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金祥

作品数:39 被引量:139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领域

  • 26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电子鼻
  • 8篇气质联用
  • 7篇挥发性
  • 6篇挥发性物质
  • 6篇风味
  • 5篇气质联用分析
  • 5篇联用分析
  • 4篇电子舌
  • 4篇质谱
  • 4篇色谱
  • 4篇花椒
  • 3篇调料
  • 3篇调味
  • 3篇食品
  • 3篇数据融合
  • 3篇气相
  • 3篇气相色谱
  • 3篇相色谱
  • 3篇活度
  • 3篇感官

机构

  • 39篇四川旅游学院
  • 3篇成都工业学院
  • 2篇四川川娃子食...
  • 1篇贵州大学
  • 1篇成都大学
  • 1篇炉霍雪域俄色...

作者

  • 39篇胡金祥
  • 26篇易宇文
  • 17篇乔明锋
  • 15篇邓静
  • 12篇何莲
  • 8篇范文教
  • 7篇王林
  • 7篇钟志惠
  • 5篇吴华昌
  • 5篇杨进军
  • 4篇张松
  • 4篇韩颖
  • 3篇童光森
  • 3篇王鹏
  • 3篇徐向波
  • 3篇刘阳
  • 2篇李想
  • 2篇辛松林
  • 2篇李兴华
  • 2篇林丹

传媒

  • 10篇中国调味品
  • 3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四川烹饪高等...
  • 2篇食品研究与开...
  • 2篇食品安全质量...
  • 2篇四川旅游学院...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食品科技
  • 1篇食品与机械
  • 1篇江苏调味副食...
  • 1篇粮食加工
  • 1篇食品界

年份

  • 2篇2025
  • 6篇2024
  • 6篇2023
  • 7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3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膨化红豆发糕配方与工艺优化研究
2023年
以膨化红豆粉、面粉为主要原料,对膨化红豆发糕的配方及制作工艺进行优化研究。以感官评价与质构特性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试验确定膨化红豆发糕的最优配方为:面粉65g,膨化红豆粉25g,澄粉1g,水110g,糖粉48g,猪油12g,蛋清6g,柠檬酸0.2g,泡打粉5g,面糊调制好以后,静置时间25min,蒸制时间15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制作的膨化红豆发糕色泽红润、口感松软,品质最佳。
程万兴钟志惠向露胡金祥尹安元
关键词:红豆膨化发糕质构分析
基于电子鼻和气质联用分析萌芽大蒜挥发性物质差异被引量:3
2024年
为探究萌芽期大蒜挥发性物质的差异,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香气活度值、差异性热图、相关性分析分析大蒜萌芽在0、24、48、72、96 h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电子鼻结合OPLS-DA建立预测模型其预测能力达96.00%。GC-MS分析表明:含硫化合物是不同萌芽期大蒜的主要共有挥发性物质,含硫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萌芽时间的延长而呈递减趋势,而种类呈现出递增趋势;二烯丙基二硫醚是样品在萌芽过程中含量降低最多的物质。二烯丙基四硫醚、烯丙硫醇是样品共有关键化合物。差异性热图分析显示:除共有物质含量差异外,硫化丙烯、己醛、叠氮二羧酸二叔丁酯、丙烯醇、6-甲基-2-庚炔、5-甲基噻二唑、2-亚乙基-1,3-二硫烷、2-丙-2-炔基磺酰基丙烷、2,5-二甲基噻吩、2,5-二甲基呋喃、1-戊烯-3-醇、1,3-二噻烷的缺失进一步加大了未萌芽和萌芽大蒜气味的差异。萌芽大蒜主要共有挥发性物质的种类随萌芽时间的延长呈现递增趋势。大蒜主要挥发性物质与电子鼻大多数传感器存在显著相关性。大蒜的气味强度会随萌芽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弱。
韩颖易宇文何莲邓静胡金祥吴华昌石莉芳杨会珍
关键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电子鼻
红花椒对椒麻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2022年
以红花椒对椒麻糊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实验采用GC-MS分析红花椒、油淋葱、椒麻糊的挥发性物质。实验结果显示:红花椒、油淋葱和椒麻糊中分别检测到54,68,63种挥发性物质,占相对含量的91.421%、81.063%、92.077%;分别检测到烯烃类物质28,22,20种,占相对含量的66.583%、40.389%、64.333%;分别检测到醇类物质7,10,12种,占相对含量的4.812%、15.493%、18.120%。烯烃类物质、醇类物质是椒麻糊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维恩图分析表明,红花椒可能为椒麻糊贡献了23种挥发性物质,其中α-侧柏烯、γ-松油烯、2-蒎烯、β-蒎烯、3-蒈烯、罗勒烯、假性柠檬烯、萜品油烯、柠檬烯、β-榄香烯、邻伞花烃、α-水芹烯、香茅醛、醋酸辛酯、4-侧柏醇、芳樟醇、α-松油醇、β-松油醇、胡椒酮、4-异丙基-2-环己基烯酮既可能来源于红花椒也可能来源于油淋葱,可以确定的是松油烯、(E,E)-2,4-己二烯醛、4-异丙基甲苯来源于红花椒的可能性极大。研究结果表明,红花椒贡献给椒麻糊的挥发性物质以烯烃类、醇类为主,酮类、醛类有一定贡献。
肖垒王鹏韩颖胡金祥何莲易宇文
关键词:GC-MS挥发性物质
一种饮料制作用多工位过滤组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饮料制作用多工位过滤组件,涉及饮料制作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过滤桶和过滤机构,底座的上侧壁中设置有支撑件,底座通过支撑件与过滤桶卡接连接,过滤桶的外侧壁的底部镶嵌有出液管,过滤桶的内部安装有过...
钟志惠邓星月胡金祥程万兴高亮
电子鼻和电子舌联用技术在评价酱油风味中的应用被引量:16
2019年
为比较电子鼻、电子舌及其信号联用技术在酱油风味评价中的效果,试验分别利用电子鼻、电子舌及其融合合并的检测信号,结合主成分、判别指数、质量控制模型和马氏距离等数学方法综合评价8种不同产地酱油风味。电子鼻分析表明8个样品可分成3组,但同组的4、8号两个样品无法区分;电子舌分析表明2、3号样品相似度最高,1、5、6号和8号样品有一定相似度,4、7号样品差异最大;电子鼻和电子舌检测信号融合分析表明8个样品分成3组(即3种风味),且每组样品无交叉重合,区分效果好。电子鼻/电子舌检测信号联用能从气味和滋味综合评价酱油,且分辨能力强,是智能感官评价食品风味的新趋势。
易宇文胡金祥刘阳彭毅秦邓静吴华昌乔明锋
关键词:电子鼻电子舌风味酱油
一种四川酸菜鱼面调料的研制
2023年
以酸菜、鱼肉和泡小米辣为主要原料,研制一种酸菜鱼面调料。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正交趋势及方差分析,优化调料配方为:酸菜泥210 g、鱼泥100 g、小米辣泥18 g、油180 g、泡萝卜泥50 g、泡姜泥10 g、生姜泥25 g、大蒜泥15 g、番茄酱20 g、泡豇豆50 g、酸菜丁100 g、泡红辣椒15 g、精盐5 g、胡椒粉4 g、花椒油8 g、饮用水170 g。该配方对企业开发、生产相关产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胡金祥杨进军
关键词:调料
餐饮企业采购人员素质研究
2017年
文章总结了餐饮业采购人员的素质现状,分析了餐饮企业采购人员素质的构成,并为如何提高餐饮企业采购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对策。
易宇文胡金祥童光森张松
7种鱼香肉丝调料智能嗅觉识别被引量:12
2017年
对川渝地区7种知名品牌的鱼香肉丝调料进行加热前后的电子鼻检测,结合感官评价和理化指标,将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将加热前后的7种鱼香肉丝调料进行有效区分;四川地区的鱼香肉丝调料在加热前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加热后相似性降低;重庆地区的鱼香肉丝调料加热前后未表现出相似性;相对加热前,7种鱼香肉丝调料在加热后气味物质差异明显,可能与其使用的原材料及加热过程中理化反应有关。
易宇文范文教乔明锋彭毅秦邓静张旭胡金祥
关键词:电子鼻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感官评价
响应面优化黑青稞饼干配方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为了制作一款口味与营养俱佳的黑青稞饼干,以黑青稞、面粉、鸡蛋、异麦芽糖酮醇、黄油为主要原料,利用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确定最佳配方工艺,黑青稞粉添加量57 g、鸡蛋添加量31 g、异麦芽糖醇添加量30 g、黄油添加量35 g。优化的配方工艺能够有效提高黑青稞饼干的口感、色泽、香味等。该研究对黑青稞饼干的生产和工艺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朱镇华邓艺薇胡金祥钟志惠
关键词:营养价值响应面饼干
电子鼻和电子舌数据融合在鱼香调味汁风味识别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21年
为快速区分不同地域鱼香调味汁,实验以电子鼻、电子舌对4个不同地域的鱼香调味汁挥发性气味和滋味进行检测,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方差、雷达图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电子鼻方差分析中,18根传感器中有17根的响应值对4个不同产地的鱼香调味汁差异显著(P<0.05),且雷达图和主成分分析均有助于区分不同产地的鱼香调味汁;在电子舌方差分析中,7根传感器采集到的4个样品数据差异显著(P<0.05),但电子舌的方差、雷达图分析、主成分分析均显示3,4号样品差异不显著,表明电子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不同产地的鱼香调味汁,但区分能力不足;而电子鼻和电子舌传感器数据融合主成分分析表明,4个样品的区分度较单独使用电子鼻或电子舌分析更加明显,故说明电子鼻和电子舌数据融合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价食品风味。
林丹胡金祥胡金祥吴宝珠冷朝杰易宇文
关键词:电子鼻电子舌主成分分析数据融合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