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芳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篇带教
  • 1篇带教模式
  • 1篇导师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 1篇心力衰竭
  • 1篇心力衰竭患者
  • 1篇心率
  • 1篇心率变异
  • 1篇心率变异性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病
  • 1篇心血管病学
  • 1篇心脏
  • 1篇心脏起搏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病学
  • 1篇引流
  • 1篇症状

机构

  • 4篇济宁医学院

作者

  • 4篇赵芳
  • 2篇秦景梅
  • 2篇宋涛
  • 1篇潘维亮
  • 1篇侯彬
  • 1篇丛晓荣

传媒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济宁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不同剂量他汀干预对心率变异性、昼夜节律的影响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自主神经的变化及应用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治疗后对心率变异性(HRV)及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100例老年心衰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58)、对照组(n=42)。两组除氟伐他汀剂量不同外治疗方法相同,观察组氟伐他汀钠片80 mg,对照组氟伐他汀钠胶囊40 mg,均是每日1次,每晚8时服药。服药前及服药8 w后分别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比较组内及组间HRV各指标及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观察组1例患者住院期间因并发心衰加重、心源性休克死亡,退出本研究。观察组白昼、夜间治疗后HRV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夜间窦性间期标准差(SDNN)、窦性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窦性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值与白昼相比均有提高,治疗前未显示正常的昼低夜高的节律。对照组治疗后白昼SDNN、RMSS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指标与治疗前相比虽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夜间SDNN、SDANN、RMSSD值与白昼相比显著提高。治疗前两组白昼、夜间HRV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白昼、夜间HRV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心衰患者,HRV减低,并且昼夜节律消失;每日80 mg氟伐他汀治疗较40 mg可提高心衰患者HRV及其昼夜节律,改善其预后。
秦景梅赵芳宋涛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率变异性昼夜节律他汀
心脏起搏患者无症状性心房颤动的检出及美托洛尔干预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置入双腔心脏永久起搏器患者中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无症状性房颤的发生率及美托洛尔干预效果。方法 65例置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服药前),术后1年(每日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6个月后)进行随访程控起搏器,记录发生房颤例数、无症状性房颤例数、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次数、房颤负荷,比较病窦综合征(SSS)组(n=31)和房室传导阻滞(AVB)组(n=34)组间及组内各参数。结果SSS组1例因发作持续性房颤而退出本研究。术后6个月SSS组11例(36.7%)出现房颤,其中无症状性房颤5例(45.5%);服药后6个月6例(20.0%)出现房颤,无症状性房颤3例(50%)。AVB组术后6个月8例(23.5%)出现房颤,无症状性房颤4例(50.0%);服药后6个月5例(14.7%)出现房颤,无症状性房颤3例(60%)。服药前两组房颤发生率及房颤负荷无明显差异(χ2=1.32,t=0.11,P>0.05)。两组患者服药后模式转换次数、房颤负荷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双腔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术后房颤和无症状性房颤发生并不少见;口服美托洛尔治疗可以降低房颤负荷,减少房颤的发生。
秦景梅丛晓荣宋涛赵芳侯彬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脏起搏心房颤动无症状性美托洛尔
基于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的双导师带教模式在新入职护士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究基于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的双导师带教模式在新入职护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85名新入职护士,简单随机分成常规组(43人)和标准组(42人)。常规组男12人,女31人,年龄(23.27±4.16)岁;标准组男15人,女27人,年龄(22.98±3.09)岁。常规组按《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的培训策略进行管理;标准组基于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实施双导师带教模式,双导师分别为护理部导师及临床导师,护理部导师为固定的导师,负责新入职护士的整个培训过程,临床导师随科室进行交接,每个科室由一名临床老师负责且为一对一带教。两组均实习带教40周。记录对比常规组和标准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护士临床综合能力、自我效能及满意度。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标准组的理论成绩及操作成绩高于常规组[(95.33±6.25)分比(80.27±5.03)分,(90.17±5.43)分比(82.06±6.26)分](均P<0.05)。标准组的临床综合能力各项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前,标准组和常规组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2±10.11)分比(20.67±10.36)分](P>0.05);培训后,标准组和常规组的GSES分值高于培训前,且培训后标准组的GSES分值高于常规组[(33.28±10.27)分比(26.71±8.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标准组新入职护士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安排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29.06±4.79)分比(23.08±4.17)分,(32.68±4.02)分比(27.02±4.79)分,(36.41±6.17)分比(31.68±6.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的双导师带教模式能提高新入职护士的理论成绩和团体标准操作成绩,提升新入职护士的临床综合能力、自我效能,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赵芳孙彦奇田勤菊
负压封闭引流对肢体创伤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2020年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四肢创伤术后应用疗效及在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四肢创伤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n=36)给予术后常规减张引流,观察组(n=44)在常规减张引流基础上采用VSD治疗,应用7d引流正常后将敷料拆除。分别于术前和术后7d检测两组血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术后14d评判疗效。结果 术后14d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 4%&91. 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49,P> 0. 05);两组术后7d MDA较术前均明显升高,SOD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两组MDA、S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7d观察组MDA低于对照组[(6. 0±2. 5)μmol/L&(7. 6±3. 1)μmol/L,t=2. 56,P <0. 05],SOD高于对照组[(99. 3±11. 0) U/ml&(92. 0±9. 3) U/ml,t=3. 07,P <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四肢组织创伤患者术后往往存在IR损伤;VSD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IR损伤。
潘维亮段修芳赵芳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肢体创伤缺血-再灌注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