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季德惠

作品数:12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东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机械工程
  • 2篇化学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载流
  • 4篇载流摩擦磨损
  • 4篇磨损
  • 3篇摩擦学
  • 3篇纳米
  • 3篇弓网
  • 3篇弓网系统
  • 2篇乳液
  • 2篇上浆
  • 2篇试验机
  • 2篇数据采集
  • 2篇数据采集与控...
  • 2篇数据采集与控...
  • 2篇碳纳米管
  • 2篇碳纳米管表面
  • 2篇碳纤维
  • 2篇碳纤维增强
  • 2篇切粒
  • 2篇温度
  • 2篇温控

机构

  • 12篇华东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2篇季德惠
  • 6篇熊光耀
  • 4篇万怡灶
  • 3篇罗红林
  • 1篇张执南
  • 1篇李根

传媒

  • 1篇机械工程材料
  • 1篇摩擦学学报(...
  • 1篇表面技术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华东交通大学...
  • 1篇铁道科学与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表面机械滚压处理T2紫铜的载流摩擦学行为被引量:3
2023年
采用表面机械滚压处理(SMRT)技术在T2紫铜棒表面制备出厚度约306μm的梯度纳米细晶结构层(GNG),考察0 A和5 A载流条件下有无SMRT处理(细晶和粗晶)铜棒的往复摩擦学行为,探讨载流条件及SMRT处理对T2紫铜棒载流摩损性能和接触电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粗晶铜棒相比,在0 A和5 A载流条件下,SMRT处理后铜棒的摩擦因数分别从约0.68和0.77降低到约0.35和0.44,分别降低约48.5%和42.9%;磨痕宽度分别从约708.6μm和766.3μm减小到约186.9μm和236.2μm,降幅分别约73.6%和69.2%;表面粗糙度S a从约3.9和5.1下降到约0.18和0.48,降幅分别约为95.4%和90.6%,表明SMRT处理可以显著增强粗晶T2铜棒的耐磨性。SMRT处理前后铜棒的磨损机制由以严重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为主转变为以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为主,此外,SMRT处理后铜棒接触电阻变化幅值显著降低,表现出优异的载流稳定性。
庄辉季德惠季德惠刘少鹏肖叶龙熊光耀
关键词:紫铜载流摩擦磨损
水热合成含氮荧光碳点
碳点因其良好的水溶性、化学惰性、低毒性和生物相容性而备受关注。以赖氨酸为单一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含氮荧光碳点。合成的碳点在激发光作用下呈现出强烈的蓝色荧光,具有激发波长依赖性和pH 值敏感性。详细研究了反应时间、温...
杨志伟季德惠熊光耀罗红林万怡灶
关键词:水热反应赖氨酸荧光
一种高强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颗粒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纤维复合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强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颗粒及制备方法。该高强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颗粒中的碳纤维平行排列,且每一根碳纤维的表面均由一层功能涂层和一层热塑性树脂层所包覆,功能涂层...
万怡灶罗红林熊光耀季德惠
文献传递
制动盘过度磨损表面激光再制造钴基合金熔覆层的摩擦磨损性能被引量:4
2022年
以Co06钴基合金粉末为熔覆材料,利用激光再制造技术在高铁列车30CrSiMoVA钢制动盘过度磨损表面制备熔覆层,研究了熔覆层的显微组织、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并探讨了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在制动盘过度磨损表面制备的熔覆层与基体结合良好,钴元素在熔覆层与基体界面处发生了扩散;熔覆层的平均显微硬度为548 HV,为基体硬度的2.3倍;激光再制造后制动盘的平均摩擦因数为0.485,小于原始制动盘,二者的磨损机制均为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但激光再制造后制动盘的磨损程度较轻微;激光再制造后制动盘的磨损体积为7.709 mm^(3),小于原始制动盘(10.011 mm^(3)),耐磨性能得到提高。
赵火平李士伟沈明学肖叶龙季德惠
关键词:制动盘激光再制造
不同服役温度下聚氨酯密封材料的摩擦学行为研究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高寒/热服役温度(−50~60℃)对聚氨酯材料摩擦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以聚氨酯/316L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采用UMT-3型摩擦磨损试验机,并结合高低温试验装置进行不同服役温度下的摩擦磨损实验。着重分析聚氨酯/316L密封副界面的摩擦系数演变规律、聚氨酯磨损表面形貌及损伤机制等重要特性。结果低温区段(−50~0℃)时,随温度升高,摩擦副界面的摩擦系数由−50℃时的1.08降低至0℃的0.77;聚氨酯的磨损率均在0.5 kg/m以下,抗磨损性能增强;由于微切削作用,发生了微观分子的断裂,导致磨损表面颗粒物较多,−50℃时的磨屑平均尺寸为87.3μm,其主要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常温(25℃)及高温(60℃)环境则加剧了材料的磨损,磨损率均高于1 kg/m,界面的摩擦系数分别为0.98和0.62。常温环境下,宏观分层剥落起主导作用,表现为疲劳磨损特征;高温时,则因摩擦热导致磨损表面出现轻微的粘着现象,所产生的磨屑因参与磨损而呈现出尺寸偏大(平均386.7μm)的条状结构。另外,材料磨损表面伴随着片状剥离层的脱落,均形成了月牙状凹坑,相同面积下,0℃时的凹坑数量约是60℃时的4倍。结论温度对聚氨酯摩擦磨损性能有显著影响,不同服役温度会使聚氨酯材料呈现出不同的损伤机制。
季德惠何晓荣沈明学李波熊光耀张执南
关键词:聚氨酯橡胶密封温度
一种可控温控湿的载流摩擦磨损试验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摩擦磨损实验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控温控湿的载流摩擦磨损试验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一种可控温控湿的载流摩擦磨损试验系统,包括环境试验腔体、温度控制单元、湿度控制单元、载流摩擦磨损测试组件、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
沈明学李圣鑫季德惠何晓荣肖叶龙赵火平熊光耀
文献传递
一种高强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颗粒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纤维复合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强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颗粒及制备方法。该高强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颗粒中的碳纤维平行排列,且每一根碳纤维的表面均由一层功能涂层和一层热塑性树脂层所包覆,功能涂层...
万怡灶罗红林熊光耀季德惠
弓网系统载流摩擦磨损研究现状被引量:11
2021年
随着电力传输系统、现代铁路交通系统、工业发电机等领域的发展,受电弓/接触网系统(简称弓网系统)的载流摩擦行为备受关注。弓网系统是电力机车的关键受流部件,受电弓在工作时需要从接触网获取电能,其稳定性和受流质量关系到电力机车的可靠、良好运行。文章介绍了载流摩擦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分析手段,阐述了弓网系统中4个主要因素(摩擦学参数、载流参数、环境工况、摩擦副材料)对其载流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弓网系统载流摩擦过程中的主要磨损机制及电弧烧蚀的影响,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沈明学李含欣季德惠季德惠
关键词:弓网系统
环境湿度对碳/铜滑动接触副载流摩擦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2
2022年
弓网系统依靠受电弓滑板与接触网导线间的滑动电接触为电力列车输送电能,作为1个开放的摩擦学系统,外界环境对其服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中利用往复式载流摩擦磨损试验机,通过加装湿度控制模块,在滑动电接触条件下,以碳棒和铜棒为摩擦配副,研究了环境湿度对碳/铜载流滑动接触副摩擦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载流条件下的摩擦系数高于无电流工况;无电流工况下,平均摩擦系数均随环境湿度的增加而单调降低;但由于累积电弧放电能量、平均接触电阻与相对湿度的正相关性,导致载流条件下在35%RH后的摩擦系数几乎不受环境湿度的影响.进一步发现,无电流工况下,碳棒上的黏着磨损和氧化磨损随相对湿度的增加逐步减缓,载流工况下,存在1个黏着磨损程度最低的最佳湿度值,出现在55%RH附近.高湿环境下,加速了碳/铜载流滑动过程中碳棒磨损表面分子结构的变化.
李含欣季德惠沈明学肖叶龙赵火平刘新龙熊光耀
关键词:弓网系统
极端温/湿环境下弓网接触副载流摩擦学特性研究
2024年
弓网系统作为电力机车供电系统的主要构件,需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进行作业。受电弓碳滑板和接触线之间的接触状态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即环境温湿度变化的干扰,从而对摩擦副之间的受流质量造成影响,甚至会威胁到列车的安全运行。因此,为了探究服役环境对弓网系统的载流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温湿度可控的往复式载流摩擦磨损试验台,控制服役环境湿度为10%RH和85%RH的碳/铜接触副分别在服役温度为-20℃,0℃和20℃中通入5 A和10 A电流进行载流摩擦试验。经试验数据以及表征分析得出:在无电流工况下,10%RH环境中的平均摩擦因数随着温度降低先减少后增大;85%RH中的平均摩擦因数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在低温载流工况下,在10%RH的服役环境中平均摩擦因数会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呈单调递增趋势,85%RH环境下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另外,在10%RH环境中,铜材料转移和氧化磨损也会随着电流的增加而增强。随着温度不断降低,铜转移量先增加后减少,即在0℃时最高,其氧化程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增高。然而,在85%RH环境中的铜转移量和氧化程度会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强而降低,随着服役温度的下降,铜转移量减少但其氧化程度增加。试验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为极端环境下改善弓网滑动电接触性能及提高受电弓碳滑板的使用寿命提供相关理论支持。
季德惠季德惠熊光耀沈明学
关键词:弓网系统温度电流强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