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炯
-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储层应力敏感性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5
- 2017年
- 致密油采用准自然能量开发方式下,对储层的应力敏感性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地层压力条件下的应力敏感性实验,明确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储层主要表现为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应力敏感性属弱到中等强度。利用铸体薄片、恒压和恒速压汞、场发射扫描电镜、微米CT成像等测试手段,对长7段不同应力敏感性类型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和对比研究,揭示塑性组分含量、填隙物类型及其含量、孔喉尺度是长7段致密油储层应力敏感性不同的主要控制因素。基于长7段致密油开发先导试验区生产实践和储层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在长7段致密油水平井压裂裂缝改造区域,地层压力的快速下降致使应力敏感性对水平井的石油产量和递减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在长7段致密油开发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物源体系、不同成因类型、不同物性的储层制定不同的开发技术方案,以降低应力敏感性对致密油产能的影响程度。
- 杨孝冯胜斌王炯王炯牛小兵尤源梁晓伟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应力敏感性岩石学孔隙结构
- 合水地区长8、长6储层特征研究
- 2006年
- 合水地区是近年长庆油田勘探、评价的重点区块之一。该区位于最有利生油区内,长8、长6砂体发育,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通过对合水地区长8、长6储层的岩石学、孔隙结构、渗流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并与已开发西峰油田白马区进行对比,认为合水地区长8储层物性较好,局部存在相对高渗区,产量高,开发效益好,是油藏评价及开发的重点。
- 牛小兵王秀娟赵瑞王炯赵爱彬
- 关键词:储层孔隙结构可动流体
-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8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2007年
- 镇北地区长8砂岩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储集特征,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砂岩内填隙物含量高,成岩作用复杂,主要发育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及破裂作用等4种成岩作用类型,成岩阶段为中成岩阶段A期晚期-B期早期。经研究。压实作用是导致研究区内原生孔隙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胶结作用中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由于其双重性的存在表现不够明显,绿泥石包膜的发育有利于储层原生粒间孔的保存,溶解作用是研究区储层物性得以改善的重要因素。
- 王秀娟李进步牛小兵王炯
- 关键词:成岩作用储层物性
-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段油藏主控因素被引量:4
- 2018年
-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第8段石油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大量的钻探、分析化验资料,对长81和长82亚段的沉积、储层、油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烃源岩控制了长8段油藏的分布范围;烃源岩在主要生烃期形成的过剩压力为石油运移到长8段储集层的主要动力;长81油藏富集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长石溶蚀成岩作用形成的相对高渗砂体,长82油藏主要分布于滩坝微相和绿泥石膜胶结作用形成的相对高渗储集层。近源和优势砂体的有效组合是长81油藏大面积分布的主控因素,裂缝和相对高渗砂体配置是长82油藏富集的关键。针对该区长8油藏的勘探思路是:自东向西推进,长81亚段追踪优势砂体,长82亚段寻找高渗砂带。
- 叶博宋娟宋娟张居增曹润荣梁晓伟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主控因素成藏条件成藏模式
-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油藏分布规律
- 2017年
-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分为长81和长82共2套油层,长8,与长8:油藏分布特征不同,为了弄清长81和长82油藏分布规律及差异原因,通过室外岩心观察和室内大量的钻探、分析化验资料,对长81和长82小层的沉积、储层、油藏特征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长81油藏富集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长石溶蚀作用形成的相对高渗储层.长82油藏分布于滩坝微相和绿泥石膜胶结作用形成的相对高渗储层。总结出马岭地区长8油藏的形成规律,长7烃源岩在主要生烃期生成的油气在异常过剩压力的驱动下,通过近源叠置砂体和裂缝向下运移,在长81多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普遍成藏;在油源充足、源储压差较高的地区,油气可以沿裂缝继续向下运移,在长82相对高渗的滩坝砂聚集成藏。有效源储配置使马岭地区长81油层近源砂体大面积成藏.长82油层高压点式充注相对高渗储层成藏。
- 叶博梁晓伟宋娟马继业曹润荣王炯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油藏分布规律成藏条件成藏模式
-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成藏特征
- 2018年
- 为查清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在地质历史时期是否存在二次运移成藏,以及延安组油藏的主要成藏期次,通过颗粒荧光定量、流体包襄体等测试手段,对该区油藏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延安组油藏存在古油水界面上升和油气逸散的地质事件,揭示出部分油藏在地质历史时期遭受过破坏或发生了油气二次运移。该区延安组油藏主要存在两期成藏:早期为早白垩世末期充注成藏,晚期为晚白垩世以来构造抬升油气二次运移成藏。晚期成藏范围相比早期更加远离长7生烃中心,两期成藏形成了现今演武地区延安组油藏分布的格局。
- 叶博杨孝宋娟宋娟郝炳英梁晓伟王炯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流体包裹体二次运移成藏期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