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鹏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篇动力响应
  • 2篇入射
  • 2篇隧道
  • 2篇海床
  • 2篇海底沉管隧道
  • 2篇沉管
  • 2篇沉管隧道
  • 1篇单桩
  • 1篇等效荷载
  • 1篇动力响应分析
  • 1篇粘弹性人工边...
  • 1篇砂土
  • 1篇斜入射
  • 1篇路基
  • 1篇路基工程
  • 1篇结构动力
  • 1篇结构动力响应
  • 1篇荷载
  • 1篇垂直入射
  • 1篇大变形

机构

  • 3篇广州大学
  • 1篇福州大学
  • 1篇华东交通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作者

  • 3篇崔杰
  • 3篇周鹏
  • 2篇李亚东
  • 2篇欧阳志勇
  • 1篇周鹏
  • 1篇刘汉龙
  • 1篇丁选明
  • 1篇徐长节

传媒

  • 1篇世界地震工程
  • 1篇地震工程与工...
  • 1篇中国公路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CEL法的砂土中相邻XCC桩贯入对既有XCC单桩影响的研究
2024年
目前现浇X形桩(XCC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黏土地基,而对于砂土中XCC桩的相关研究却很少;此外,在研究XCC桩贯入问题时,主要分析的是沉桩挤土效应,而忽略了实际工程施工中挤土位移荷载会对邻近既有桩产生附加桩身响应这一关键问题。为此,利用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CEL)大变形数值技术,建立了相邻贯入XCC桩-砂土-既有XCC桩的整体CEL有限元数值模型,并且将数值结果与室内模型试验测量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CEL数值技术在分析相邻XCC桩-土体-既有XCC桩相互作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然后,开展了一系列参数研究,探讨了贯入深度、相邻桩与既有桩的间距、既有桩桩头边界条件等因素对既有桩侧向响应的影响。最后,基于参数分析的结果,编制了一套可用于岩土工程师在设计初期阶段评估相邻XCC桩贯入引起的既有XCC桩最大侧向响应的设计图,以减轻桩基施工带来的相关风险。
周鹏周鹏周鹏徐长节刘汉龙徐长节崔杰
关键词:路基工程砂土
地震P波斜入射下入射角度对海底沉管隧道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基于粘弹性人工边界条件理论,将地震动输入转化为作用于人工边界的等效荷载来实现波动的输入,利用有限元软件ADINA建立了海水-沉管隧道-海床的整体分析模型,在模型的海水与海床的交界面处设置流固耦合边界来考虑海水与海床的流固耦合动力反应,分析了地震P波斜入射作用下,不同入射角度对沉管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动的入射角度对海底沉管隧道结构的动力反应影响很大,而且入射角在某个范围内,水平向和竖向地震响应有着不同的影响程度;随着入射角度不断增大,结构在竖向的动力响应明显减小,而在水平向的动力响应是先增大后减小。因此,对海底沉管隧道进行抗震设计分析时,应该考虑地震动斜入射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周鹏崔杰李亚东欧阳志勇
关键词:粘弹性人工边界斜入射
地震作用下海底沉管隧道的动力响应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基于黏弹性人工边界理论,将地震动的输入转化为作用于人工边界的等效荷载来实现波动的输入,利用有限元软件ADINA建立了海水-沉管隧道-海床的整体分析模型,在模型的海水与海床的交界面处设置流固耦合边界来考虑海水与海床的流固耦合动力反应,分析了地震P波垂直入射作用下,海水深度、沉管隧道的埋置深度和海床土的弹性模量对沉管隧道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P波垂直入射作用下,海水深度和埋置深度对沉管隧道结构水平向与竖向的动力响应影响明显,而海床土弹性模量则影响不大。本文的分析结果可以对沉管隧道结构抗震设计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崔杰周鹏李亚东欧阳志勇
关键词:等效荷载垂直入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