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婷

作品数:5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三叠
  • 3篇早三叠世
  • 3篇三叠世
  • 3篇生物复苏
  • 2篇地层
  • 2篇三叠纪
  • 2篇生物地层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地层
  • 1篇三叠系
  • 1篇生物化石
  • 1篇生物灭绝
  • 1篇石地
  • 1篇双壳
  • 1篇双壳类
  • 1篇年代地层
  • 1篇剖面
  • 1篇晚二叠世
  • 1篇陆相
  • 1篇陆相地层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石化集团...

作者

  • 5篇童金南
  • 5篇宋婷
  • 3篇梁蕾
  • 3篇黄云飞
  • 2篇宋海军
  • 2篇田力
  • 1篇肖传桃
  • 1篇李东东
  • 1篇向烨

传媒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双壳类的灭绝与复苏过程被引量:5
2015年
为了建立早-中三叠世双壳类的残存-复苏模式及深入探讨双壳类迟缓复苏的原因,对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双壳类属的时限分布进行了统计.总体来看,3个亚纲(Pteriomorphia、Palaeotaxodont和Heteroconchia亚纲)和5种生活方式(外栖活动类、外栖固着类、半内栖类、内栖浅掘穴类和内栖深掘穴类)的双壳类均展示出了一致的规律,属级分异度直到中三叠世Anisian期才恢复到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之前的水平.二叠纪残存类型在早-中三叠世双壳类中所占的比例逐步降低,从占过渡层的77.3%降低到了中三叠世Anisian期的33.7%,指示双壳类的缓慢复苏过程.而在整个早三叠世的漫长复苏期中,双壳类仅遭受背景灭绝,表明双壳类的迟缓复苏受限于长时期的高压环境,随着海洋环境的逐步好转,才逐渐出现新的类型.
黄云飞童金南向烨肖传桃宋海军田力宋婷楚道亮
关键词: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双壳类生物灭绝生物复苏
贵州威宁金钟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生物地层及其对比被引量:8
2016年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同时发生了复杂的环境变化.由于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化石记录没有海相记录完整,同时也缺乏其他可靠的年代地层标志,所以如何标定陆相剖面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一直是研究热点和难点.贵州威宁金钟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位于康滇古陆的东侧,毗邻海陆过渡相区,可以与同期的浅海碎屑岩相、海陆过渡相、陆相剖面进行由海到陆"追索式"的生物地层对比,是我国研究海、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及对比的关键研究区之一.研究区的金钟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中化石丰富,共发现双壳类化石4属6种,叶肢介2属4种,植物化石9属及腕足类化石1属,为海、陆相地层对比提供了桥梁.依据叶肢介Euestheria gutta-Palaeolimnadia xuanweiensis组合、植物Annalepis-Peltaspermum组合以及双壳类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Neoschizodus orbicularis组合的生物化石时代归属讨论,识别出金钟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应该在卡以头组下部.通过与邻区不同相剖面的对比,提出双壳类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Neoschizodus orbicularis组合以及陆相的叶肢介Euestheria gutta-Palaeolimnadia xuanweiensis组合可以作为三叠纪最早期的识别和对比标志.
仇鑫程童金南田力楚道亮宋婷李东东
关键词: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生物地层
安徽巢湖早三叠世群落演化与生物复苏
古、中生代之交重大地质突变不仅拥有显生宙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而且还导演了历时最长的生物复苏过程。灭绝是生物集中消亡、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生态系统突然崩溃的剧变事件,但复苏事件或过程如何表现和界定是近年来国际关注的热点课...
童金南黄云飞梁蕾宋婷
安徽巢湖早三叠世群落演化与生物复苏
古、中生代之交重大地质突变不仅拥有显生宙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而且还导演了历时最长的生物复苏过程。灭绝是生物集中消亡、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生态系统突然崩溃的剧变事件,但复苏事件或过程如何表现和界定是近年来国际关注的热点课...
童金南黄云飞梁蕾宋婷
关键词:生物化石三叠世
中国三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被引量:33
2019年
中国三叠系分布广泛,海、陆相地层同时发育,既有典型的南海北陆空间分异,也有下海上陆的时间转变,地层结构十分复杂.中国南方拥有三叠系底界的全球年代地层界线层型(GSSP),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三叠系(尤其中三叠统之上及陆相地层)具有显著的地方性,难以进行全球对比.因此,中国的三叠系既有国际研究的热点,也有地层学研究的科学难题.文章通过系统总结和分析中国三叠纪地层学相关资料,从年代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化学地层等方面,初步建立中国的三叠纪综合地层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三大构造古地理区的岩石地层序列提出一个框架性的地层对比关系.综合分析表明,虽然经典的三叠纪生物和年代地层学研究是以菊石作为基础的,但牙形石在年代地层界线研究中更具有优势.中国仍具有竞争奥伦尼克阶底界和安尼阶底界GSSP的潜力.借助于二叠纪-三叠纪"过渡层"及相关生物-环境事件标志,结合叶肢介、脊椎动物、古植物等生物地层学研究,能够建立海、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对比关系.碳同位素已成为三叠纪海相地层的有效对比手段,而氧同位素(其所反映的温度变化)和锶同位素则可能是建立海、陆相地层联系的重要桥梁,但目前尚无陆相地层对照研究.鉴于中国三叠系大部分层段以及陆相地层尚难进行国际对比,当前提出的中国三叠纪海、陆相地层建阶方案,对中国三叠纪地层学及相关研究工作还是必要的,但需要在概念上尽量与国际接轨,并尽快加强研究,完善其定义.
童金南楚道亮梁蕾舒文超宋海军宋婷宋虎跃吴玉样
关键词:年代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化学地层岩石地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