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越

作品数:2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杜鹃
  • 1篇杜鹃属
  • 1篇杜鹃属植物
  • 1篇植物
  • 1篇森林凋落物
  • 1篇种群
  • 1篇种子
  • 1篇种子萌发
  • 1篇自毒作用
  • 1篇自然更新
  • 1篇系统学
  • 1篇系统学意义
  • 1篇鳞片
  • 1篇毛被
  • 1篇萌发
  • 1篇化感
  • 1篇化感作用

机构

  • 2篇云南大学

作者

  • 2篇申仕康
  • 2篇刘芳黎
  • 2篇张越
  • 1篇吴富勤
  • 1篇杨柳
  • 1篇王跃华
  • 1篇张新军
  • 1篇张雪
  • 1篇龙波
  • 1篇苏应雄

传媒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自毒和森林凋落物化感作用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20
2017年
为了探讨立地条件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树杜鹃的种子萌发和种群自然更新的作用机制,该试验对大树杜鹃鲜叶、枯叶和植株冠幅下不同距离(0、2、5和10m)的森林凋落物以及林下苔藓等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自毒与森林凋落物的化感作用对大树杜鹃种群自然更新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大树杜鹃鲜叶和枯叶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均具有抑制作用,但枯叶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率和萌发的抑制强度较小;而种子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均随鲜叶浸提液浓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当鲜叶浸提液浓度为10%时,种子萌发率仅为8%,表明大树杜鹃具有较强的自毒作用。(2)大树杜鹃植株冠幅下不同距离的森林凋落物对其种子的萌发具有化感作用,但不同距离的影响不同;距离冠幅5m的凋落物对其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在该距离下的凋落物浸提液浓度为2%时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分别显著降低为77.33%和21.35,较对照分别显著降低18.32%和20.5%。(3)大树杜鹃林下苔藓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并不明显。研究认为,大树杜鹃具有较强的自毒作用,可能进一步影响其种群自然更新;森林凋落物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化感抑制效应,推测立地条件可能会通过影响其种子萌发而进一步影响种群的自然更新。
刘芳黎张越吴富勤杨柳龙波申仕康
关键词:自毒作用森林凋落物化感作用
云南10种杜鹃属植物的叶片覆被物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被引量:3
2016年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云南10种杜鹃属植物叶片毛被与鳞片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已报道的中国45种杜鹃属植物毛被与鳞片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探讨叶表皮毛被与鳞片在该属植物中的系统学意义。结果表明:(1)常绿杜鹃亚属的8种植物叶背面具毛被却无鳞片结构,杜鹃花亚属的2种植物叶背面均具鳞片结构。(2)基于叶表面毛被与鳞片特征对55种杜鹃属植物进行聚类分析显示,有鳞片杜鹃与无鳞片杜鹃分别聚为2类,聚类结果与杜鹃属植物在亚属水平上的传统分类基本一致,表明叶表面毛被与鳞片特征在杜鹃属植物各亚属的分类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3)从亚组水平看,55种杜鹃属植物的聚类结果对云锦杜鹃亚组、有鳞大花亚组、露珠杜鹃亚组具有较好的分类学界定,但在三花杜鹃亚组、高山杜鹃亚组、大理杜鹃亚组、大叶杜鹃亚组、树形杜鹃亚组存在明显的交叉现象,表明叶表皮覆被物特征不足以作为这些亚组在分类处理上的关键性状。(4)该研究聚类结果表明,糙叶杜鹃与其他有鳞杜鹃之间亲缘关系较近,支持糙叶杜鹃归并到杜鹃花亚属。
张越申仕康张新军刘芳黎苏应雄张雪王跃华
关键词:杜鹃属毛被鳞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