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艳梅

作品数:7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植被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土壤微生物数...
  • 3篇微生物
  • 3篇微生物数量
  • 2篇岩溶
  • 2篇岩溶流域
  • 2篇植被类型
  • 2篇碳酸酐酶
  • 2篇碳循环
  • 2篇土壤CO2
  • 2篇活性
  • 2篇活性比较
  • 2篇不同植被
  • 2篇不同植被类型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机碳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实验

机构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联合国教科文...

作者

  • 7篇黄艳梅
  • 4篇曹建华
  • 4篇陈家瑞
  • 3篇张美良
  • 3篇李涛
  • 2篇杨利超
  • 2篇黄芬
  • 2篇朱晓燕
  • 2篇严毅萍
  • 1篇李光超
  • 1篇叶泉清
  • 1篇何媛媛
  • 1篇吴夏
  • 1篇白冰
  • 1篇王芸
  • 1篇庞庭才

传媒

  • 1篇大众科技
  • 1篇地质论评
  • 1篇中国岩溶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桂林毛村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碳酸酐酶活性比较
以非岩溶区林地为对比,分析了桂林毛村岩溶区4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碳酸酐酶(Ca)活性的季度动态变化规律,发现以下主要结果:①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岩溶区弃耕地、草地、灌丛及林地微生物数量及Ca活性逐渐升高,微生物...
黄芬黄艳梅杨利超白冰曹建华
关键词:植被类型微生物数量碳酸酐酶岩溶流域
桂林盘龙洞土壤CO_2释放速率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被引量:7
2011年
以桂林盘龙洞岩溶实验场为例,选择岩溶洼地里的坡地灌木丛和洼地灌木丛2个样地,通过长期定时监测土壤CO2释放速率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日动态变化。得知:⑴无论是坡地还是洼地,春季和夏季时土壤CO2释放速率表层土大于深层土,秋季和冬季时深层土大于表层土,且坡地大于洼地;⑵土壤CO2的释放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秋季(6-9月)土壤CO2释放速率是其它时期的1-3倍,并显示与气温、土壤含水率和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李涛张美良曹建华黄艳梅陈家瑞严毅萍
关键词:碳循环土壤CO2
桂林岩溶土壤和植被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季节性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以桂林岩溶土壤为例,通过长期监测岩溶土壤及植被有机碳的δ13C值,研究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季节性变化特征,为我国南方岩溶地区碳循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3个试验点,定期采集土壤及优势种植被黄荆和檵木样品,测定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结果】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范围在-27.50‰~-17.92‰;优势种黄荆和檵木其各部位有机质的平均δ13C值范围为-28.23‰~-25.15‰,而土壤中有机碳的δ13C值范围为-22.32‰~-19.00‰;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洼地灌木丛>坡地灌木丛>洼地灌草丛,且都为表层土(0~5cm)>深层土(10~20cm)。【结论】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变幅较大,但坡地灌木丛、洼地灌木丛和洼地灌草丛三者的变化规律并不一致;总体上土壤δ13C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表明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明显高于当地植被有机碳的δ13C值。
李涛吴夏黄艳梅陈家瑞张美良朱晓燕
关键词:有机碳碳循环
桂林毛村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碳酸酐酶活性比较被引量:4
2016年
以非岩溶区林地为对比,分析了桂林毛村岩溶区4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碳酸酐酶(CA)活性的季度动态变化规律,发现以下主要结果:①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岩溶区弃耕地、草地、灌丛及林地微生物数量及CA活性逐渐升高,微生物总数从64.07×10^4cfu/g上升到178.23×10^4cfu/g,CA活性从0.77U/g上升到1.82U/g,岩溶区林地大于非岩溶区林地。②在岩溶区不同植被类型,微生物组成均表现为细菌最多(平均值95.14%),放线菌次之(平均值2.79%),真菌数量最少(平均值1.75%)。而在非岩溶区表现为细菌最多(平均值90.95%),真菌次之(平均值5.32%),放线菌最少(平均值3.73%)。③微生物数量季节动态整体表现为春季至夏季逐渐上升,至秋季达到最高,冬季下降,微生物总数的增长依赖于细菌的倍数增长,真菌和放线菌影响较小。CA活性整体表现为夏季和冬季低于春季和秋季,秋季达到最大值。④CA活性与细菌及微生物总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土壤CA主要来源于细菌的分泌。
黄芬黄艳梅杨利超白冰曹建华
关键词:植被类型微生物数量碳酸酐酶岩溶流域
微生物学实验“乳糖发酵试验”影响因素探究
2014年
研究了菌种、材料、环境、操作等因素对乳糖发酵试验的影响。用普通变形杆菌标准菌株作参照,对自行从腐败猪肉中分离的菌株做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设置有差别的试验材料、培养或操作环境从而进行5组对比试验;另外,开展4个班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菌种不纯、试管不干净、培养基灭菌后冷藏一周、学生的接种技术不佳等,会导致乳糖发酵试验出现假阳性现象,阴性结果明显混乱。
叶泉清王芸黄艳梅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影响因素
西南典型岩溶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分别选取桂林、重庆、贵州三地的林地、耕地等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20、40、60 cm深3个土层土壤样品,采用稀释平板法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三大微生物类群进行计数,结果显示:(1)与非岩溶区相比,岩溶区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非岩溶区,真菌数量反之,且岩溶区微生物总量大于非岩溶区。(2)岩溶区土壤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夏季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4.7%,秋季达93.8%;放线菌最高夏季为33.1%,秋季为55.4%;真菌夏季最高达55.9%,秋季为4.4%。(3)微生物数量变化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性,但总体而言,夏季各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秋季,细菌数量变化趋势在不同地区存在一致性,真菌和放线菌则不明显。造成这种区别的因素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理特性等。
陈家瑞曹建华李涛黄艳梅庞庭才何媛媛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数量
桂林盘龙洞岩溶表层带土壤CO2浓度的季节变化研究被引量:21
2011年
以桂林盘龙洞岩溶实验场为例,选择岩溶洼地里的坡地和洼地2个样地,通过长期定时监测土壤CO2浓度变化,表明:(1)土壤CO2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6—8月)土壤CO2浓度是其它时期的2~3倍,并显示与气温、降水和生物活动密切相关;(2)洼地地段土壤CO2浓度比坡地地段要高,尤其夏季时洼地比坡地高近1000mg/m2;(3)在垂直剖面上,大多数的情况下土壤CO22浓度随土壤深度的递增而升高,但在雨季时坡地(-50cm与-80cm处)和洼地(-80cm与-100am处)的土壤CO2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李涛曹建华张美良黄艳梅陈家瑞严毅萍李光超朱晓燕
关键词:土壤CO2气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