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楠
-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四种防脱载玻片使用效果的比较被引量:4
- 2011年
-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中,由于切片要在试剂中长时间浸泡,尤其是经过微波或高压加热抗原修复处理等操作,极易造成脱片而影响实验进程,这就要求实验前对载玻片进行防脱片处理。本研究旨在从多种硅化方法中探讨一种操作简便,防脱效果好的免疫组织化学实验防脱片处理方法。
- 吴共发张彦薛小磊赵海燕何楠韩慧霞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脱片
- miR-200a及其甲基化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
-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效果显著,但由于癌组织在早期已经发生侵袭和转移,它仍然对患者...
- 何楠
- 关键词:结直肠癌分化程度甲基化修饰
- 癌组织与癌栓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志物的对比研究
- 2011年
- 目的通过埘比上皮性原发癌、转移癌与其癌栓的组织形态学及E—cadherin和波形蛋F1表达情况,从组织学水平探讨癌细胞在侵袭、转移过程中是否遵循上皮-间质转化(EMT)机制。方法59例经病理诊断证实的原发性腺癌或原发性鳞状细胞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的68个石蜡组织标本,其中高分化癌组织13例,中分化癌11例,低分化癌30例,淋巴结转移癌14例,每例均有血管内或淋巴管内癌栓。挑选同一切面上同时具有癌组织(包含原发癌或淋巴结转移癌)及癌栓的蜡块进行HE染色观察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cadherin和波形蛋白表达。结果癌组织与癌栓具有相似的形态学特征;54例原发性癌组织E—cadherin和波形蛋白阳性分别为50和23例,其癌栓阳性分别为51和22例,经统计学分析两者的E—cadherin和波形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4,P=0.842);14例淋巴结转移性癌组织E—cadherin和波形蛋白阳性分别为12和6例,其癌栓E—cadherin和波形蛋白阳性分别为12和7例,两者的E—cadherin和波形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4,P=0.878);癌组织和癌栓的E—cadherin和波形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0,P=0.824);癌栓部分癌细胞高表达E—cadherin而波形蛋白缺失,部分癌细胞高表达波形蛋白而E—cadherin缺火。结论原发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癌、癌栓三者EMT特征无显著差异;癌栓细胞既有EMT细胞也有非EMT细胞,它们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 何楠吴共发赵海燕韩慧霞
- 关键词:细胞转化肿瘤肿瘤波形蛋白
- 沉默Tiam1基因对大肠癌LoVo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RNAi技术沉默Tiam1对大肠癌LoVo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应用RNAi技术将Tiam1的特异性干扰片段转染处理LoVo细胞,采用Real time-RT PCR方法检测Tiam1表达水平和沉默前后LoVo细胞E-cadherin、Vimentin、RhoA、RhoC、Rac1的表达水平;扫描电镜、透射电镜,HE染色观察细胞结构及形态变化;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细胞骨架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NAi组的Tiam1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RNAi组的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比对照组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Ai组Vimentin、RhoA、RhoC、Rac1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全部P>0.05);扫描电镜显示RNAi组细胞胞体比对照组变圆、细胞突起明显变短或消失,丝状微绒毛减少,变为扁平盘状突起;透射电镜显示RNAi组细胞表面丝状微绒毛比对照组有较明显减少;HE染色显示对照组细胞散在生长,呈细长梭形,RNAi组细胞生长较集中,呈圆形或类圆形;RNAi组细胞质中丝网状的骨架蛋白结构及点状肌动蛋白小体比对照组减少。结论:沉默Tiam1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已发生EMT的大肠癌细胞出现上皮表型及降低其迁移运动能力,对EMT有一定程度的逆转作用,推测Tiam1通过诱导EMT来促进大肠癌侵袭、转移,至于其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 吴共发胡洁王雅娟赵海燕何楠韩慧霞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RNA干扰上皮-间质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