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凯夕

作品数:5 被引量:44H指数:2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单克隆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瘤
  • 2篇硬化性
  • 2篇硬化性血管瘤
  • 2篇肿瘤
  • 2篇细胞
  • 2篇克隆
  • 2篇克隆性
  • 2篇肺硬化性血管...
  • 2篇肺肿瘤
  • 1篇信号
  • 1篇雄激素
  • 1篇雄激素受体
  • 1篇受体
  • 1篇所谓肺硬化性...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培养
  • 1篇榄香烯
  • 1篇小鼠

机构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5篇任凯夕
  • 2篇姚丽
  • 2篇朱少君
  • 2篇张丽
  • 2篇韩秀娟
  • 2篇兰淼
  • 2篇巩丽
  • 2篇张伟
  • 2篇金超
  • 1篇赵诣林
  • 1篇丁井永
  • 1篇郭丰成
  • 1篇史恒军
  • 1篇窦科峰
  • 1篇刘强
  • 1篇郑瑾
  • 1篇任秦有
  • 1篇韩骅
  • 1篇晏贤春
  • 1篇马鹏飞

传媒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肺硬化性血管瘤整个病变的克隆性
2009年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整个病变的克隆性并阐明其本质.方法: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获取22例女性肺PSH组织中多角形细胞和表面立方细胞构成的整个病变及病变周围正常肺组织,分别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基于女性体细胞构成组织内X染色体失活嵌合性和磷酸甘油酸激酶(PGK)基因位点的克隆性分析、观察PSH整个病变的克隆性.结果:22例肺PSH光镜下均表现为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即呈实性、乳头状、硬化性和出血性组织结构.病变主要由间质圆形或多角形细胞及被覆在乳头状结构表面的立方细胞所构成.克隆性检测结果表明有7例31.8%(7/22)显示PGK基因位点多态性.经HpaⅡ酶切后,所有具有多态性的标本2个条带中有1个条带的密度明显减弱或消失,而另1个条带保留,证明其均为肿瘤性增生.结论:PSH是一种真性肿瘤,构成PSH的2种主要细胞起源于同一类型细胞.
任凯夕巩丽张丽李艳红张伟朱少君韩秀娟姚丽兰淼
关键词:单克隆硬化性血管瘤肺肿瘤
所谓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克隆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所谓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组织内及整个病变的克隆性组成及意义。方法:选PSH患者手术切除标本29例,全部为女性。石蜡切片HE染色,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获取PSH组织中多角形细胞和表面立方细胞,分别提取基因组DNA,用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内切酶HhaⅠ消化,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X染色体连锁的雄激素受体(AR)基因。AR基因产物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示其长度多态性。结果:光镜下可见29例PSH均表现其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主要由实性、乳头状和血窦所构成,其中实性区细胞大小基本一致。高倍镜下可见实性区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胞质呈嗜酸性或略呈透明状,核分裂罕见;乳头状结构表面均被覆单层立方上皮。克隆性检测结果表明有23例显示AR基因位点具有多态性。经HhaI酶切后,所有具有多态性的标本2个条带中有1个条带的密度明显减弱或消失,而另一个条带保留,证明其均为肿瘤性增生。结论:PSH组织中的多角形细胞和表面立方细胞具有相同的单克隆增生模式,提示二者可能均为肿瘤的实质细胞。
张丽巩丽李艳红任凯夕姚丽兰淼朱少君韩秀娟王军张伟
关键词:单克隆硬化性血管瘤肺肿瘤雄激素受体
β-榄香烯对肝癌细胞SK-hep-1的迁移和侵袭力的影响被引量:30
2009年
目的:观察β-榄香烯对肝癌SK-hep-1细胞的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其对MMP2基因的调节。方法:将SK-hep-1细胞分为3组:control组、β-榄香烯(80μg/ml)组、TGF-β1(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β1,TGF-β1)(10μg/ml)组,RT-PCR检测各组细胞的MMP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mRNA表达;通过划痕试验及transwell细胞侵袭试验进一步对β-榄香烯作用的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进行分析。结果:β-榄香烯作用肝癌细胞中MMP2mRNA表达低于control组和TGF-β1组(P<0.05)。β-榄香烯组穿膜细胞数(50±10)少于control组(150±16)及TGF-β1组(300±13),(P<0.05)。β-榄香烯组细胞的迁移数(92±8)明显低于control组(180±14)及TGF-β组(30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榄香烯能下调肝癌细胞SK-hep-1的MMP2mRNA表达,降低肝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
郑瑾刘强任凯夕史恒军丁井永任秦有
关键词:Β-榄香烯肝癌
γ分泌酶抑制剂对肝血窦内皮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在建立高纯度小鼠肝血窦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的基础上研究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对肝血窦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胶原酶灌注消化、percoll梯度离心和选择性贴壁分离得到高纯度、可在体外条件下培养的肝血窦内皮细胞,其次用不同浓度的DAPT(15μmol/L、45μmol/L、75μmol/L)处理细胞,然后通过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Real time PCR检测相关分子改变。结果:在体外条件下DAPT对肝血窦内皮细胞的增殖起到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随着DAPT浓度的增加相应的增加;DAPT能够导致肝血窦内皮细胞Notch信号下游分子Hes1表达下调,VEGF信号中VEGFR1表达下调,VEGFR2表达上调。结论:γ分泌酶抑制剂(DAPT)通过抑制肝血窦内皮细胞Notch信号,引起肝血窦内皮细胞表面VEGFR1表达下调,VEGFR2表达上调显著增加肝血窦内皮细胞的活性。
金超任凯夕晏贤春马鹏飞郭丰成窦科峰
关键词:DAPTNOTCH信号
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体外培养及极化相关实验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建立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体外培养,并将其极化为M1和M2型巨噬细胞的方法。方法获取小鼠骨髓细胞,以GM-CSF诱导其中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发育,并辅以LPS和IFN-γ以及IL-4刺激巨噬细胞分别向M1型和M2型分化。采用流式细胞术、实时定量PCR和ELISA的实验检测极化后细胞内以及细胞培养上清中的标志性细胞因子如IL-12、IL-10、Arg1、Ym1、MMR等的表达情况。结果形态学观察发现骨髓获取的细胞经诱导分化后呈现巨噬细胞特征性的贴壁形态;流式细胞术行胞内染色表明,极化后的M1型与M2型巨噬细胞各自表达其特征性的细胞因子IL-12和Arg1;实时定量PCR和ELISA分别检测所培养细胞胞内以及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结果表明所刺激的M1型巨噬细胞高表达IL-12、iNOS、TNF-α等炎性因子,而M2型巨噬细胞表达MMR、Arg1、Ym1等标志因子。结论建立了稳定的M1和M2型巨噬细胞体外培养体系。
任凯夕赵诣林金超韩骅
关键词:巨噬细胞体外培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