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海飞

作品数:4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土壤
  • 3篇喀斯特峰丛洼...
  • 3篇峰丛
  • 3篇峰丛洼地
  • 2篇养分
  • 2篇施肥
  • 2篇作物
  • 1篇养分平衡
  • 1篇样地
  • 1篇有机肥
  • 1篇玉米
  • 1篇玉米产量
  • 1篇施肥措施
  • 1篇施肥方式
  • 1篇石灰土
  • 1篇土壤肥力
  • 1篇土壤钾
  • 1篇土壤钾素
  • 1篇土壤退化
  • 1篇土壤养分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刘坤平
  • 4篇张伟
  • 4篇王克林
  • 4篇林海飞
  • 4篇张伟
  • 3篇陈洪松
  • 3篇傅伟
  • 2篇苏以荣
  • 2篇陈香碧
  • 1篇唐新斋

传媒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科学数据...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7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对喀斯特峰丛洼地春玉米产量及土壤钾素的影响被引量:11
2017年
基于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站2006年开展的玉米/大豆套作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利用2010—2014年监测数据,研究等量氮磷钾投入条件下,不同处理[对照(不施肥,CK)、全量化肥(NPK)、秸秆还田替代30%化肥钾(C7S3)、秸秆还田替代60%化肥钾(C4S6)]间秸秆还田与化肥施用的效果差异,以期为喀斯特峰丛洼地农田生态利用秸秆还田替代化肥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施肥处理5年春玉米平均产量是不施肥处理的4.12~4.17倍,C7S3和C4S6处理产量分别是NPK处理的98.3%和98.7%,施肥处理玉米产量及秸秆量均随时间呈增长趋势。2)施肥使玉米秸秆中含钾量、春玉米籽粒吸收氮磷钾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但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3)在钾素回收率、钾素吸收利用率、钾肥农学利用率以及钾肥偏生产力方面,C7S3和C4S6处理与全量化肥NPK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4)NPK处理年均钾素盈余量为3.00 kg·hm^(-2),显著高于C7S3处理(-1.90 kg·hm^(-2));而C4S6处理钾素年均盈余量最大,为8.22 kg·hm^(-2),实际平衡盈余率为7.4%。5)与试验初期相比,不施肥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15.9%,施肥处理极显著增加了土壤中速效钾含量(P<0.01);5年间施肥处理间年均速效钾含量增幅大小依次为:NPK>C7S3>C4S6,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6)经过8年耕作,土壤缓效钾含量在CK和C4S6处理中分别下降10.9%和4.9%,NPK和C7S3处理分别增加1.3%和22.4%。综上所述,秸秆还田替代部分化肥钾的施肥措施运用在喀斯特峰丛洼地可在保持春玉米较高产量的同时,维持土壤钾素动态平衡;其中60%秸秆钾替代量更有利于维持钾素表观平衡,而30%的秸秆钾还田量则更有利于土壤缓效钾的积累。
傅伟刘坤平陈洪松陈香碧林海飞张伟张伟
关键词:喀斯特峰丛洼地秸秆还田春玉米钾素平衡
不同作物和施肥方式对新垦石灰土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18
2013年
基于长期定位实验,分析了开垦初期石灰土土壤养分的变化特点及其对耕作管理方式的响应,结果发现:开垦初期,喀斯特坡地石灰土有机质(SOM)表现出急剧丢失的特征,在开垦后的第二年和第四年坡地玉米地SOM的损失率分别达42%和40%,坡地牧草地SOM的损失率分别达19%和35%;玉米地SOM的丢失量和丢失比例明显大于牧草地,说明牧草地的免耕种植和较大的根系生物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遏制石灰土SOM的快速丢失;不同养分对开垦和施肥管理的响应不同,SOM和碱解氮(AN)对开垦响应最为强烈,均在开垦后降低或显著降低。磷(P)和钾(K)则对施肥管理的响应更为明显,在有施肥投入情况下,土壤P、K逐年升高;施用有机肥(农家肥和秸秆)有利于石灰土SOM和相关养分含量的提高,是一种更加环境友好的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方式。相对于使用秸秆的处理,施用农家肥更有利于石灰土SOM和K的积累。
张伟张伟陈洪松苏以荣王克林林海飞
关键词: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退化土壤肥力石灰土
等氮配施有机肥对喀斯特峰丛洼地农田作物产量与养分平衡的影响被引量:17
2017年
基于自2006年在广西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开展的长期玉米/大豆套作定位施肥试验,选择2010—2014年监测数据,探讨等氮量投入条件下,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无机氮肥对喀斯特峰丛洼地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喀斯特峰丛洼地农田作物高效施肥及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取4个处理:对照(不施肥,CK)、平衡施用化肥(NPK)、有机粪肥替代30%化肥氮(C7M3,按氮素计算,不足30%的PK用无机肥补充,肥料总量与NPK处理相同,有机粪肥为牛粪,下同)、有机粪肥替代60%化肥氮(C4M6,按氮素计算,不足60%的PK用无机肥补充),每个处理4次重复。于2010年、2012年、2014年大豆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1)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高于CK处理,其中C4M6处理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着有机粪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2)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玉米和大豆产量分别是不施肥处理的4.15~4.36倍、2.47~2.58倍。不同施肥处理的增产效果为C4M6>NPK>C7M3,但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3)长期不施肥CK处理玉米产量随着试验年限推移呈下降趋势,降幅为5.45 g·m^(-2)·a^(-1),大豆产量却表现出增加趋势,增幅为1.50 g·m^(-2)·a^(-1)。长期施肥处理中,玉米和大豆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4)施肥处理中,玉米季表现为钾素亏缺(NPK处理除外),大豆季表现为氮素亏缺。综合两季作物,只有C4M6钾素表现亏缺,亏缺量为7.9 kg·hm^(-2)。磷素在各施肥处理中盈余量较大,分别为81.2 kg·hm^(-2)(NPK)、83.4 kg·hm^(-2)(C7M3)和74.8 kg·hm^(-2)(C4M6)。综上,在喀斯特峰丛洼地玉米/大豆套作制度下,基于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特征提出有机粪肥可以代替部分化肥施用,在玉米季适当"减氮、稳磷和增钾",大豆季"稳氮、减磷和减钾"的施肥措�
傅伟刘坤平陈洪松陈香碧林海飞张伟张伟
关键词:喀斯特峰丛洼地作物产量养分平衡
2006-2022年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站农田长期观测样地土壤养分数据集
2024年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本文中简称“环江站”)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长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是依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简称CERN)联网监测规范布置的试验样地。自2005年以来,环江站依照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National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of China,简称CNERN)和CERN农田生态系统观测指标要求,逐一开展针对喀斯特峰丛洼地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土壤、生物、气象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活动。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环江站2006–2022年8个长期联网监测样地的土壤养分数据,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pH值等9项指标,均进行了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并附有完整的样地背景信息和分析方法记录。本数据集反映了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农业区传统代表性作物早晚稻、玉米、大豆、桑叶、柑橘等农作地土壤常规养分含量动态变化,对指导喀斯特峰丛洼地农业生产、培育土壤地力具有参考依据。
凌秋梅傅伟刘坤平林海飞苏以荣王克林张伟张伟
关键词:土壤养分农田生态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