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飞飞

作品数:11 被引量:64H指数:6
供职机构: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实验室
  • 3篇实验室间比对
  • 2篇职业卫生
  • 2篇高压氧
  • 2篇高压氧治疗
  • 2篇粉尘
  • 1篇胆固醇
  • 1篇低密度脂蛋白
  • 1篇低密度脂蛋白...
  • 1篇血脂
  • 1篇血脂异常
  • 1篇游离二氧化硅
  • 1篇有机物
  • 1篇噪声聋
  • 1篇噪声性
  • 1篇噪声性听力损...
  • 1篇照射
  • 1篇脂蛋白
  • 1篇脂蛋白胆固醇
  • 1篇职业健康检查

机构

  • 11篇广东省职业病...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市职业病...

作者

  • 11篇曾飞飞
  • 5篇郑倩玲
  • 5篇张爱华
  • 4篇杨晓忠
  • 3篇吴邦华
  • 3篇阙冰玲
  • 3篇陈建忠
  • 2篇李森华
  • 2篇戎伟丰
  • 2篇梁伟辉
  • 2篇李旭东
  • 2篇陈嘉斌
  • 2篇李晓艺
  • 1篇刘移民
  • 1篇闫雪华
  • 1篇樊春月
  • 1篇郭卫军
  • 1篇郭玮珍
  • 1篇杨爱初
  • 1篇孙毅

传媒

  • 8篇中国职业医学
  • 2篇职业与健康
  • 1篇职业卫生与应...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职业卫生检测实验室2013-2017年室间比对结果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分析职业卫生检测实验室的实验室间比对结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2013-2017年参加广东省职业卫生检测中心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的职业卫生检测实验室(简称"参比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物、金属、无机非金属类,生物材料中金属和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水平的检测结果,采用四分稳健统计技术评价检测结果。结果2013-2017年共有参比实验室615家(次),参加比对项目共2785项,2484项结果合格,合格率为89.2%。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有机物、金属、无机非金属类,生物材料中金属、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水平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1.1%、92.0%、86.6%、80.4%、85.0%。不同地区参比实验室比对项目合格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广东省内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省内非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省外地区,合格率依次为91.6%、87.2%、72.6%(P<0.01)。公立性质参比实验室比对项目合格率高于民营性质参比实验室(90.3%vs 87.0%,P<0.05)。结论参比实验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应进一步加强对省内非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民营实验室的投入与监督管理。
曾飞飞阙冰玲杨晓忠李森华
关键词:职业卫生实验室金属粉尘有机物
化学品挥发性有机组分检测实验室间比对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职业卫生检测实验室对化学品中挥发性有机组分检测的比对结果。方法以参加广东省职业卫生检测中心组织的2019年全国职业卫生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间比对“化学品定性检测比对”的37家参比实验室为研究对象。推荐其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比对样品中的挥发性有机组分,收集参比实验室的比对结果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各参比实验室必检危害因素、其他危害因素的定性结果合格率分别高于同类因素的定量结果(83.78%vs 67.57%,89.19%vs 56.76%,P值均<0.05)。各参比实验室必检危害因素与其他危害因素的定性、定量结果和综合判定结果的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3.78%vs 89.19%,67.57%vs 56.76%,83.78%vs 89.19%,P值均>0.05)。37家参比实验室检测结果合格率为89.19%(33/37)。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与非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参比实验室的定性、定量和综合判定结果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3.75%vs 85.72%,85.00%vs 61.91%,93.75%vs 85.52%,P值均>0.05)。结论各参比实验室化学品中挥发性有机组分检测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定性检测能力优于定量检测能力。
蒙瑞波戎伟丰张爱华曾飞飞胡嘉雯吴邦华
关键词:化学品实验室间比对
广东省2021年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情况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分析广东省职业健康检查(OME)质量控制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于2021年选择广东省100家OME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现场质量检查,分析质量控制情况。结果100家OME机构占全省OME机构的47.4%(100/211);其中,职业病防治院(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立医院、民营机构分别占6.0%、62.0%和32.0%,分布在18个地级市。备案检查类别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物理因素类、化学因素类、粉尘类、其他类(特殊作业等)和外出OME,分别占88.0%、83.0%、81.0%、59.0%和1.0%。多数OME机构备案3或4类检查类别,共占77.0%。100家OME机构共检出整改项897项,平均9项/家。现场考核6个模块的整改项由多到少依次为:质量管理工作、信息报告、设备(仪器、车辆)配置、质量管理体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配置、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考核,分别占32.0%、25.8%、18.1%、17.6%、5.1%和1.3%。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考核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肺功能操作、听力图谱分析、X射线胸片或DR胸片阅片、主检医师,分别为5.0%、4.0%、3.3%、2.5%、2.5%和1.0%。有3家民营机构涉嫌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全部具备、部分具备、尚不具备开展所备案的OME类别相应能力的机构分别占68.0%、30.0%和2.0%。结论广东省OME机构的质量管理工作和信息报告工作问题较为突出,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的能力较为薄弱;应重点关注民营机构涉嫌违法违规行为。
李晓艺黄瑞妍黄瑞妍肖明慧黄永顺李旭东肖明慧陈嘉斌曾飞飞
关键词:职业健康检查质量管理
广东省新发职业性肺部肿瘤诊断探讨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总结分析广东省新发职业性肺部肿瘤的诊断思路。方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GBZ 94—2002《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对2010—2011年广东省6种新发职业性肺部肿瘤的诊断要点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1年广东省诊断6种新发职业性肺部肿瘤共9例,包括:职业性焦炉工人肺癌3例,职业性石棉所致肺癌2例,职业性石棉所致间皮瘤、职业性砷所致肺癌、职业性铬酸盐所致肺癌、职业性沥青所致肺癌各1例。诊断过程中,依据综合分析和归因诊断的原则,综合分析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结果等资料,在明确患者所罹患恶性肿瘤为原发性肿瘤的前提下,不局限于某特殊行业人员,重点对患者的职业性致癌物接触史进行追踪、追溯和确认,参考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性肿瘤名单和文献报道,明确诊断。结论职业性肿瘤诊断过程中应注重职业性致癌物接触史的确认,重点是明确有否相应职业性致癌物接触、接触途径、接触时间和潜隐伏期。
郑倩玲夏丽华胡世杰陈嘉斌华明梁伟辉陈建忠曾飞飞李晓艺叶丽君
关键词:职业性肿瘤致癌物
广东省2014年和2019年溶液中氨浓度检测实验室间比对结果分析
2020年
目的通过实验室间比对评价广东省职业卫生检验检测机构检测溶液中氨浓度的技术水平和检验能力。方法采用稳健(Robust)统计技术对2014年和2019年分别在82家和78家职业卫生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溶液中氨浓度检测的实验室间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以实验室检测结果与其中位数的相对偏差作为实验室技术能力的辅助评价指标。结果广东省2014年和2019年溶液中氨浓度比对合格率分别为92.68%和96.15%,参比机构在溶液中氨浓度的检测方面能力较强;2014年和2019年各年度民营机构和非民营机构比对结果合格率分别为94.00%、94.12%和92.31%、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度珠三角地区和非珠三角地区合格率分别为96.49%、98.36%和84.00%、88.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期开展溶液中氨浓度检测实验室间比对有助于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确保职业卫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何嘉恒张爱华马安萍戎伟丰曾飞飞吴邦华
关键词:实验室
广东省2012-2015年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水平检测实验室间比对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通过实验室间比对评价广东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方法 2012—2015年分别在55、61、58和66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水平检测的实验室间比对,采用四分稳健统计技术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以实验室检测结果与其中位数的相对偏差作为实验室技术能力的辅助评价指标。结果游离二氧化硅水平>20.00%的样品的稳健变异系数(CV)均低于5.00%,但游离二氧化硅水平≤20.00%的样品的稳健CV均大于5.00%。2012—2015年比对合格率分别为89.09%、81.97%、77.59%和81.82%;2012—2015年各年度民营机构和非民营机构比对结果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度珠江三角洲地区机构与非珠江三角洲地区机构的比对结果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期开展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实验室间比对有助于提高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服务质量。
孙毅黄钧宜张爱华吴邦华黄振侬王伟辉杨晓忠曾飞飞
关键词: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实验室间比对
某石油化工企业员工血脂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某石油化工企业员工血脂异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判断抽样法,选择某石油化工企业1636名员工为研究对象,采集其周围静脉血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评估其付出-回报失衡(ERI)模式职业紧张水平。结果研究对象血脂异常检出率为52.7%,其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HDL-C异常检出率依次为35.7%、31.4%、24.3%和10.0%。研究对象高职业紧张检出率为2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和肥胖员工罹患血脂异常的风险均高于体质量正常者[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为2.111(1.692~2.634)和2.346(1.591~3.458),P值均<0.01],体质量偏瘦者罹患血脂异常的风险低于体质量正常者[OR(95%CI)为0.130(0.030~0.564),P<0.05];吸烟员工罹患血脂异常的风险高于不吸烟者[OR(95%CI)为1.462(1.124~1.902),P<0.01];工龄20~<30年和≥30年组员工罹患血脂异常的风险均高于工龄<10年组[OR(95%CI)分别为1.411(1.038~1.919)和1.869(1.202~2.906),P值均<0.05];ERI模式职业紧张高付出水平的人群罹患血脂异常风险高于低付出水平者[OR(95%CI)为1.351(1.045~1.745),P<0.05]。结论石油化工企业员工的血脂异常率较高;超重和肥胖、吸烟、工龄、ERI模式职业紧张均是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需加强对超重、肥胖、长工龄、吸烟和存在ERI模式职业紧张等高危人群的血脂监测与生活行为方式的干预,预防血脂异常的发生。
曾飞飞黄伟旭张爱华闫雪华郭玮珍陈铿铿陈慧峰
关键词:石油化工血脂异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压氧治疗职业性噪声聋的效果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职业性噪声聋(ONID)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将111例ONID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HBOT组)、高压常氧治疗组(HNC组)和常压常氧治疗组(NNC组),进行2个疗程(20 d)的治疗观察。结果治疗后,HBOT组、HNC组、NNC组纯音测听(PTA)听阈的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32.4%、5.4%、0,HBOT组PTA听阈的改善总有效率较HNC组、NN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主观症状方面,3组耳鸣症状的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7.1%、16.7%、21.7%,自觉听力下降症状的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8.9%、27.8%、25.0%,HBOT组耳鸣,自觉听力下降症状的改善总有效率均高于HNC组和N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依次为91.9%、24.3%、24.3%,HBOT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优于HNC组和N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过程中没有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高压氧治疗ONID有一定疗效且较为安全。
郑倩玲梁伟辉陈建忠张宗军曾飞飞
关键词:职业性噪声聋高压氧
高压氧治疗不同程度噪声性听力损失效果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不同程度职业噪声性听力损失(ONHL)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将153例ONHL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HBOT组)、高压常氧治疗组(HNC组)和常压常氧治疗组(NNC组)。HBOT组根据听力损失的不同程度分为观察对象组和耳聋组,进行2个疗程(20 d)的治疗,分析高压氧治疗不同程度ONHL的效果。结果治疗后,HBOT组纯音测听(PTA)听阈、自觉耳鸣症状、自觉听力下降症状的改善总有效率均高于NNC组和HNC组(均P<0.01),HBOT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优于NNC组和HNC组(均P<0.01)。HBOT组中,观察对象组PTA听阈、自觉耳鸣症状的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50.0%,84.6%,耳聋组的分别为24.2%、84.0%,观察对象组的PTA听阈、自觉耳鸣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均高于耳聋组(均P<0.05),并且,观察对象组自觉耳鸣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耳聋组。耳聋组自觉听力下降的改善总有效率为77.8%。观察对象组和耳聋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压氧治疗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有一定疗效。
樊春月郑倩玲陈建忠曾飞飞郭卫军
关键词:高压氧
广州市2008-2014年医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1
2018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情况。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以2008—2014年委托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广州市医用放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分析其监测数据。结果 7年共监测17 754人次,年集体有效剂量为10 621.1人·m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中位数为0.21 mSv/a。2008—2012年间人均年有效剂量呈逐年增高趋势(P<0.05),至2012年达到高峰,其后于2013、2014年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二级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高于三级、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P<0.01),三级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P<0.01)。2008—2014年每年监测了4个周期的放射工作人员有效监测率随年份的增加而增加(P<0.01);有效监测率随医院级别的升高而升高(P<0.01)。放射诊断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低于临床核医学、放射治疗学和介入放射学(P<0.01)。结论广州市医用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在国家标准限值内,但仍应重点关注二级医院、临床核医学、放射治疗学和介入放射学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
曾飞飞曾飞飞李森华杨晓忠李旭东郑倩玲
关键词:外照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