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卫军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电影
  • 2篇意识形态
  • 2篇政治
  • 2篇社会
  • 1篇导演
  • 1篇底线
  • 1篇颠覆
  • 1篇电影导演
  • 1篇电影批评
  • 1篇电影叙事
  • 1篇心理
  • 1篇叙事
  • 1篇悬念
  • 1篇意识形态批评
  • 1篇政治教育
  • 1篇治教
  • 1篇弱势
  • 1篇社会思潮
  • 1篇社会心理
  • 1篇思潮

机构

  • 5篇淮北师范大学
  • 4篇上海大学

作者

  • 8篇张卫军
  • 3篇曲春景
  • 1篇孟凡平
  • 1篇郝文清

传媒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电影文学
  • 1篇电影新作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电影评介
  • 1篇思想政治教育...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政治道德化”: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的西方语境被引量:2
2016年
在意识形态电影批评中,"政治道德化"被认为是电影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功能,进行意识形态复制生产的有效手段。而揭示意识形态操作机制,将"道德"再度还原为"政治",则是自80年代末开始的谢晋电影批评遵循的逻辑。但这一批评内置的是西方语境,即政治与道德、公领域与私领域的对立。一旦回到强调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该批评逻辑将失去其有效性。谢晋电影中的"政治道德化"处理,有其本土文化传统的合理性。由于意识形态电影批评将影片中的道德主题一概视为导演改头换面的政治操作,通过将道德表达指斥为意识形态表达,道德本身所具有的积极性被完全消解,使这一批评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反道德倾向。
曲春景张卫军
关键词:意识形态电影批评谢晋电影
“去政治化”时代中国电影批评中的政治—对90年代以来电影批评思潮的一次考察
当代中国电影批评思潮中的政治性根源于詹姆逊所谓中国电影作为“第三世界”文本的政治性,也与电影批评家所具有的“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身份相关。同时,这种政治性又必须要被纳入90年代以来的“去政治化”语境中来考量。作为90年代以...
张卫军
关键词:去政治化政治意识形态批评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批评
文献传递
当与“他者”的相逢成为伦理事件——论京剧《锁麟囊》中的弱势“他者”关怀意识
2015年
《锁麟囊》被视为表达弱势群体关怀意识的经典文本,它通过书写主人公由小姐到仆妇,由施惠者到受惠者的坎坷际遇,揭示出等级区隔的虚妄性,生命本质上的一体共在性与平等性,以此说明对他人的苦痛做出回应的必要。通过此情节设置,该剧也对弱势群体关怀的伦理基础进行了生动揭示。另外,主人公实现自我蜕变和成长的过程也是她学会接纳和关爱弱势"他者"的过程,二者的同步说明了弱势关怀在人生意义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张卫军孟凡平
关键词:他者
电影导演的叙事行为与其基本的伦理底线--以姜文导演《一步之遥》为例被引量:2
2015年
严肃电影批评的缺失,使当前中国电影生产中毫无伦理底线的叙事行为有越演越烈之势。叙事关乎人类的公正与尊严,电影叙事尤其如此。不受伦理规约的叙事行为,会对整个社会撒播下恶之花的种子。姜文电影《一步之遥》,借一桩并不存在的凶杀案,抛出了对电影叙事行为的思考。此故事警示我们,电影导演的叙事行为应尊重起码的伦理底线,为推高票房而选择没有伦理底线的叙述行为,不仅伤害社会文化和助推不良民风,最后也会伤害到我们自己。
张卫军曲春景
关键词:电影叙事伦理底线
现代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被引量:2
2012年
西方进入后现代社会之后,标榜"反本质""、去中心"的解构主义思潮甚嚣尘上,这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当前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这些理论蜂拥而入,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态势,许多学术研究者盲目跟风,以洋为本。种种来自西方的思想潮流,必然给人们造成更大的迷茫和困惑,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面对价值相对主义、道德怀疑论、意识形态批判、反乌托邦主义以及道德意志自由论等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种种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其进行积极回应,给予有力的批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郝文清张卫军
关键词:社会思潮思想政治教育
从颠覆到重建——《西游降魔篇》对《大话西游》的反转见证对核心价值的诉求被引量:19
2013年
《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可以分别被视为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大众心理的镜像。作为20世纪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之一,《大话西游》引发了一场从语言表达方式到价值取向上的话语革命。它的影响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心灵结构、生活态度。而20年后出现的《西游降魔篇》,则是一场在《大话西游》解构后的废墟上试图重建社会道德、理想、信念、信仰的努力,原先在《大话西游》中被拆解的价值,在此片中又被重新确认其意义。从《西游降魔篇》到《大话西游》在价值取向上的这种反转,极富象征性地体现出近20年来中国社会心态由解构到建构,由颠覆到重建,由价值虚无到价值期待的变化。
曲春景张卫军
关键词:《大话西游》价值颠覆社会心理
《罗生门》中的避雨情节:黑泽明对芥川龙之介“无解悬念”的解答被引量:4
2010年
黑泽明通过《罗生门》避雨一段情节的设置,使电影在主题上摆脱了芥川龙之介原著小说的限制,从原先的怀疑论中走出,在进行道德批判的同时又表达出对人性的信任及对道德修复和重建的希望。特别是通过对樵夫这一富有象征性形象的细致深入的刻画,黑泽明传达了人战胜内心虚伪和自私,真诚面对自己的可能性,重新树立了人对自身的信心。这也使芥川小说中隐遁不明的的真相在电影中走向明朗,原先"无解的悬念"也变得有解。
张卫军
关键词:黑泽明《罗生门》
《拆弹部队》的意识形态策略分析
2010年
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是一部有着明确政治倾向性的作品,其主旨是为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进行道义上的辩护,为陷于各种丑闻的伊拉克美军进行形象上的重塑和修复。为达到此种目标,影片充分利用了一系列意识形态策略,将一个拆弹士兵的故事进行各种合理化、类型化和普世化的包装,对观众的心理进行操纵,从而使本片成为借助电影叙事实现意识形态运作的典范之作。
张卫军
关键词:《拆弹部队》意识形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