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畅 作品数:12 被引量:49 H指数:5 供职机构: 张家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无症状感染者的识别和管理探索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索早期无症状感染者的识别与管理模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为有效遏制疫情发挥应有的作用。方法:对2020年2月某市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为一代病例的家属,同时作为密切接触者实施集中医学观察,医学观察第二天行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胸部CT提示肺部渗出改变,在转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期间出现低热等症状。其余密切接触者实施集中医学观察,在医学观察首日与解除前行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论:建议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尽可能实施集中医学观察,防止家庭聚集性感染的可能,同时在医学观察初期进行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和影像学筛查,提前发现早期无症状病例,减少疫情的传播。 邵海枫 陈海明 杜国明 沈艳 姚轶男 刘宇畅 季燕 陈立凌关键词:密切接触者 2017-2018年张家港市学校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分析2017-2018年张家港市学校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为今后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2018年张家港市学校报告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现场调查资料和部分手足口病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18年全市学校共报告107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其中8起(7.48%)为暴发疫情,累计报告病例628例,平均罹患率为6.56‰(628/95 764),疫情持续时间M=6.0 d。报告最多的月份为5月(31起),其次为6月(20起);疫情发生在小学(9起,占8.41%)和幼托机构(98起,占91.59%),幼托儿童的罹患率高于小学生(χ^(2)=81.382,P=0.000)。其中82起(76.64%)为公办学校,25起(23.36%)为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罹患率高于公办学校(χ^(2)=29.690,P=0.000);市区报告37起(34.58%),乡镇报告70起(65.42%),乡镇学校罹患率高于市区学校(χ^(2)=23.879,P=0.000)。对采集的112例病例样本进行核酸检测,阳性91例(81.25%)。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6型(Cox A6)(36例,39.56%)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32例,35.16%)为主。疾控中心接到疫情报告距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和疫情流行时间呈正相关(r=0.338,P=0.000)、和病例数呈正相关(r=0.221,P=0.000)。结论幼托机构是张家港市学校手足口病疫情高发场所和防控重点,应开展健康宣传,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加强防控,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消毒措施,防止疫情暴发。 邵海枫 杜国明 陈海明 沈艳 刘宇畅 姚轶男关键词:手足口病 聚集性疫情 流行病学 病原学 2005—2018年张家港市猩红热流行特征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分析2005—2018年张家港市猩红热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预防猩红热的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5—2018年张家港市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上报的猩红热病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流行控制图法预测2019年2—6月份猩红热发病趋势。结果2005—2018年张家港市累积报告猩红热病例为584例,年均发病率为2.64/10万,无死亡病例。2005—2010年报告发病率处在慢速平稳期,年均发病率为1.04/10万;2011—2018年报告发病率处在震荡上升期,年均发病率为3.85/10万,报告病例明显增多。男女发病率比为1.58∶1。其中3~12岁年龄组发病数最多,占95.21%(556/584)。猩红热诊断报告单位以三级医疗机构为主,占85.96%(502/584)。猩红热疫情季节分布明显,每年4—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发时间段,预测2019年2—6月猩红热发病率将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张家港市猩红热发病率在2011—2018年有上升趋势,其中以3~12岁年龄组病例为主。根据2011—2018年发病趋势,预测2019年2—6月是张家港市猩红热的流行高峰阶段,该阶段应加强幼托机构、学校及人群密集场所的猩红热防控措施,提高医疗机构诊断的灵敏性,预防猩红热的暴发流行。 沈艳 邱海岩 陈海明 邵海枫 刘宇畅 陈波关键词:猩红热 发病率 流行病学 发病趋势 2008—2022年张家港市学校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2008—2022年张家港市学校(含托幼机构)传染病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降低发病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2008—2022年张家港市学校(含托幼机构)传染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22年,张家港市学校(含托幼机构)传染病累计报告25种3081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36.89/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4502.819,P<0.05)。累计报告病例居前5位的病种分别是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猩红热,占报告总数的96.52%(29745/30817)。发病时间呈明显的双峰分布,第1个高峰在5—6月,第2个高峰在10月至次年1月。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性别比为1.34∶1,其中托幼组报告病例数最多,累计报告15544例,占50.44%。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数最多,累计报告9种16327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52.98%。结论张家港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应以幼托机构和小学为重点,加强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猩红热等常见传染病的针对性防控措施,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探索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学校传染病发病趋势的短期预警预测。 沈艳 姚轶男 刘宇畅 季燕 李敏 姚海萍关键词:传染病 发病率 DDX58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关联的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究维甲酸诱导基因I(DDX58)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是否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慢性化有关。方法2009年9月-2010年3月间,选取张家港市20个村的48417人进行健康检查并定期随访,于2020年11月共纳入842例基线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无症状感染者67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68例。对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DDX58 rs9695310、rs10738889)进行基因分型,采用t检验、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多种统计学方法,探讨其与HBV感染慢性化的关系。结果rs9695310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慢性化相关(P=0.004)。与无症状感染者相比,rs9695310的突变C等位基因与患者慢性化显著相关(显性模型:OR=1.74,95%CI:1.18~2.54)。同时,rs9695310、性别、年龄、血小板、白球比例及总胆固醇是HBV感染慢性化的独立预测因子(P均<0.05)。ROC曲线显示,以上6个独立因素都能够较好地将HBV感染慢性化感染者同无症状感染者进行区分(AUC=0.738)。结论位于DDX58上的rs9695310的突变C等位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HBV感染慢性化具有相关性,可作为HBV感染转归的预测指标。 刘宇畅 姚轶男 沈艳 季燕 黄鹏 黄鹏 姚海萍 丁玲云关键词:基因多态性 乙型肝炎 张家港市居民乙型肝炎病毒新发感染状况调查 2024年 目的了解江苏张家港市乙型肝炎病毒(HBV)新发感染状况,分析其感染的影响因素,为制定乙肝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参加“张家港市乙型肝炎综合防治研究”且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筛查结果为阴性的80613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在“十三五”期间对其随访调查并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测。结果最终完成随访调查的共有72149人,随访率为89.50%,乙型肝炎病毒累积新发感染率为1.72%,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总体阳性率为44.81%。男性和女性HBV新发感染率分别为1.78%、1.63%,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4.95%、44.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389、0.758,P=0.122、0.384)。<20、20~<40、40~<60、60~<80、80~岁HBV新发感染率依次为1.14%、1.51%、2.00%、1.73%、1.40%,抗-HBs阳性率依次为14.77%、42.71%、49.60%、44.56%、4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78、339.340,P均<0.001)。有乙肝家族史的人群HBV新发感染率(4.51%)高于无乙肝家族史的人群(1.68%),未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HBV新发感染率(1.79%)高于已接种的人群(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771、12.310,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40~<60岁(OR=1.548,P<0.001)、有乙肝家族史(OR=3.103,P<0.001),未接种乙肝疫苗(OR=1.621,P<0.001)是HBV新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张家港市居民HBV新发感染率较高,抗-HBs总体阳性率较低,应加强成人乙肝疫苗接种,积极开展高危人群的HBsAg筛查。 丁玲云 姚敏芳 沈艳 刘宇畅 季燕 姚轶男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乙肝疫苗接种 张家港市猩红热发病与气象因素间关联的分析 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讨张家港市气象因素与猩红热流行的关联,为猩红热的及时预警和防治提供相关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研究张家港市2008—2018年气象因素各指标与猩红热发病之间的关联。结果张家港市2008—2018年报告猩红热病例539例,其年均发病率为3.12/10万。Spearman相关提示,平均气温(r_(s)=-0.040,P<0.05)、温差(r_(s)=0.039,P<0.05)与猩红热的日发病数相关。DLNM分析提示,平均气温较低时,猩红热发病风险增加,且低温效应存在持续性,在7 d后仍然呈正效应;而高温对猩红热发病的影响为即时的,发病相对危险度在高温当天最高,当滞后时间延长,发病数减少;温差较小时,猩红热的发病数较少,存在保护效应,随温差增大,发病数增加,且存在滞后效应,影响时间较久。结论平均气温和温差与张家港市猩红热的流行存在关联,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 姚轶男 杜国明 彭献镇 沈艳 邵海枫 刘宇畅 季燕 陈海明关键词:猩红热 气象因素 张家港市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了解张家港市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为今后有效防控流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3月张家港市报告的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现场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1月—2019年3月张家港市共报告15起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累计发病219例,平均罹患率为9.59‰,疫情持续时间中位数为6天。报告最多的月份为1月(5起),其次为3月(4起);疫情主要发生在小学(12起)和幼托机构(3起),幼托儿童的罹患率为43.24‰,小学生罹患率为8.21‰,幼托儿童的罹患率高于小学生(χ^2=111.942,P<0.01);其中13起(86.67%)为公办学校,2起(13.33%)为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罹患率为54.32‰,公办学校的罹患率为8.78‰,民办学校的罹患率高于公办学校(χ^2=82.133,P<0.01);市区报告8起(53.33%),乡镇报告7起(46.67%),市区学校罹患率为11.22‰,乡镇学校的罹患率为8.30‰,市区学校的罹患率高于乡镇学校(χ^2=5.068,P<0.05);15起疫情共采集168份咽拭子样本,有14起(93.33%)为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阳性标本103例,占61.31%),其中H3N2型5起、B型4起(Yamagata系2起、Victoria系2起)、H1N1型3起、H3N2和H1N1混合型1起、H1N1和Yamagata混合型1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距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和疫情流行时间成正相关(r=0.730,P<0.01)。结论小学和幼托机构是张家港市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高发场所,应重点防控。在流感流行期间应加强防控,及时报告和采取隔离消毒措施。 邵海枫 杜国明 陈海明 沈艳 刘宇畅关键词:流感 流行病学特征 张家港市2006-2013年肺结核疫情分析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了解张家港市2006-2013年结核病疫情,为结核病防治规划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实行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前后的结核病资料、年度报表及《中国结核病控制信息系统》数据资料,应用数据统计表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张家港市2006-2013年共发现活动性结核病例4050例,年平均登记率为33.25/10万。其中涂阳病例占62.32%,涂阴病例占37.68%;本地户籍占59.04%,流动人口占40.96%。男女比为2.35∶1,15~44岁年龄组占55.36%,农民、工人、民工占81.36%,全市均有病例报告,登记率居前3位的为大新镇46.02/10万、乐余镇37.28/10万、杨舍镇34.98/10万。涂阳肺结核患者平均治愈率88.87%,平均失败率6.77%,死亡66例。结论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加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监管,尤其是流动人口、15~45岁组等重点人群的监督管理,有助于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 沈艳 姜伟 秦蓉 沈燕 刘宇畅关键词:肺结核 疫情 健康管理 IFIH1基因rs1990760多态性和饮酒交互作用影响HBsAg自发阴转的研究 2022年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自发阴转与干扰素诱导解旋酶C域蛋白1(interferon-induced with helicase C domain 1,IFIH1)基因rs1990760位点多态性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方法 从第一次调查开始至随访结束最后1次调查完成,选取了张家港市20个村的48 417人进行健康检查并定期随访,截至2018年共有81例HBsAg自发阴转者,708例HBsAg持续阳性者被纳入本研究。利用TaqMan实时聚合酶链反应进行rs1990760基因分型,运用相乘交互作用分析IFIH1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结果 IFIH1基因rs1990760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在自发阴转组和持续阳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模型、相加模型均尚未发现rs1990760多态性与HBsAg自发阴转的关联(显性模型:OR=0.91,95%CI=0.56~1.47;相加模型:OR=0.93,95%CI=0.62~1.40);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显示,rs1990760位点多态性与饮酒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0.34,95%CI=0.14~0.83,P<0.05),与携带rs1990760CC基因型的饮酒者相比,携带CC基因型的不饮酒者更容易发生HBsAg自发阴转(OR=0.39,95%CI=0.18~0.87,P<0.05)。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IFIH1基因rs1990760位点多态性与饮酒的交互作用影响HBsAg阳性者的自发阴转。 姚轶男 陈海明 沈艳 黄鹏 刘宇畅 季燕关键词:多态性 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