岗
  • 2篇高媛
  • 1篇余群力
  • 1篇孙晓明
  • 1篇贾红亮
  • 1篇张佳程
  • 1篇谢鹏
  • 1篇柴晓峰
  • 1篇李敬
  • 1篇王玉路
  • 1篇衣文正

传媒

  • 3篇肉类研究
  • 2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肉类工业
  • 1篇中国畜牧兽医
  • 1篇猪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牛胴体部位肉营养成分和理化指标差异性分析被引量:21
2011年
试验选取10头24月龄的科尔沁公牛,对其肩肉、辣椒肉、板腱、脖肉、上脑、眼肉、外脊、里脊等部位肉进行营养成分、理化指标测定,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嫩度、pH、a*值在不同部位间差异显著(P<0.05);反映肉色的L*值和b*值在不同部位间差异不显著(P>0.05);牛前部肉中肩肉和板腱的蛋白质、脂肪、水分和嫩度、肉色与中部高档部位肉很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些部位肉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孙晓明张佳程卢凌张松山孙宝忠
关键词:科尔沁牛营养成分嫩度肉质
国内外猪肉微生物限量标准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对猪肉中影响品质与安全的微生物的种类及危害特点作了介绍,通过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微生物限量标准,指出了我国猪肉微生物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为完善肉品微生物标准体系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推动猪肉产业向着安全、优质的方向发展。
黄彩霞郎玉苗张松山卢凌
关键词:猪肉微生物
肌内脂肪与背最长肌肉质、脂肪酸组成的关系被引量:9
2013年
研究肌内脂肪(IMF)含量与肉质以及脂肪酸含量和组成比例之间的关系。以北京黑猪背最长肌(n=20)为实验材料,测定肌内脂肪含量、肉质以及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结果显示,肌内脂肪含量与滴水损失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蒸煮损失、剪切力、肉色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随着肌内脂肪含量升高,除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C_(20:3n6)、C_(20:4n6))以外的大多数脂肪酸含量增加,相对比例也上升;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增加,但是相对比例下降;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相对比例都降低。随着肌内脂肪含量的升高,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升高,回归方程斜率分别为197.3和248.3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增加的幅度不大,回归方程的斜率为11.43。结果提示:肌内脂肪含量较低时(本实验平均值2.86%),对肉质的影响不显著。随着肌内脂肪含量升高,总脂肪酸含量(TFA)增加,主要归因于SFA和MUFA含量的增加。PUFA的含量相对稳定,受肌内脂肪含量变化的影响较小。
冯岗孙宝忠卢凌张松山黄彩霞余群力
关键词:肌内脂肪肉质脂肪酸含量脂肪酸组成
市售生鲜猪肉品质特征差异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对市场上生鲜猪肉的新鲜度、系水力、肉色、嫩度等肉质指标的测定,从包装方式、认证方式、猪品种方面分析市售生鲜猪肉品质差异状况,为指导合理消费及制定相应的标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分割包装肉样的新鲜度较未经分割包装的差,但是在水分含量、系水力、嫩度方面品质较好;未经认证猪肉与绿色猪肉、有机猪肉相比,存在系水力较差、嫩度较差、水分含量合格率较低的问题;本地猪肉与杂交猪肉相比,具有系水力好、肉色鲜红、质地细嫩等优良品质特点。
黄彩霞郎玉苗刘璇王玉路李海鹏张松山孙宝忠卢凌
基于市场调查对安全优质猪肉生产的几点建议被引量:3
2012年
猪肉是我国最主要的消费肉类产品,随着猪肉需求由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无残留、无污染、无公害、品质好的安全优质猪肉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为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安全优质猪肉市场情况,对该地区生鲜猪肉品牌、猪品种、价格、认证方式等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指出了安全优质猪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安全优质猪肉的生产提供参考。
郎玉苗黄彩霞孙宝忠张松山李海鹏刘璇卢凌
关键词:质量管理
基于消费者感官评价的煎制牛肉预测模型被引量:2
2015年
为建立适合我国消费者选择生鲜牛肉和煎制牛排的预测模型,对54块差异性牛肉的生鲜牛肉(肉色、脂肪沉积、汁液渗出、新鲜度和总体可受性)和煎制牛排(切面肉色、肉香气、嫩度、多汁性、肉滋味、残渣量和总体可受性)的感官喜好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脂肪沉积是影响消费者对生鲜牛肉购买欲的关键指标,其次为新鲜度、肉色和汁液浸出;多汁性是影响消费者对煎制牛排总体可受性的关键指标,其次为肉滋味和残渣量。建立的回归预测模型:生鲜牛肉外观可受性=0.534+0.448×脂肪沉积+0.435×新鲜度+0.174×肉色―0.124×汁液浸出(R2=0.932);煎制牛排总体可受性=―0.204+0.332×多汁性+0.489×肉滋味+0.237×残渣量(R2=0.936)。
郎玉苗李敬卢凌谢鹏柴晓峰张丽李海鹏刘璇孙宝忠
关键词:感官评价
肉色测定过程中影响色差仪测量精度的因素分析被引量:19
2012年
色差仪能够准确测量出颜色的差异,目前已经广泛用于肉类的研究领域。在使用色差仪测定肉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光源、最佳观测时间、视场角度以及操作误差等方面,导致实验的数据变异较大,降低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的可比性。对这几类问题分别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衣文正冯岗贾红亮卢凌
关键词:色差仪肉类
牦牛品种品质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2年
通过分析不同牦牛品种肉质研究进展,发现对我国大部分牦牛品种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品质研究;牦牛分割分级意识模糊,相应的研究较少。建议完善牦牛品种肉质研究;补充对不同性别、年龄、部位牦牛肉品质评定;根据不同品种牦牛发育及品质状况,提出合适的出栏年龄;宣传牦牛肉优质优价理念,建立针对牦牛品质特性的分级标准。
黄彩霞高媛孙宝忠卢凌
关键词:牦牛肉
宰后成熟时间与温度对牦牛肉品质影响被引量:14
2013年
牦牛肉热剔骨真空包装后分别于2、10℃成熟,在成熟1、2、3、4、6、12、18d分别测定pH、剪切力、蒸煮损失及肉色值,研究时间及温度对牦牛肉成熟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2d贮藏过程中,2℃成熟的牦牛肉pH持续上升,10℃成熟的牦牛肉pH变化不明显,12-18d中两者pH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10℃成熟对牦牛肉嫩度均有明显改善作用,但是10℃成熟牦牛肉剪切力极显著低于2℃成熟;牦牛肉成熟过程中肉色L^*、a^*、b^*、c^*、h呈现整体上升趋势。总体认为热剔骨牦牛肉真空包装于2℃成熟18d可以基本完成成熟;而达到相同成熟品质,10℃成熟较2℃成熟需要时间更短。
黄彩霞孙宝忠卢凌张丽李海鹏高媛
关键词:牦牛肉温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