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青
- 作品数:11 被引量:9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NSFC-广东联合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南海东北部岩石圈结构对南海地球动力学的制约
- 赵明辉刘思青张佳政Jean-Claude Sibuet庞新明丘学林
- 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前缘(21°N)深部速度结构特征初探
- <正>马尼拉海沟是一条位于南海东部的俯冲汇聚边界,代表了南海完整的威尔逊旋回的顶点。马尼拉海沟北段输入板块的沉积物厚度和基底起伏存在明显不同,相应地,陆壳的张裂减薄和深部的岩浆活动也存在时空差异(陈传绪等,2014)。在...
- 刘思青赵明辉徐亚孙龙涛黄海波张佳政丘学林
- 关键词:马尼拉海沟地质模型
- 文献传递
- 马尼拉海沟北段(21°N)深地震测线OBS2015-2下方的速度结构特征
- 刘思青赵明辉徐亚孙龙涛黄海波张佳政丘学林
- 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前缘(21°N)海底地震仪数据处理初步成果被引量:7
- 2017年
- 在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前缘开展了二维海底地震仪(OBS)探测实验,布置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深地震测线——OBS2015-2。以该测线上的2个台站(OBS04和OBS08)为例,阐述了此次实验所用短周期国产OBS的数据处理流程。包括从原始数据到SAC格式、再到SEGY格式的转换;同时包括炮点位置校正和OBS位置校正。数据处理结果表明,OBS2015-2测线的数据质量良好,综合地震剖面显示来自深部的震相(如Ps P、Pg、Pm P等)信息十分清晰。利用Rayinvr软件正演试算,进一步确认了震相类型,特别是来自于输入板块莫霍面的反射震相非常丰富,为马尼拉俯冲带的输入板块地壳底界面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 刘思青赵明辉张佳政孙龙涛徐亚詹文欢丘学林
-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数据处理
- 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珠江组关键地质界面SB21的识别及地质意义被引量:5
- 2016年
- 荔湾凹陷是珠江口盆地最南部的一个超深水凹陷,其结构特点、沉积过程研究是认识被动陆缘演化的重要内容.运用地震地层学方法,基于高分辨率2D/3D地震资料的沉积追踪与对比,一个特征明显且全区可追踪的地质界面——SB21界面被识别出.该界面上下揭示出多种沉积现象:北部剥蚀区、中北部的沉积物过路区、中南部冲沟和沉积物波叠置区、南部的沉积物堆积区.推测这种沉积样式的多样性与发生在23.8Ma前后的白云运动有密切关系,该构造运动造成荔湾凹陷的差异性沉降,主要表现为荔湾凹陷中南部的快速沉降,导致凹陷北部及中东部的相对抬升.该期构造运动使原有的沉积平衡发生改变,造成沉积物的再分配,沉积物从北部剥蚀区经过路区向中南部堆积区运移.自东向西发育的冲沟,推测与该时期差异沉降导致中东部近南北走向的相对隆起与西侧沉降区的差异沉降,以及有来自凹陷东北角的物源叠加作用有关.SB21界面的沉积反射特征研究,揭示了洋陆边界复杂多变的沉积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我们认识更大区域的构造沉积过程具有一定的帮助.
- 刘思青张翠梅孙珍庞雄申俊邱宁
- 关键词:珠江组沉积物波海底扇珠江口盆地海洋地质
- 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珠江组关键地质界面SB21的识别及地质意义
- 荔湾凹陷是珠江口盆地最南部的一个超深水凹陷,其结构特点、沉积过程研究是认识被动陆缘演化的重要内容.基于高分辨率2D/3D 地震资料的解释发现,荔湾凹陷内发育一个特征明显且全区可追踪的地质界面—SB21 界面.
- 刘思青
- 珠江口盆地构造-地层格架及成因机制探讨被引量:65
- 2014年
-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东部,是新生代形成的被动陆缘伸展盆地。该盆地自下而上划分为中生代基底构造层、古新世—早渐新世裂谷构造层和晚渐新世以来的漂移构造层,各个构造层均代表了该盆地在被动大陆边缘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成因阶段。分析认为,该盆地裂谷阶段的构造格架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特征。两幕不同区域构造背景下的伸展作用是控制盆地东西分段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古新世—中始新世的伸展作用主要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发生,而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伸展作用是在印支半岛旋转挤出及古南海向南俯冲的背景下发生。盆地南北分带的构造特点受岩石圈伸展机制差异的控制:古新世—中始新世裂陷幕在厚地壳和薄岩石圈背景下以宽裂谷方式伸展,形成盆-岭式结构;晚始新世—早渐新世裂陷幕在正常岩石圈背景下发生窄裂谷方式伸展,裂陷作用集中在现今的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北部裂谷带经历加厚型地壳-正常地壳-减薄型地壳的伸展过程,而南部裂谷带则主要经历减薄型地壳-超减薄型地壳的演化过程,由此导致南、北裂谷带构造-沉积格局的显著差异。盆地漂移阶段的沉降过程与南海海底扩张期间地幔上升流向南迁移有关。
- 钟志洪施和生朱明庞雄何敏赵中贤刘思青王菲
-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伸展
- 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前缘(21°N)深地震测线的初步研究成果
- 刘思青赵明辉徐亚孙龙涛黄海波张佳政丘学林
- 南海第三次IODP钻探区深部结构探测的必要性
- <正>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COT)的深部速度结构,包含大陆岩石圈张裂与破裂,以及海盆打开的重要信息,是认识南海陆缘形成演化模式的重要基础'骨架'。南海北部陆缘COT极为特殊。前期探测结果发现,南海陆缘盆地中破裂不整合面由...
- 赵明辉孙龙涛曹令敏张佳政刘思青
- 关键词:深部结构空间展布
- 文献传递
- 被动大陆边缘伸展–破裂过程研究进展被引量:20
- 2016年
- 深地震探测、大洋钻探及野外露头观测等技术方法的联合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对大陆边缘地质过程的认识。目前对大陆边缘,尤其是对被动大陆边缘的结构、演化和发育机制的认识,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文章从基本的概念和分类开始,综述了全球已探测到的几种主要大陆边缘类型的盆地结构、深地壳?岩石圈结构、圈层速度、沉降特点和破裂方式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被动大陆边缘的发育和演化的机制。综合已有研究进展,指出富岩浆型和贫岩浆型陆缘在裂前和裂陷期具有相似的岩石组成和裂陷结构特征,只是在破裂前后由于岩浆量的不同而发生了结构的分异。贫岩浆型陆缘中的全岩石圈断裂型、上地壳过渡型、下地壳剥露型、上地幔剥露型,甚至下地壳+上地幔剥露的组合类型陆缘,是被动陆缘在张裂期由于岩石圈各层流变结构等因素的差异发生分异演化的结果。贫岩浆型陆缘下地壳高速体主要来源于地幔蛇纹岩化,而富岩浆型陆缘则主要来源于高温地幔熔融产生的底侵或侵入,局部可能继承了前张裂期的高速变质岩体。上述大陆边缘研究成果为研究南海的结构和演化提供了很好的对比和借鉴。
- 孙珍刘思青庞雄姜建群毛爽
- 关键词:被动大陆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