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娟 作品数:6 被引量:24 H指数:3 供职机构: 河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河源市2004—2017年麻疹流行特征及消除进展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分析河源市2004—2017年麻疹流行病学和消除进展特点,为本地区麻疹消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河源市2004—2017年麻疹病例信息,结合历年强化免疫活动,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发病特征。结果发病基本维持每5~6年一个流行周期,其中2015—2017年年均发病率为0.39/10万;发病县区占比下降;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发病季节与年龄出现位移;流动人口发病比重不高,但发病前7~21 d前往过医院就诊者占28.43%;免疫史不详者和无免疫史者共占88.03%;8月龄病例1剂次接种仅占8.70%;发病人群主要为散居儿童、学生和幼托儿童。结论河源市麻疹消除仍存在薄弱环节,另二胎政策开放,易感人群累积提速。为深入推进麻疹消除进程,仍须持续深度践行《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全国麻疹监测方案》;针对年龄双相移位现象,尽早开展对适龄儿童以外人群免疫策略研制。 王海 刘翠娟 龚丽芬 邝茹丹 苏伟成 王凤云关键词:麻疹 2017-2020年河源市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与知信行调查分析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了解河源市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特征及华支睾吸虫病知识、行为与态度,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有效依据。方法2017—2020年在河源市每年选取1~2个县区作为监测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轮流开展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同时开展知信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全市共调查6430人,检出阳性330人,感染率为5.13%,其中龙川县感染率最高,为30.40%;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40~4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12.35%);感染率居前三的学历分别为高中、中专(或中技)和大专;感染率居前三的职业分别为离退休人员(22.92%)、餐饮食品业(20.88%)、服务业(19.62%)。问卷调查共774人,华支睾吸虫知信行合计回答正确率56.12%;知识正确率龙川县最高(87.00%),行为正确率(30.00%)和态度正确率(65.67%)龙川县最低;知识正确率男性高于女性,行为正确率和态度正确率男性低于女性;20~59岁人群知识正确率均在30.00%以上,≥80岁和3~9岁年龄段知识正确率偏低。结论河源市总体属华支睾吸虫病中度流行区,五县一区人群中均存在华支睾吸虫感染,其中龙川县仍属高度流行区,为该市华支睾吸虫病的重点防治区域。今后应将健康促进和行为改变作为华支睾吸虫病防控工作导向,重点干预职业是离退休人员、商业服务和餐饮食品业等,青壮年男性是重点干预对象。 龚丽芬 刘翠娟 叶丽群 魏惠平关键词:华支睾吸虫 知信行 问卷调查 河源市2005—2019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特征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河源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2019年国家疾控系统中河源市AHC监测数据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2005—2019年河源市共报告AHC 2014例,其中确诊4例,临床诊断2010例;年均发病率4.77/10万,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男女比1.2∶1;男性发病率(52.36/10万)高于女性(43.04/10万);病例集中在0~39岁(81.0%);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33.6%);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夏秋(91.3%)多于冬春(8.7%);源城区报告最多(970例,17.96/10万);共报告4起小学AH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罹患率1.3%。结论河源市AHC发病总体稳定,但存在局部暴发,2019年稍有回升。应继续规范疾病诊断,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强病原学监测。 刘翠娟 朱海城 高淑萍 李志美关键词: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疾病诊断 病原学监测 疾病控制 1950-2015年源城区疟疾流行特征与防控效果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分析总结源城区65年来疟疾流行动态和特征,评价防控措施和效果,为消除疟疾达标后的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50-2015年源城区疟疾发病情况、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源城区疟疾流行特点与防治历程,根据国家卫计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技术措施、防控效果2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1950-2015年共报告疟疾99 756例,年均发病率为413.84/10万,有2次流行高峰,分别是1954、1963年,发病率分别为7 208.72/10万、2 237.02/10万;主要传播媒介为微小按蚊,以间日疟流行为主;防制过程分为初级防治、控制流行、基本消灭、监测巩固达到消除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疟疾年发病率由从1954年的7 208.72/10万,降至2007年的0.8/10万,且已连续8年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结论源城区疟疾防治达到国家消除标准,但输入性病例不容忽视。后期的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病例的监测。 龚丽芬 王海 邝茹丹 苏伟成 刘翠娟关键词:疟疾 发病率 河源市2009—2019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掌握河源市狂犬病的流行特征与流行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河源市狂犬病疫情数据。结果河源市2009—2019年共报告狂犬病151例,年均发病率0.47/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冬春季病例(55.2%)多于夏秋季(44.8%);男女比3.1∶1;年龄11月龄至89岁,病例数有儿童和成人两个高峰:<15岁组病例数占19.2%,≥30岁组占77.5%;职业以农民为主(52.3%);125例可查病例的个案显示,发病率较高的是连平县(0.69/10万)、源城区(0.68/10万)、东源县(0.58/10万)和江东新区(0.58/10万);狂犬病暴露数夏秋季(54.8%)多于冬春季(45.2%);伤人动物情况:以犬居多,占54.4%;喂养方式家养型占49.6%;外表健康的占22.4%;伤口在上肢的占45.6%;自行处理伤口的占28.8%、未处理的占36.8%;病例多无疫苗免疫史(70.4%);病例的平均潜伏期56 d。结论河源市狂犬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群众对伤口规范处理和暴露后免疫意识仍存在不足,仍需加强健康教育,继续落实防控措施,进一步巩固防控成果,WHO到2030年人类狂犬病零死亡的目标才有望实现。 刘翠娟关键词:狂犬病 病例分析 流行病学 河源市0~49岁人群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了解河源市近年来实施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常规免疫和补充免疫后人群中脊灰病毒抗体水平,评价免疫效果,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随机抽取3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1家综合医院和2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监测点,在监测点的门诊患者中抽取0~49岁年龄组的患者作为监测对象,采集监测对象4 m L血液样本进行脊灰中和抗体检测。结果共抽取0~49岁监测对象300人,其I、Ⅱ、Ⅲ型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00%、98.67%和96.00%,3个型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型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06.64、1∶76.82和1∶38.14,各型抗体水平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组人群的脊灰3个型别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各型中和抗体GMT均以0~1岁组最高,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均P<0.01)。结论河源市通过OPV常规免疫和补充免疫,人群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GMT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免疫效果良好,人群对脊灰已经形成免疫屏障。 王海 龚丽芬 乐燕红 刘翠娟 叶艺娟 叶伟雄 李志美 邝茹丹 苏伟成关键词:脊髓灰质炎 免疫 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