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江

作品数:7 被引量:16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半城市化
  • 4篇半城市化地区
  • 4篇城市
  • 4篇城市化
  • 4篇城市化地区
  • 2篇指标体系
  • 1篇载力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态足迹
  • 1篇适宜性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适宜性
  • 1篇土地适宜性评...
  • 1篇美化
  • 1篇景观
  • 1篇景观规划
  • 1篇可持续发展
  • 1篇空间分布特征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城...
  • 3篇集美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7篇刘江
  • 5篇崔胜辉
  • 3篇邱全毅
  • 3篇黄云凤
  • 2篇罗涛
  • 1篇唐立娜
  • 1篇李桂林
  • 1篇杨职优
  • 1篇尹锴
  • 1篇张国钦

传媒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国际城市规划

年份

  • 1篇2012
  • 6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滨海半城市化地区景观格局演变——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被引量:29
2010年
基于厦门市集美区1987—2007年5期TM/ETM+遥感影像数据,选取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指数,定量研究了半城市化地区的景观发育过程及其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具有快速性、不稳定性、异质性和过渡性特征;1987—2007年间,研究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最快,由2.7km2增至29.1km2,年均增长率13%,但仍然不是优势景观,其扩展主要通过侵占农用地和吸纳农村建设用地实现,并呈现出"飞地式"特征和复杂的空间形态;农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2.3倍,年均增长率6.2%,其空间扩展呈现出无序和分散的特征;城市和农村的扩展导致农用地面积减少了42%,并呈破碎化趋势;受城市化影响,半城市化地区的整体景观在快速复杂的转变中趋于破碎化,景观异质性增强.
刘江崔胜辉邱全毅张国钦黄云凤
关键词:半城市化地区城市化
半城市化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应用——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被引量:15
2010年
研究目的:构建半城市化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农村与城市间过渡性区域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将厦门市集美行政区域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等手段对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集美区适宜作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1.7%、15.4%和1.6%,与当地土地利用实际比较吻合。研究结论:构建的土地适宜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步骤可用于其他半城市化地区。
石龙宇黄云凤崔胜辉刘江
关键词:半城市化地区土地适宜性指标体系
厦门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被引量:93
2010年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产生影响。以厦门市为研究区域,引入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分析当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将研究区划分为农田、森林和湿地三个生态系统,参考已有研究成果,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探讨区域整体服务价值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土地系统和生态系统二者的耦合变化关系探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近20年来,厦门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随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强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由1987年的34.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9.0亿元,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是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土地利用强度的变化与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呈现负相关关系。
石龙宇崔胜辉尹锴刘江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
半城市化地区可持续性评价——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被引量:1
2010年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评估半城市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对引导其城市化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厦门市集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集美区2004~2006年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变化,着重分析了2006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2006年间,集美区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每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逐渐减小,这说明集美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物生产的产出率正逐渐提高,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耗能型向集约、科技型转变.然而,2006年集美区总生态足迹仍是其生态承载力的6.8倍左右,处于严重的生态赤字状态.
石龙宇崔胜辉刘江李桂林
关键词:承载力可持续发展
规划环评中景观非生态功能影响评价实例被引量:8
2010年
以景观概念作为融合自然与社会、科学与美学、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点,研究了景观非生态功能的内涵及其评价技术理论框架,从景观功能中提炼出景观非生态功能概念,初步完成景观非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技术体系设计突出环境影响评价中现状评价的客观性以及影响预测的科学性.以人感尺度下的评价对象——景观单元概念为创新点,该评价体系补充并完善了现有景观评价体系的技术链条,在保证评价精度的前提下,简化并规范了评价工作流程.该评价体系沿用现有环境影响评价所广泛采用的现状评价、影响源分析、影响预测评价及措施建议的技术思路,基本能满足现行技术规范的要求.以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规划环评为例,验证了该体系的可操作性,为我国规划环评在景观评价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罗涛王海邱全毅刘江杨职优
关键词:规划环评指标体系
从“家园美化”到“景观规划”——德国景观美学资源评价理论发展综述被引量:10
2012年
本文通过概述德国景观保护运动的历史由来以及相关评价理论发展的历程,介绍景观美学资源保护在德国现代景观保护及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作者以对景观美学理论及方法的讨论为出发点,全面介绍德国景观美学资源评价理论的主要分支,进而提出作者对景观美学资源评价基础理论问题的见解。在系统描述德国景观美学研究领域主要评价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由分析其基本理论假设入手,举例剖析其在实践应用中的得失,并重点探讨德国《联邦自然保护法》提出的景观美学资源度量指标的含义和合理性。最后结合我国景观美学资源保护的现状,提出我国景观美学资源评价技术方法研究的发展方向。
罗涛刘江
半城市化地区住区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被引量:15
2010年
半城市化地区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其人居环境出现了剧烈的变迁,形成了独特的住区形态。本文以厦门市集美区为研究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综合考虑不同住区在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方面的特征,对研究区内的住区进行了分类判别和比较。然后结合SPOT-5全色波段影像,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选取不同的景观指数,在城区和样区两个尺度分析了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城区尺度上,农村居民点在所有形态的住区中所占比重达到43%,并在城区内呈分散分布;城市建成区中城中村所占的比例大于城市型住区,前者呈分散分布,后者更趋于集中分布。在样区尺度上,受城市化影响程度不同,不同形态的住区周边的景观格局呈现出城市化梯度特征,而且城市化程度越高的样区,其景观破碎化程度越高。
刘江崔胜辉唐立娜邱全毅黄云凤
关键词:半城市化地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