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建栋

作品数:2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篇调沙
  • 1篇调水调沙
  • 1篇入海
  • 1篇入海泥沙
  • 1篇碳含量
  • 1篇泥沙
  • 1篇中碳
  • 1篇流域
  • 1篇化学风化
  • 1篇化学风化作用
  • 1篇黄河
  • 1篇黄河调水调沙
  • 1篇风化作用
  • 1篇

机构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2篇张龙军
  • 2篇刘建栋
  • 1篇胡泓
  • 1篇张向上
  • 1篇姜波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流域化学风化作用的碳汇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7年
碳循环是连接温室气体、土地利用等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的关系纽带。流域的化学风化过程中CO2消耗过程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所致的碳汇是"遗漏汇"的主要组成之一。本文结合国内外近来研究动态,探讨并总结了岩石圈化学风化的CO2消耗形成机理及其影响机制,流域CO2消耗通量的计算方法,流域河流的碳化学特征和输送特征对流域环境变化的响应。最后提出了当前流域碳循环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
刘建栋胡泓张龙军
基于泥沙中碳含量的变化表征黄河调水调沙入海泥沙的扩散范围被引量:18
2008年
主要通过黄河口悬浮物中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含量,表征黄河调水调沙入海的泥沙在黄河口外近海的扩散范围。结果表明:黄河口入海前泥沙中的颗粒无机碳(PIC),颗粒有机碳(POC)具有稳定性,分别为(1.75±0.28)%和(0.51±0.08)%;在悬浮物含量约为30 mg/L时,黄河口临近海区悬浮物中的PIC、POC含量分别出现突跃性降低和升高趋势,叶绿素分析表明,POC含量的升高是由于浮游植物对颗粒有机碳贡献的结果,同时正构烷烃轻重比值ΣC20-/ΣC20+和碳优势指数(CPI)值也分别增加和降低;X衍射发现悬浮物浓度低于30 mg/L时,黄河泥沙在悬浮物中所占比例迅速下降,从而造成悬浮物中PIC突跃性下降;因此,黄河口近海悬浮物含量30 mg/L可以被认为是陆源和海源颗粒物对黄河口近海区悬浮物贡献的有效分界线。调水调沙入海的泥沙在黄河口外近海表层主要扩散到河口以南海域,而底层扩散范围主要集中在河口以北和河口以南海域,这些泥沙最终可能停留在莱州湾中部。
张龙军姜波张向上刘建栋
关键词:黄河调水调沙碳含量入海泥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