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新生儿
  • 2篇急性
  • 1篇挡板
  • 1篇新生儿出生缺...
  • 1篇新生儿黄疸
  • 1篇新生儿重症
  • 1篇新生儿重症监...
  • 1篇新生儿重症监...
  • 1篇性疾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炎
  • 1篇婴儿
  • 1篇婴儿黄疸
  • 1篇圆形孔洞
  • 1篇疹性疾病
  • 1篇智能发育
  • 1篇治疗儿童
  • 1篇实验室检查指...
  • 1篇特异
  • 1篇特异性

机构

  • 6篇青岛市市立医...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作者

  • 7篇王岳
  • 2篇田文朋
  • 1篇李桂玲
  • 1篇孙立荣
  • 1篇杨静
  • 1篇吴晓宁
  • 1篇张淑英
  • 1篇王彩霞
  • 1篇马晓红
  • 1篇丁明辉
  • 1篇李学荣
  • 1篇徐书珍
  • 1篇赵炜
  • 1篇李军
  • 1篇薛梅
  • 1篇仲任
  • 1篇盖志敏
  • 1篇吕秀敏
  • 1篇于红

传媒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药物不良反应...
  • 1篇中华妇幼临床...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培门冬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24
2011年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PEG-Asp)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与安全性,为ALL患儿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血液科收治的分别采用PEG-Asp或L-Asp行强化治疗的ALL患儿(PEG-Asp组和L-Asp组)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2组患儿除均行含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和泼尼松的强化治疗外,PEG-Asp组给予PEG-Asp 2500 U/m2,肌内注射,1次/2周,连用2次;L-Asp组给予L-Asp6000 U/m2,静脉注射,隔日1次,共8次。2组患儿均定期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糖和肝功能,化疗前后行骨髓象检查,记录病情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按照2003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定的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3.0版),将不良反应分为0~4级。结果:PEG-Asp组男20例,女20例,中位年龄6.3岁。L-Asp组男33例,女27例,中位年龄6.7岁。强化治疗前及强化治疗后随访期内骨髓象检查结果显示2组患儿病情均完全缓解。PEG-Asp组完全缓解时间[(13.2±2.0)个月]与L-Asp组[(13.9±1.8)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G-Asp组平均住院时间[(11.5±7.1)d]短于L-Asp组[(18.5±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Asp组和L-Asp组皮肤试验阳性率分别为10.0%和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化治疗期间,PEG-Asp组和L-Asp组分别有1例和4例患儿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或口唇及喉头水肿或腹泻。2组患儿均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均出现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胆固醇、尿素氮和血糖的升高及低蛋白血症。各级不良反应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sp与PEG-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强化治疗中均较安全有效,出现的不良反应种类与级别类似,但PEG-Asp具有用药次数少、患儿住院时间短的特点。
王岳李学荣仲任杨静孙立荣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培门冬酶左旋门冬酰胺酶
不完全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特征性实验室检查指标,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并需排除其他疾病。随着对KD的深入认识,
赵炜徐书珍丁明辉王岳
关键词:川崎病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特异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全身血管炎
青岛地区新生儿出生缺陷24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统计住院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出生缺陷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青岛市立医院儿科住院分娩活产新生儿21 088例中转入新生儿科的5086例患儿中发生出生缺陷的病例资料,对患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构成情况及孕妇相关疾病和危险因素暴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年间青岛市立医院儿科住院分娩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1.80‰(249/21 088),占住院患儿4.9%(249/5086)。出生缺陷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5,P>0.05)。早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与足月儿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64.61,P<0.01),母亲孕期患病及孕早期感染为出生缺陷发生的危险因素。先天性心脏病占所有缺陷类型首位。结论大力实施围生期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与干预工作,开展三级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李桂玲吴晓宁王岳田文朋
关键词:儿科住院新生儿
一种自动化打针机器人
一种自动化打针机器人,包括底座支撑部分、注射部分、消毒部分、盛装部分、运输部分,固定手臂部分,所述的注射部分,环形齿条固定安装在圆盘上,第四滑块滑动安装在圆盘上的环形凹槽中,第四滑块上安装第四步进电机,使电机轴与第四齿轮...
薛梅王岳赵潇李军
巨大儿与足月适于胎龄儿2岁以内的体格及智能发育的对照研究
2014年
目的:了解出生体重对婴儿早期体格及智能发育的影响,为巨大儿的早期保健及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出生的巨大儿及足月适于胎龄儿中,随机选取50例足月巨大儿作为观察组(除外生后低血糖、窒息、高胆红素血症者),及50例与之匹配的足月适于胎龄儿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周、生后评分、性别比例、父母收入、喂养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定期检查和记录两组的各体格及智能发育评估指标,了解两组婴儿体重指数及智能发育特点,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对两组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出生后3、6、9、12、18、24个月的超重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年龄增长体重指数有下降趋势,6月龄时体重指数最高,24月时最低;观察组6月时大运动发育商数为(100.86±3.34),对照组则为(104.58±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月时,观察组的发育商数已接近正常,两组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行为、语言和个人-社会性行为5个方面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大儿在2岁以内的体重指数显著高于足月适于胎龄儿;较重的体重负荷可对其生后6月内的大运动造成不良影响。
王岳张淑英于红盖志敏马晓红
关键词:巨大儿超重智能发育体格
单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细菌性感染及高危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院内细菌性感染情况及可能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NICU收治594例新生儿临床资料,统计NICU院内感染情况及病原菌分布,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37例)和未感染组(557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NICU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94例NICU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37例,发生率为6.23%。37例病例共检出病原菌43株,其中单一病原菌感染31例,多重感染6例;所检出病原菌包括革兰氏阴性菌32株(74.42%),革兰氏阳性菌11株(25.58%)。根据感染部位统计病原菌分布,其中呼吸道感染检出病原菌19株,消化道感染检出病原菌16株,血流感染检出病原菌7株,泌尿系统感染检出1株。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早产、出生体重<1500g、出生时窒息、机械通气、抗生素使用时间≥5d、住院时间≥14d是诱发NICU患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NICU院内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早产、出生体重<1500g、出生时窒息、机械通气、抗生素使用时间≥5d及住院时间≥14d是NICU院内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
吕秀敏王岳王彩霞田文朋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
一种具有保温效果的婴儿黄疸光照治疗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保温效果的婴儿黄疸光照治疗装置,属于新生儿黄疸治疗技术领域,该具有保温效果的婴儿黄疸光照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电热板、抽拉机构、床体和LED灯,箱体包括内箱体和外箱体,内箱体和所述外箱体之...
王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