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喃喃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粘膜
  • 2篇粘膜屏障
  • 2篇脂肪
  • 2篇脂肪性
  • 2篇脂肪性肝病
  • 2篇鼠肝
  • 2篇综合征
  • 2篇酒精
  • 2篇酒精性
  • 2篇酒精性脂肪性...
  • 2篇非酒精性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肺综合征
  • 2篇肝病
  • 2篇肝肺综合征
  • 2篇肠粘膜

机构

  • 6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天津市海河医...

作者

  • 6篇刘喃喃
  • 5篇庄丽维
  • 3篇王立国
  • 2篇凌霄华
  • 2篇吴云
  • 1篇李楠
  • 1篇李越
  • 1篇薄挽澜
  • 1篇李春苗
  • 1篇李越
  • 1篇李春苗

传媒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医学综述
  • 1篇肝脏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ZO-1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的变化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不同阶段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ZO-1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变化。方法:将60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饮食组(NDG)和高脂饮食组(FDG)。于4周、8周、12周时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改变;应用ELISA方法测定各阶段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的变化;应用鲎实验测定各阶段大鼠门静脉血中内毒素(ET)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肠道粘膜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及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随着高脂饮食时间增长,高脂饮食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程度逐渐加重;血清ALT、AST、TG、CHOL水平逐渐升高(4周时,P>0.05,8周和12周时P<0.05);大鼠血浆内毒素的水平逐渐上升(0.11±0.01比0.11±0.01,P>0.05;0.36±0.01比0.11±0.01,P<0.05;0.44±0.15比0.18±0.03,P<0.05);高质饮食组较正常饮食组大鼠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逐渐下降(3.6±0.7比3.9±0.32,P>0.05;2.8±0.63比3.8±0.42,P<0.05;1.8±0.79比3.7±0.48,P<0.05),MLCK表达逐渐增多(0.5±0.53比0.3±0.48,P>0.05;1.3±0.48比0.4±0.52,P<0.05;1.9±0.74比0.5±0.53,P<0.05)。结论: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ZO-1及MLCK可通过影响肠粘膜屏障功能,改变肠粘膜的通透性,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发展。
吴云李春苗刘喃喃王立国庄丽维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粘膜屏障肌球蛋白轻链激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肠粘膜屏障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5年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升高趋势,且可进一步发展为非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迄今为止,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较为人们所接受的是"两次打击学说",即肝脏的脂肪变性及脂质的过氧化反应。自"肠-肝轴"被提出后,关于肠道粘膜屏障功能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近些年来,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肠道粘膜的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肠粘膜的四个屏障功能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肠粘膜屏障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吴云凌霄华李春苗刘喃喃庄丽维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粘膜屏障紧密连接蛋白内毒素
白细胞介素-6在大鼠肝肺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21年
目的阐明白细胞介素-6(IL-6)在大鼠HPS发病中的地位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HPS大鼠模型,并分离培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通过PCR、Western Blot等技术研究IL-6对细胞增殖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胆总管结扎方法可建立HPS大鼠模型,4~6周形成肝硬化及HPS,表现为大鼠精神萎靡、尿黄、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及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增高,超声示胆总管扩张,肝脏被膜不平,6 w处死大鼠观察肝脏纤维条索形成,病理见肝脏假小叶及肺微血管扩张;IL-6在大鼠HPS中明显表达,与肿瘤坏死因子-α、IL-8、IL-1等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MTT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及凋亡水平,结果表明IL-6促进了PMVECs增殖及抑制了脂多糖诱导的PMVEC凋亡,其主要发生机制是通过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而实现的。结论IL-6可通过激活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促进PMVECs的增殖,进而影响HPS的发生。
王立国郭月宁刘喃喃
关键词:JAK2
肿瘤坏死因子α在大鼠肝肺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TNF-α在大鼠肝肺综合征形成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采取胆总管结扎方法建立肝肺综合征模型,随机将45只大鼠分为对照组(非手术组)、模型组(胆总管结扎组)和实验组(胆总管结扎+抗TNF-α单克隆抗体组),每组15只,实验组于术后3周、4周、5周、6周分别给予腹腔注射抗TNF-α单克隆抗体;术后4周、5周、6周、7周每组每周分别处死3只大鼠,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梯度差,测定肝纤维化指标、血浆内毒素、NO和TNF-α浓度,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胆总管结扎术后一般4周形成肝硬化,6周形成肝肺综合征模型;实验组与模型组术后4周、5周、6周、7周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Ⅳ-C明显升高,P=0.023 (<0.05);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而对照组肝脏病理无纤维化;实验组与模型组大鼠术后4-7周内毒素、NO及TNF-α逐渐增加,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P=0.02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NF-α在肝肺综合征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抗TNF-α单克隆抗体可治疗肝肺综合征。
王立国郭月宁刘喃喃薄挽澜庄丽维
关键词:肝肺综合征肿瘤坏死因子Α
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后复发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2024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个体化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和评价。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行内镜下治疗的209例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R软件Caret包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128例)和验证组(81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并用验证组进行验证。结果209例患者中复发132例,复发率为63.16%;训练组中复发81例,未复发47例;验证组复发51例,未复发3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饮酒史、病变部位、体质量指数是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88,95%CI 1.035~1.144;OR=3.619,95%CI 1.260~10.394;OR=3.316,95%CI 1.355~8.116;OR=1.213,95%CI 1.017~1.447)(P<0.05或P<0.01)。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和有临床意义的变量息肉个数、组织分级纳入列线图,列线图的曲线下面积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分别为0.781(95%CI 0.700~0.863)和0.680(95%CI 0.561~0.800)。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结论年龄、饮酒史、病变部位、体质量指数是预测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直观、个体化分析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后复发的风险,为制订个体化复查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李越李楠刘喃喃凌霄华庄丽维
关键词: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复发列线图
胃癌差异表达基因及微RNA的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和转移与很多参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等生物过程的基因有关,其中,微RNA(miRNA)可以通过调控胃癌的相关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从而影响胃癌细胞的生长、代谢和凋亡,并影响胃癌的发生、转移及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和预后。对这些基因及miRNA的研究有助于为胃癌诊断、治疗、评估预后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进而针对不同患者制订个体的治疗方案。
李越庄丽维刘喃喃
关键词:胃癌基因微RNA肿瘤标志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