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毛沛妮

作品数:9 被引量:68H指数:4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汉江上游
  • 5篇黄土
  • 3篇剖面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2篇滞流沉积物
  • 2篇土壤
  • 2篇全新世
  • 2篇黄土-古土壤
  • 2篇黄土高原
  • 2篇古洪水
  • 2篇古土壤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水文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土壤侵蚀
  • 1篇土壤系统

机构

  • 9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毛沛妮
  • 8篇庞奖励
  • 7篇查小春
  • 7篇黄春长
  • 7篇周亚利
  • 5篇郑树伟
  • 3篇周亮
  • 2篇郭永强
  • 1篇刘涛
  • 1篇任志远
  • 1篇卞鸿雁
  • 1篇赵艳雷
  • 1篇虎亚伟
  • 1篇张文桐
  • 1篇胡慧
  • 1篇胡慧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4
  • 3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汉江上游归仙河口剖面地球化学特性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对汉江上游谷地归仙河口剖面的常量元素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归仙河口剖面风成黄土的化学成分以SiO2、Al2O3和Fe2 O3为主,Ca、Na、Mg、Si相对于K表现为迁移淋失,Fe、Al相对富集,元素的活动性及迁移序列为Ca>N a> Mg> Si> K> Al> Fe,Ca、Na、K的迁移特征说明其达到中等风化阶段.化学蚀变指数、K2O/Na2 O、SiO2/Al2O3、(CaO+K2O+Na2 O)/Al2O3和(Al2O3 + Fe2O3)/(MgO+ CaO+ Na2O)等地球化学参数,说明古土壤S0形成时期的化学风化最强烈,黄土L1、Lt和L0形成时期的风化作用相对较弱;揭示汉江一级阶地抬升(18.0 ka B.P.前后)以来气候干冷,11.5 kaB.P.开始气候转向暖湿,8.5 kaB.P.开始气候最为暖湿,3.0 kaB.P.开始气候骤然恶化;并记录到4次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12.5~12.4 kaB.P.、7.5~7.0 ka B.P.、3.1~3.0ka B.P.和1.0~0.9 ka B.P.期间.
毛沛妮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周亚利郑树伟周亮
关键词:黄土化学风化汉江上游
汉江一级阶地形成时代及其上覆黄土对MIS-3以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黄土堆积及其风化成壤改造所记录的季风气候变化信息是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汉江上游位于秦巴山地之间、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变化的敏感过渡地带,是环境变化研究中具有独特地理位置的特色区域。汉江上游河谷两侧分布有一系列大型山间...
毛沛妮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土壤系统分类汉江上游
文献传递
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被引量:6
2013年
基于3S技术对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综合测评,同时应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定量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效应。研究表明,研究区1980—2005年共有1 123.80km2耕地被用为城镇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净增了1 238.29km2,林地、草地面积总量变化小,但局部地区流转特征显著;与此同时,该区土壤侵蚀模数从11.54t/(hm2.a)增至13.81t/(hm2.a),1980和2005年黄土沟壑区侵蚀模数的峰值分别为1 708.52和1 584.69t/(hm2.a)。该区域土壤侵蚀效应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耦合性较强,林地、草地由于分布区域海拔高,坡度陡,侵蚀强烈,而地势低洼、平坦地区(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的土壤侵蚀强度小。林地、草地的土壤侵蚀效应由于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对降雨侵蚀因子增强的响应尤其明显。2005年该区林地和草地的平均侵蚀模数分别增加了2.34和7.32t/(hm2.a),并且微度以上侵蚀等级的面积有所增加。
卞鸿雁庞奖励任志远赵艳雷毛沛妮郑树伟
关键词: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变化黄土高原南部
汉江上游郧县曲远河河口段全新世古洪水水文状态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对汉江上游河谷郧县曲远河河口剖面进行了沉积学、粒度、磁化率和烧失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夹在古土壤中的灰白色沉积层是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记录了~次特大洪水事件,用地层对比法和OSL方法确定其发生时间为4950~5450aB.P.。用古洪水SWD尖灭点法确定古洪水行洪水位高程为169m,采用比降法恢复其洪峰流量为60577m^3/s。根据2011年汉江上游洪水洪痕,用相同的方法对洪峰流量进行了反演,误差为-4.11%,说明用比降法恢复的古洪水洪峰流量是可靠的。
郑树伟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周亚利周亮毛沛妮
关键词: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全新世
汉江上游黄土记录的MIS3晚期气候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17年
MIS 3时期是末次冰期中气候相对温湿的特殊时段,在汉江流域黄土研究中鲜有对这一时期气候变化记录的报道。对汉江上游郧西段庹家湾(TJW)剖面(厚约8m)的野外特征、磁化率、粒度和色度进行了分析,用OSL方法进行了断代。结果表明:1)马兰黄土L1中深度228~260cm和294~370cm呈暗红棕色、粘土-粉砂质地、比较紧实坚硬的特征,其磁化率、〈5μm粘粒含量和红度a*值明显偏高,而〉50μm粗颗粒含量、亮度L*和黄度b*值偏低,属于有明显成壤特征的弱古土壤(L1-2-S1和L1-2-S2)。2)OSL测年显示L1-2-S1和L1-2-S2这两层弱古土壤形成时间介于28.5~21.0ka B.P.,暗示汉江地区这一时期发生两次气候较温湿事件,且有明显冷暖波动;其中弱古土壤L1-2-S2的形成时间(27.26±1.44ka)与MIS 3晚期阶段大致相当,说明MIS 3晚期气候较温湿变化在汉江流域亦有表现;且成壤强度变化特征指示其气候温湿程度弱于中全新世大暖期。3) TJW剖面弱古土壤L1-2-S2记录的MIS 3晚期气候较温湿事件是该区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具体响应。对比研究发现,不同地区黄土剖面均记录了MIS 3时期气候发生增温增湿变化特征,其温湿程度均弱于全新世时期,但不同剖面记录的气候变化幅度及冷暖变化阶段存在明显差异。TJW剖面记录的MIS 3时期气候较温湿事件主要发生在其晚期阶段。
毛沛妮庞奖励黄春长周亚利查小春张文桐郭永强
关键词:黄土末次冰期气候变化MIS汉江上游
汉江上游郧西段归仙河口剖面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对汉江上游郧西段一级阶地上归仙河口剖面的磁化率、烧失量和粒度等进行系统分析,用OSL方法对地层进行断代。结果表明:黄土剖面中夹有4层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其颜色呈灰白色或浊黄橙色,结构和质地均匀且松散,与相邻上下层呈突变接触关系;磁化率和烧失量均显著低于相邻上下黄土或古土壤层;在粒度特征上,古土壤S属于粘土质粉砂,黄土L1、L0和MS属于砂质粉砂,古洪水SWD1、swD2和SWD4属于砂质粉砂,古洪水SWD3属于粉砂质砂;与上下相邻层相比,古洪水SWD的颗粒整体偏粗,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偏大,粘粒含量低,砂粒含量大。这4期的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1000~900aB.P.,3100~3000aB.P..7500~7000aB.P.和12500~12000aB.P.,对应于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气候波动、转折时期,同时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
毛沛妮庞奖励黄春长周亚利查小春郑树伟周亮
关键词:古洪水滞流沉积物汉江上游
汉江上游谷地归仙河口剖面风化成壤特征及其记录的气候变化事件被引量:8
2013年
对汉江上游谷地归仙河口剖面的地层学、沉积学特征以及磁化率、粒度组成、Rb/Sr比值等理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归仙河口剖面地层完整,具有表土(MS)-全新世黄土(L0)-古土壤(S0)-过渡性黄土(L1)-马兰黄土(L1)-河流相沉积物(AD)的地层序列,它记录了汉江第一级阶抬升以来东亚季风的变化信息。不同地层单元的风化成壤差异明显,其成壤强弱序列为:S0〉L0〉L1〉L1。归仙河口剖面风化成壤强度的变化表明:1800O~11500aBP,气候干冷,风尘大量堆积,成壤微弱,其中在12500~12400aBP出现特大洪水事件;11500~8500aBP,气候逐渐向暖湿方向转变,成壤作用有所增强;8500~3000aBP,气候最为温暖湿润,成壤作用非常强烈,而在7500-7000aBP?汉江流域频繁发生特大洪水;距今3000年开始,气候重新进入一个相对干旱少雨时期,期间气候并不稳定,其中在3100~3000aBP和1ooo~900aBP出现特大洪7k事件.
毛沛妮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周亚利虎亚伟郑树伟
关键词:黄土气候变化
汉江上游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对比被引量:35
2017年
本文对汉江上游黄土的常量元素含量及相关地球化学参数CIA、Na/K、淋溶系数、退碱系数、残积系数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1汉江黄土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 O2、Al2O3和Fe2O3,三者含量总和达767.3 g/kg;常量元素含量大小排序为Si O2>Al2O3>Fe2O3>K2O>Mg O>Na2O>Ca O。风化成壤过程中Na、Ca、Mg、Si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淋溶,而Fe、Al、K相对富集。2其风化成壤强度呈现从马兰黄土L1→过渡性黄土Lt→古土壤S0逐渐升高、全新世黄土L0又降低的规律,记录了该区域气候经历了末次冰期(55.0-15.0 ka BP)冷干、早全新世(15.0-8.5 ka BP)增温增湿、中全新世(8.5-3.1 ka BP)达到最暖湿,晚全新世(3.1-0.0 ka BP)降温变干的演变过程。3汉江黄土与洛川、巫山、下蜀黄土的元素组合特征高度一致,不同地区常量元素(Ca O除外)含量十分接近且UCC标准化值变幅均小于0.25,这暗示了它们风化之初具有相似的风成沉积基础;但不同区域黄土的化学风化强度差异明显,大致呈现洛川黄土<汉江黄土<巫山黄土<下蜀黄土的趋势,与中国现代季风气候的空间变化规律相吻合,即不同地区黄土风化程度差异主要是东亚季风变化影响的结果。
毛沛妮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周亚利郭永强胡慧刘涛
关键词:黄土风化程度汉江上游
秦岭南北黄土-古土壤微形态特征比较被引量:3
2018年
以秦岭南侧黄坪村(HPC)和黄土高原长城塬(CCY)剖面为研究对象,对黄土-古土壤微形态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比较,探究了微形态差异原因及意义。研究发现:(1)HPC和CCY剖面中,粗颗粒的等圆直径、面积、长度、周长等参数均表现为L_1>L_t>L_0>S_0,古土壤S_0的黏土、孔隙含量均明显高于黄土(L_0、L_t、L_1),说明秦岭南北两侧晚更新以来黄土-古土壤的成壤强度均是经历了弱→强→弱的变化,指示了其都经历了干冷→暖湿→干冷的气候演变阶段。(2)粗颗粒的等圆直径、面积、长度、周长等形态参数反映了HPC剖面粗颗粒粒径小于CCY剖面;HPC剖面以淀积黏土为主,方解石完全淋失,孔隙以孔隙壁光滑的孔洞、孔道为主,而CCY剖面中以残积黏土为主,次生方解石发育,简单、复杂堆叠孔隙以及囊状孔隙占优势,说明了郧县盆地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程度强于黄土高原。
胡慧胡慧黄春长庞奖励周亚利黄春长
关键词:微形态黄土-古土壤黄土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