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亮

作品数:11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地磁
  • 5篇古地磁
  • 3篇地层
  • 2篇地块
  • 2篇地体
  • 2篇新生代
  • 2篇山岩
  • 2篇塔里木盆地
  • 2篇特提斯
  • 2篇特提斯海
  • 2篇盆地
  • 2篇青藏高原
  • 2篇青藏高原东南...
  • 2篇倾角
  • 2篇南设得兰群岛
  • 2篇南缘
  • 2篇火山
  • 2篇火山岩
  • 2篇古近纪
  • 2篇古新统

机构

  • 11篇中国地质科学...
  • 7篇国土资源部
  • 2篇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天津地质矿产...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江苏省有色金...
  • 1篇首都大学

作者

  • 11篇高亮
  • 6篇仝亚博
  • 6篇赵越
  • 6篇王恒
  • 5篇杨振宇
  • 3篇刘晓春
  • 3篇徐颖超
  • 2篇张拴宏
  • 2篇裴军令
  • 2篇高海龙
  • 1篇吴中海
  • 1篇刘健
  • 1篇魏春景
  • 1篇韦利杰
  • 1篇张颖慧
  • 1篇娄玉行
  • 1篇秦永鹏
  • 1篇陈虹
  • 1篇初航
  • 1篇刘锋

传媒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风巨潮影响下的新生代塔里木盆地海侵事件-兼论区域准特提斯海
特提斯构造域发展到始新世晚期发生剧变,之前是特提斯洋,之后是准特提斯海.始新世是塔里木盆地中生代以来海侵范围最广的时期(郝诒纯等,1982;郭宪璞等,2002).而海退又与青藏高原的变形相联系.本研究提出塔里木盆地新生代...
赵越李建峰高海龙刘健高亮周在征
关键词:海侵事件地质构造塔里木盆地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川滇地体旋扭构造体系地壳变形特征的古地磁学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通过对川滇地体、思茅地体白垩纪、古近纪地层古地磁数据以及新生代地壳构造特征的分析,结合青藏高原东南缘GPS监测研究结果,揭示了新生代时期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块体的旋转变形特征.根据古地磁数据模拟计算得出~5Ma以来哀牢山-红河走滑断裂带(ARF)受川滇地体挤压而发生弯曲变形的南北向偏移速率至少为~13.05mm/a,奠边俯左旋走滑断裂带(DBPF)西侧思茅地体内部自~5Ma以来至少存在~2.08mm/a的东西向伸展分量,而DBPF 5Ma以来的南北向平均左旋走滑速度则至少为~1.66mm/a,与现今GPS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证明鲜水河-小江左旋走滑断裂带(XXF)的左旋走滑运动虽然没有切断ARF,但是川滇地体的南向顺时针旋转挤压作用导致了断裂带的南向弯曲变形,从而吸收了部分左旋走滑速率,造成左旋走滑运动在跨过ARF传递到DBPF后走滑速率发生了突变,由~10mm/a减小于2~3mm/a.缅泰地块和思茅地体在经历了渐新世-中新世时期以高黎贡山-实楷右旋走滑断裂带和ARF为边界的东南侧向顺时针旋转挤出运动之后,自5Ma开始,至少思茅地体与川滇地体一起,以XXF和DBPF为旋转边界发生了以东喜马拉雅构造节为近似中心的旋转挤出运动.
仝亚博杨振宇张旭东吴中海赵越王恒徐颖超高亮安纯志
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地层特征及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南设得兰群岛位于古太平洋板块与南极大陆的边缘,其形成与三叠纪以来古太平洋板块逐渐向南极大陆的俯冲作用有关。该群岛零星分布有一套遭受了变形和变质的三叠纪沉积岩系,广泛分布中-新生代岛弧钙碱性火山岩及相应的侵入岩,其间夹火山...
韦利杰赵越刘晓春胡健民张拴宏裴军令陈虹杜星星郑光高高亮
关键词:南设得兰群岛火山岩沉积岩地层特征
川滇地块古新统宁蒗组磁组构特征及构造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对川滇地块程海断裂附近的宁蒗地区古新统宁蒗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磁组构研究,沿战河-西布河布置了22个采点(钻取287块样品),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存在四种磁组构类型,分别为初始变形磁组构和铅笔状磁组构以及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两种过渡型磁组构.研究区西侧(采点1—9)K1轴优势方向为近NNE-SSW方向,东侧(采点13—22)K1轴优势方向则为近S-N向,K1轴方向的突然变化可能与研究区内的隐伏断层活动有关.另外,磁组构也可以很好判断断层所夹持块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运动.将两组K1轴优势方向经过旋转校正之后,发现研究区内中-晚始新世时古应力方向为近E-W向,该应力方向主要与新生代印欧碰撞有关.此外,E-W向的古应力场明显不同于现今的近S-N向的应力场方向,这可能与印欧碰撞后青藏高原从前期的挤压缩短阶段进入到后期的E-W向伸展阶段有关.
高亮仝亚博王恒秦永鹏王艳汤怡杨振宇
关键词:磁组构川滇地块古应力
西南极乔治王岛白垩纪末-中新世火山-沉积地层研究新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乔治王岛出露一套白垩纪末—中新世的火山-沉积地层,露头主要分布于菲尔德斯半岛、韦弗半岛、巴顿半岛、波特半岛、华沙地块、克拉克夫地块以及梅尔维尔角等地,地层出露比较完整,对研究南极半岛在白垩纪末—中新世时的地质及古气候演化等科学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前人对乔治王岛白垩纪末—中新世火山-沉积地层的同位素年代学、地层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示了笔者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认识,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方向。
高亮赵越杨振宇刘建民刘晓春张拴宏
关键词:南设得兰群岛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火山岩沉积岩
中国西南思茅地体中部白垩纪古地磁结果及陆内地壳变形特征
<正>为了验证中国西南思茅地体陆内差异性旋转变形与兰坪-思茅弧形构造带的形成演化间有直接联系这一结论的可靠性,在中国西南地区思茅地体中部澜沧江弧形弯曲带以巍山和五印地区白垩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获得了两...
仝亚博杨振宇王恒安纯志高亮徐颖超
文献传递
川滇微地块古新统宁蒗组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正>印、亚大陆自新生代发生碰撞以来,印度板块并没有停止北向运动,而是继续向欧亚大陆内部挤压,造成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发生了近2500km的南北向地壳的缩短。但是对于这2500km的地壳缩短是怎样被吸收在青藏高原的构造...
高亮仝亚博王恒杨振宇
文献传递
印支地块思茅地区始新统磁倾角偏低现象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4
2017年
对印支地块思茅地区始新世陆相红层进行古地磁研究,获得勐伴剖面特征剩磁方向为Ds=118.2°,Is=22.1°,k=31.6,α95=10.9°;勐腊剖面特征剩磁方向为Ds=47.6°,Is=22.8°,k=20.2,α95=5.9°。其特征剩磁方向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利用Hodych等的磁倾角校正方法得到校正磁倾角为28.4°±4.3°,对前人的数据重新进行E/I统计得到的校正磁倾角值为30.7°,置信区间为[25.4°,35.9°],两种不同方法得到了较一致的结果,思茅地区的古近纪磁倾角显示了一定程度的偏低。E/I磁倾角偏低检验方法在应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变形微弱地层的古地磁学数据适合进行E/I磁倾角偏低校正,以避免倾伏褶皱或差异性旋转变形作用对E/I磁倾角偏低校正的影响。Hodych等提出的磁倾角校正方法是现今比较可靠的磁倾角校正方法。结合前人印支地块的古地磁研究成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印支地块思茅地区自始新世以来相对于华南板块向南滑移量约500km。
安纯志杨振宇仝亚博李晨皓王恒高亮韩志锐徐颖超
关键词:古近纪地块运动古地磁
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海相沉积问题被引量:4
2017年
基于前人文献,对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海相沉积问题进行梳理,进而探讨该盆地新生代海侵的次数和范围以及海退的时限、原因。研究表明,新生代,塔里木盆地至少经历古近纪的阿尔塔什晚期至齐姆根早期(古新世早期至古新世晚期)、卡拉塔尔期—乌拉根期(始新世中期)、巴什布拉克中期(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等三期海侵;塔里木盆地中新世仍有海相地层这一认识获得广泛认可仍需更多的地质证据来支持。塔里木盆地海侵范围在卡拉塔尔—乌拉根组沉积时期达到最大,向东可达玛扎塔格地区,在盆地北缘和南缘分别可以到达库尔勒以东地区和洛浦县阿其克以东地区。由于受到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构造运动的共同影响,副特提斯海新生代从塔里木盆地退却的沉积记录包括齐姆根组顶部、乌拉根组顶部、巴什布拉克组第四段和第五段,时间上分别对应于古新世晚期、始新世中晚期和早渐新世。
李建锋赵越裴军令刘锋周在征高海龙高亮付自波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海侵海退
深熔过程中熔体成分与锆石行为模拟计算被引量:6
2014年
发生深熔作用是高级变质作用的一个重要特征。深熔过程中产生的熔体可为淡色花岗岩提供潜在的源区;深熔过程中锆石的行为直接影响对变质锆石记年地质意义的理解。在含Zr体系下的相平衡模拟显示泥质成分深熔过程中产生熔体的成分在P-T空间中规律变化。温度升高时熔体Zr/Si值、Zr、FeO、MgO以及CaO等含量明显增加,压力较高时K2O含量也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加。Na2O含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随压力升高而增加。压力升高时Al/Si值显著升高。温度较高时Na/(Na+K)等值线较陡,减压熔融过程不会显著改变熔体Na/(Na+K)值,而升温减压过程以及近等压升温过程都会明显降低熔体Na/(Na+K)值。中压时随温度升高熔体Fe/(Fe+Mg)值缓慢升高,而石榴石的生长发育会迅速降低熔体Fe/(Fe+Mg)值。不同温压条件下对应的固相线熔融、白云母脱水熔融以及黑云母脱水熔融形成的熔体成分具有明显差异。对比模拟熔体成分在P-T空间的演化,喜马拉雅地区电气石淡色花岗岩对应熔体的形成温压条件应低于二云母淡色花岗岩,同类型淡色花岗岩之间在形成条件上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并经历了差异性演化过程。含Zr体系下的相平衡关系显示进变过程是消耗锆石的过程,因而在进变过程中变质锆石难以生长,发生深熔作用的岩石中的变质锆石主要在退变过程中形成并记录退变质年龄。熔体丢失相关模拟显示不同温度阶段发生熔体丢失对锆石稳定性的影响不同。温度较低时Zr含量较少的熔体丢失会扩大持续进变过程中锆石的稳定范围,而温度较高时富Zr熔体的丢失会降低持续进变过程中锆石的稳定温度。类似于分离熔融作用的过程最利于残留相中剩余锆石在持续进变过程中的保存。
王伟魏春景刘晓春赵越高亮娄玉行初航张颖慧
关键词:深熔作用锆石淡色花岗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