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晶 作品数:18 被引量:111 H指数:6 供职机构: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单纯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在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壶腹周围憩室ERCP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单纯气囊扩张在伴有十二指肠壶腹周围憩室(PAD)的胆管结石病人ERCP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1例经内镜逆行胆管取石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操作过程,将病人分为PAD组和非PAD组,比较2组病人的基线资料、手术指标的差异;进一步将PAD组病人分为单纯气囊扩张组和括约肌切开联合气囊扩张组,比较2组的取石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301例胆管结石病人总体PAD发生率为51.2%。PAD组和非PAD组在性别、年龄、胆总管直径、结石最大径和壶腹括约肌打开方式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AD组单纯气囊扩张实施率显著高于非PAD组(P<0.05~P<0.01)。不同憩室类型病人扩张壶腹括约肌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EPBD)组应用金属夹预防性止血率显著低于括约肌切开术(EST)+EPBD组,胆总管直径大于EST+EPBD组(P<0.05~P<0.01)。结论:单纯气囊扩张在伴有PAD的ERCP胆管取石中安全有效,并显示出了简化操作的优势。 邓晓晶 陈梦雅 郑海伦 薛永举 赵义 王猛 燕善军关键词:胆管结石 气囊扩张 血清及胆汁肿瘤标志物对胆道良恶性梗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血清及胆汁肿瘤标志物对胆道良恶性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胆道梗阻患者78例,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显示,良性38例,恶性40例,对其均行血清及胆汁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99、CA242、癌胚抗原(CEA)〕检测,对两组患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血清及胆汁肿瘤标志物对胆道良恶性梗阻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清C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患者的血清CA199、CA242水平均较良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良性组相比,恶性组患者的胆汁CA199、CA242、CEA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胆道良恶性梗阻患者进行诊断时,对其血清及胆汁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依据。 薛永举 燕善军 杨丽 朱玉 邓晓晶 郑海伦关键词:胆道梗阻 血清肿瘤标志物 不同类型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胶囊小肠镜与磁控胶囊胃镜应用于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共15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胶囊内镜检查可行性及疾病检出情况,并对胶囊小肠镜组患者不同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组间小肠疾病检出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均顺利完成消化道主要部位检查并采集图像,最终在2周内顺利排出,仅1例老年患者在磁控胶囊胃镜检查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后自行缓解。磁控胶囊胃镜组消化道疾病总体检出率96.6%(85/88)高于胶囊小肠镜组78.8%(5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囊小肠镜组在小肠疾病的检出率71.2%(47/66)高于磁控胶囊胃镜组21.6%(19/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囊小肠镜组消化道出血组的小肠病变检出率95.7%(22/23)远高于其他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控胶囊胃镜组在胃部病变检出率为90.9%(80/88),在小肠病变检出率为21.6%(19/88),小肠部位以糜烂性病变42.1%(8/19)、溃疡性病变31.6%(6/19)为主。结论胶囊小肠镜与磁控胶囊胃镜均为消化道疾病筛查的重要方式,胶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尤其是小肠出血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磁控胶囊胃镜不仅对胃部疾病检出率较高,对于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效能也有一定意义。 刘曼 柯希权 王启之 朱玉 崔艳艳 刘晓阳 邓晓晶关键词:消化道疾病 小肠疾病 不同微创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四种不同微创方法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35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分为四组:经内镜下支架引流组(A组)、单纯PTCD术组(B组)、经皮肝胆管支架植入术组(C组)、经皮肝胆管支架联合^(125)I粒子植入组(D组)。分析比较四组术前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高位和低位胆道梗阻的通畅时间及生存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术前相比,四组术后1周的TBiL、DBiL、ALT等指标均有明显下降(P<0.05)。A组的低位胆道梗阻的通畅时间及生存期的中位数(第一四分位、第三四分位)分别为9.0(7.0,12.2)、10.5(9.0,14.0),高于高位胆道梗阻的8.0(4.0,11.0)、9.0(6.0,12.0),P均<0.05;D组的低位胆道梗阻的通畅时间及生存期的中位数(第一四分位、第三四分位)分别为12.0(7.5,14.0)、13.0(8.5,15.0),高于C组的8.0(7.0,9.0)、9.0(8.0,10.0),P均<0.05;B组的通畅时间及生存期最短,对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内镜下支架引流术在处理低位胆道梗阻时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处理高位胆道梗阻时,无论是经内镜还是经PTCD途径或联合局部放疗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 张阿洁 李大鹏 邓晓晶 燕善军 赵义 郑海伦关键词:恶性胆道梗阻 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 胆道支架 结直肠息肉与脂代谢异常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与脂代谢异常相关性,研究结直肠息肉发病可能的机制,为结直肠癌的筛查提供可行的参考指标。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电子肠镜检查的1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电子肠镜检查结果分为息肉组(实验组)及非息肉组(对照组),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年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性别、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营养状况、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等参考指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年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C、LDL-C、TG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C、LDL-C、HDL-C是结直肠息肉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脂代谢异常与结直肠息肉的发病密切相关,控制人群中的血脂代谢水平可有效减少结直肠息肉的发病。 王猛 欧伟丽 王启之 韦君 邓晓晶 马振增 任志关键词:结直肠息肉 血脂代谢 ERCP及PTCD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观察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及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引流术(PTCD)途径置入胆管金属支架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期间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及肝胆外科接受治疗的138例MOJ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手术方式,分为PTCD组(n=65)和ERCP组(n=73);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情况、黄疸消退情况、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以及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作为观测指标,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手术成功率方面,ERCP组为93.15%,高于PTCD组(81.54%),P<0.05;患者手术后黄疸缓解率方面,ERCP组(91.78%)明显高于PTCD组(78.46%),P<0.05;住院总天数及总费用方面,ERCP组较PTCD组明显减少,P<0.001;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情况,ERCP发生率为5.48%,PTCD组为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ERCP途径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术,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术后效果好,且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以及整体花费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猛 王启之 李大鹏 郑海伦 邓晓晶 王勇关键词:低位梗阻性黄疸 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分析胆总管结石病人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后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行ERCP取石术的256例胆总管结石病人纳入研究,随访6个月以上。将复发的17例作为复发组,其余239例作为非复发组,回顾性分析2组病人在一般情况、胆道情况、结石情况、实验室检查、手术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组病人在年龄、胆囊切除术史、胆总管直径、结石大小、结石数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胆囊切除术史、最大结石直径越大、结石数量≥2是ERCP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对于年龄大、有胆囊切除术史、胆总管直径较宽、结石直径大、数量多的病人一定要做好术前评估,术中规范,术后预防,加强随访来减少结石复发。 王梦洁 王启之 燕善军 郑海伦 邓晓晶 李大鹏关键词:胆总管结石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复发 COX6B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基于抑制p53信号调控胃癌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周期 2024年 目的分析COX6B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基于公共数据库、患者病历资料分析COX6B2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量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富集分析COX6B2在胃癌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应用慢病毒转染技术干预COX6B2的表达;通过CCK-8、流式细胞术及免疫印迹实验验证其生物学功能。结果TCGA数据库、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COX6B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P<0.05);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和K-M曲线显示,COX6B2高表达组生存期短(P<0.05);统计分析发现COX6B2在胃癌组织高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期、CEA及CA19-9密切相关(P<0.05),COX6B2高表达、CEA≥5μg/L及CA19-9≥37 kU/L均是影响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COX6B2表达量对患者远期预后有一定预判价值(P<0.05);GO及KEGG富集结果显示,COX6B2主要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等;CCK-8和流式检测显示,上调COX6B2促进细胞增殖,通过增加G1/S期细胞比例调控细胞周期(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COX6B2抑制胃癌细胞中p53和p21的表达(P<0.05)。结论COX6B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其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而影响胃癌恶性增殖的过程。 沈梦迪 赵娜 邓晓晶 邓晓晶关键词:胃癌 细胞周期 远期预后 P53 磁控胶囊胃镜在上消化道疾病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磁控胶囊胃镜(MCE)在上消化道疾病筛查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并分析影响检查效率的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行MCE检查的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60例,记录患者胃内主要解剖部位观察情况、胃黏膜可视度、胶囊食管通过时间、上消化道疾病检出情况、检查完成及不适反应发生情况,其中30例于前后4周均行胃镜检查,记录胃镜下疾病检出情况,评估MCE操作的安全性、可行性、耐受性、疾病检出率及年龄对食管通过时间的影响。结果 60例患者中贲门、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幽门检查完成率分别为85.00%、88.33%、100.00%、95.00%、98.33%和100.00%。60例患者中,96.70%的患者胃黏膜可视情况良好。年龄≥60岁与年龄<60岁患者食管通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43例发现上消化道病变,阳性诊断率为71.67%(43/60),30例患者检查前后4周内行胃镜检查,两者检查结果一致率为90.0%(27/30)。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MCE检查,出现不适反应1例,胶囊均在1周内顺利排出。结论相较于胃镜检查,MCE对上消化道病变有较高检出率,并且检查过程无创、可控,可用于上消化道疾病的筛查。 陈雨霏 王启之 柯希权 朱玉 刘晓阳 邓晓晶关键词:上消化道疾病 胃镜 非侵入性检查 回顾性研究ERCP与LCBDE治疗胆管结石临床特点及结石复发情况 被引量:24 2020年 目的研究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的临床治疗特点和结石复发情况,评价2种术式的优势与不足。方法对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84例临床资料完整,按术式分为2组:A组为ERCP组,94例;B组为LCBDE组,90例,分析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胆总管最大直径、结石最大直径、结石数目、结石复发(研究患者胆总管结石首次复发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相关指标。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结石最大直径、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性别、胆总管最大直径、结石数目、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胆总管结石首次复发人数为9例,复发率为9.57%,B组患者首次复发人数为10例,复发率为11.11%,A组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术式均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手术方式。高龄患者(>75岁)倾向于选择ERCP,结石直径较大的患者(≥1.5 cm)倾向于选择行LCBDE;ERCP组住院时间更短,结石复发率低于LCBDE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术式结石复发率高峰期集中在术后1年内。 吴炎炎 燕善军 李大鹏 郑海伦 薛永举 邓晓晶 王启之 汪强武 汪建超关键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