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小月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广州市荔湾区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叶下珠
  • 3篇叶下珠复方
  • 3篇病毒
  • 2篇药理
  • 2篇乙肝
  • 2篇乙肝病毒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免疫性
  • 2篇免疫性肝损伤
  • 2篇肝病
  • 2篇肝损伤
  • 2篇肝炎
  • 2篇肝炎病毒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鸭乙肝病毒

机构

  • 5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州市第八人...

作者

  • 5篇李小月
  • 4篇李常青
  • 2篇苏俊芳
  • 1篇黄惠芬
  • 1篇何金洋
  • 1篇邹尚荣
  • 1篇李小翚
  • 1篇谭行华
  • 1篇董伯振
  • 1篇谢敏
  • 1篇雷春亮
  • 1篇李文莉
  • 1篇肖梅红
  • 1篇张俊丽
  • 1篇李向阳
  • 1篇张爱民

传媒

  • 1篇新中医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内抗鸭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观察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筛选DHBV-DNA阳性的先天感染鸭30只,随机分为5组:病毒对照组,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33.6、18.6、8.4 g.kg-1.d-1)、拉米夫定组(剂量为20 mg.kg-1.d-1)。各组于用药前后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DHBV-DNA含量变化。【结果】在给药第7、14、21、28天及停药后第5天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中剂量组鸭血清DHBV-DNA含量显著降低,与给药前和病毒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叶下珠复方Ⅱ号具有一定的抑制DHBV复制作用。
李小月何金洋李常青苏俊芳董伯振李向阳
关键词:病毒复制
叶下珠复方Ⅱ号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评价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观察不同浓度叶下珠复方Ⅱ号对体外培养的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的影响。结果叶下珠复方Ⅱ号对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为16.94mg/ml,对HBsAg和HBeAg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分别为7.82、7.60mg/ml,治疗指数分别为2.17、2.23。结论叶下珠复方Ⅱ号对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李常青李小月张俊丽苏俊芳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2.2.15细胞
安络化纤丸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 观察安络化纤丸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安络化纤丸干预后大鼠肝功能、血清透明质酸(HA)和肝组织羟脯胺酸含量变化,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情况。多组计量资料分析采用OnewayANOVA,多重比较采用LSD方法。结果安络化纤丸干预组血清ALT、AST水平分别为(129.08±53.45)U/L和(321.25±138.32)U/L,血清HA和肝组织羟脯胺酸含量分别为(1644.47±380.45)ng/ml和(0.23±0.08)μg/mg,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分别为(611.77±354.17)U/L,(1199.00±763.54)U/L,(3768.38±851.98)ng/ml,(0.51±0.13)ug/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下显示安络化纤丸干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1),肝组织MMP2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安络化纤丸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形成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与保肝降酶、增强肝组织MMP2活性和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有关。
谭行华李常青邹尚荣谢敏张爱民李文莉李小月黄惠芬雷春亮
关键词:肝硬化基质金属蛋白酶2二甲基亚硝胺
苦参碱脂质体毫微粒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苦参碱脂质体毫微粒对刀豆蛋白A(ConA)所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72只NIH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苦参碱脂质体毫微粒大剂量组(12.5mg/kg)、小剂量组(6.25mg/kg),苦参碱组(12.5mg/kg)和联苯双酯组(150mg/kg)。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于实验首日静脉注射ConA 20mg/kg,苦参碱脂质体毫微粒大、小剂量组和苦参碱组均采用鼠尾静脉注射给药,联苯双酯组按150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后4小时,再次静脉注射ConA 20mg/kg,8小时后检测血浆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苦参碱脂质体毫微粒大、小剂量组血浆ALT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苦参碱脂质体毫微粒大剂量组ALT活性明显低于苦参碱组(P<0.01),苦参碱毫微粒小剂量组ALT活性与苦参碱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苦参碱脂质体毫微粒大、小剂量组肝组织SOD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苦参碱脂质体毫微粒对ConA所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效果优于等剂量的苦参碱,作用机理与抗自由基损伤密切相关。
李小翚肖梅红李常青李小月
关键词:肝损伤免疫性苦参碱动物实验小鼠
叶下珠复方Ⅱ号抗乙肝病毒及免疫性肝损伤药效学及机理研究
目的:采用2.2.15细胞模型及鸭乙肝动物模型,评价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内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效果;采用刀豆蛋白A(Con A)所致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通过测定小鼠血清ALT、IL-6、TNF-α变化,评价该复方对免疫性肝...
李小月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实验药理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