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林 作品数:8 被引量:15 H指数:3 供职机构: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后路钉棒系统治疗伴旋转脱位的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手术治疗伴旋转脱位的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10年5月,我科采用钉棒系统手术治疗伴旋转脱位的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5例,对1例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同期行后路减压.... 林旭 谭伦 王翔奕 刘世伟 郭勇 曾玉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急性感染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 2015年 2003年7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21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急性感染患者,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本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8~56岁。闭合骨折18例,开放骨折3例(GustiloⅠ型2例、Ⅱ型1例)。股骨钢板固定16例,股骨重建钉固定3例,带锁髓内针固定2例。感染均发生在术后4~14 d。 王荣诗 周欣 曾玉林关键词:股骨骨折 手术后感染 经肘前横纹入路与肘部外侧入路在治疗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比较 2023年 目的比较经肘前横纹入路与肘部外侧入路在治疗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8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于收治的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肘部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经肘前横纹入路,对比两组患儿的手术相关指标、肘关节功能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显露时间、手术时间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切口感染、肘关节过伸、骨化性肌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5.2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578,P<0.05)。结论经肘前横纹入路方式临床效果良好,相较于肘部外侧入路,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更快。 李邦青 曾玉林 王俊伟 袁德超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间C3型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经肱三头肌双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C3型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经肱三头肌双侧入路结合尺骨鹰嘴附着点局部纵向切开显露、双钢板内固定治疗33例肱骨髁间C3型骨折患者。结果 33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按Cassebaum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优10例,良16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78.9%。结论经肱三头肌双侧入路结合其肘后鹰嘴附着点局部纵向切开,有效显露肱骨髁间C3型骨折、双钢板内固定,术后个体化早期主动功能锻炼,可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 王荣诗 黄迅 曾玉林 刘世伟关键词:肱骨髁间骨折 钢板 枕颈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及其术后吞咽困难原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枕颈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初步研究术后并发吞咽困难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行枕颈融合术的2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33~82岁,平均(58.3±13.3)岁;单纯寰椎骨折14例,寰枢椎骨折6例,颈1-2平面椎管内占位1例,慢性寰枢椎脱位伴脊髓受压2例,炎性疾病所致不稳1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和疼痛的情况。采用枕颈角(O-C2)和下颈椎角(C2-C7)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角度改变。对发生吞咽困难的患者从颈椎曲度上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50个月,平均26.3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11.6±1.5)分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5.4±1.2)分,VAS评分由术前的(6.4±1.1)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0±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植骨融合率为95.8%(23/24)。O-C2角由术前的(16.5±7.6)°减小到末次随访时的(14.7±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C2-C7角由术前的(9.4±5.5)°增大到末次随访时的(16.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例患者术后发生吞咽困难,其可能原因是融合在屈曲位。结论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失稳疗效可靠,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是会改变上、下颈椎的生理曲度,融合在屈曲位可能引起吞咽困难并发症。 曾玉林 吴凡 万盛钰 张健 林旭 曾俊 吴超 钟泽莅 谭伦关键词:枕颈融合术 疗效 吞咽困难 个体化骶1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初步临床应用 2019年 目的探讨个体化模拟骶1椎弓根螺钉最佳置入路径在临床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7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腰椎疾病患者,根据是否采用术前个体化设计骶1椎弓根置钉路径,分为个体化置钉组和传统置钉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螺钉尖部与骶1上终板的距离D,螺钉在失状位平面与腰5椎弓根的夹角α及横断位上螺钉的内倾角度β,所用长度为35、40 mm螺钉数目及随访1年内螺钉的松动率。结果共纳入患者59例,个体化置钉组31例,传统置钉组28例。个体化置钉组在螺钉尖部与骶1上终板的距离D[(2.61±0.82)vs.(4.13±1.51)mm,t=-5.718,P<0.001]、螺钉在失状位平面与腰5椎弓根的夹角α[(9.31±3.52)vs.(13.53±4.78)°,t=-5.646,P<0.001]、螺钉的内倾角度β[(15.73±6.04)vs.(10.65±5.09)°,t=3.022,P=0.004]、使用螺钉型号[长度40 mm螺钉:56 vs. 8枚,长度35 mm螺钉:6 vs. 48枚,χ^2=68.539,P<0.001]和术后随访1年出现螺钉松动率[3.22%vs. 16.07%,χ^2=5.774,P<0.001]上与传统置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个体化设计骶1椎弓根螺钉的置钉路径能较好地应用于临床,在增加骶1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也能取得较好的矢状位平衡。 万盛钰 林旭 张健 曾玉林 吴凡 吴超 钟泽莅 曾俊 邓佳燕 谭伦关键词:骶椎 个体化 生物力学 小儿骨科感染创面病原菌及TLR-4、MCP-1、IL-12水平 2025年 目的 探讨小儿骨科感染创面病原菌,分析外周血Toll样受体4(TLR-4)、单核趋化蛋白(MCP-1)、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对小儿骨折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223例骨折患儿,根据其术后骨伤创面是否发生感染分感染组(n=54)和未感染组(n=169),检测感染组患儿病原菌情况,记录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患儿术前、术后TLR-4、MCP-1、IL-12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术后骨伤创面感染的预测价值。并随访感染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外周血指标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感染患儿共培养分离病原菌5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6株占47.27%,革兰阳性菌16株占29.09%,真菌13株占23.64%,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组患儿TLR4、MCP-1、IL-12水平分别为(2.00±0.48)、(45.74±9.81)pg/ml、(32.31±9.94)ng/L,高于未感染组(P<0.05);TLR-4、MCP-1、IL-12对小儿骨折术后骨伤创面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2、0.729、0.886。随访感染组患者治疗效果,其中显效23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无效组TLR-4、MCP-1、IL-12水平高于有效组和显效组,有效组高于显效组(P<0.05)。结论 小儿骨折术后创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TLR-4、MCP-1、IL-12水平在创面感染患儿中升高,可能参与感染的发生发展,对后续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李邦青 曾玉林 王俊伟关键词:小儿 病原菌 白细胞介素-12 两种方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比较不锈钢缝线三维立体缝合逐级复位固定与克氏针钢丝捆扎“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0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按照固定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不锈钢缝线三维立体缝合逐级复位固定治疗,20例)和对照组(采用克氏针钢丝捆扎“8”字张力带治疗,2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5个月。手术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关节面平整,均达解剖复位,切口均一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步态均无明显异常;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克氏针钢丝捆扎“8”字张力带相比,不锈钢缝线三维立体缝合逐级复位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更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曾玉林 张健 林旭 钟泽莅关键词:髌骨下极骨折 克氏针张力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