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生
-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直接/间接煤制油对重型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9年
- 在一台高压共轨重型柴油机上,通过试验研究煤直接液化(DCL)燃油及煤间接液化(ICL)燃油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负荷时,相比柴油燃料,DCL滞燃期较长,预混燃烧比例较高,最大压力高升率较大,而ICL滞燃期较短;预混燃烧比例较低,最大压力升高率较小,在扩散燃烧阶段两种煤制油的放热率均高于柴油,燃烧持续期均短于柴油.随着负荷增大,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差异逐渐减小.两种煤制油的有效热效率低于柴油,其中DCL的有效热效率略高于ICL.煤制油均可获得较低的NOx和碳烟排放,但煤制油的HC和CO排放稍高于柴油.对于ESC循环加权结果,DCL和ICL的有效热效率相对柴油分别降低2.6%和3.4%;ICL在降低NOx方面强于DCL,相对柴油降低2.5%,在降低碳烟方面稍差于DCL,DCL的碳烟降幅63.1%大于ICL的53.7%;对于ICL,其HC增大幅度为17.1%,CO增大幅度为9.1%,均分别小于DCL的32.4%和29.5%.
- 刘海峰崔雁清董芳杨勇刘馨璐陈鹏马俊生马桂香尧命发
- 关键词:煤制油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燃烧
- 不同馏程柴油对重型柴油机燃烧和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为研究柴油理化特性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将市售柴油利用温度切割工艺得到不同蒸馏特性的4种柴油作为测试燃料,4种燃料的馏程温度T50从200℃到278℃,试验在1台电控高压共轨重型柴油机上开展.结果表明:不同馏程柴油在全负荷工况下的缸压放热率差异较小,但外特性转矩存在一定差异,高馏程温度柴油的外特性转矩较高.在小负荷时,随着馏程温度降低,燃烧始点推迟,预混燃烧放热率峰值升高;随着负荷进一步增大,不同馏程柴油之间的缸压放热率差异逐渐减小.随着馏程温度下降,有效热效率降低,有效燃油消耗率(BSFC)增加.对于排放结果,随着馏程温度升高,NOx排放升高,HC与CO排放降低,碳烟排放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排放特性与燃烧特性类似,排放特性在小负荷工况时较显著,大负荷差异小.对于ESC循环加权结果,随着馏程温度升高,加权有效燃油消耗率降低,但有效燃油消耗率降低仅为1%;随着馏程温度升高,加权NOx增长15%,加权HC、CO排放分别降低54%、18%;不同馏程柴油的加权碳烟排放差异为43%.
- 马俊生马桂香董芳杨勇张凤泉刘海峰
- 关键词:柴油机柴油燃料特性燃烧
- 混合气分布特性对汽油压燃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4
- 2019年
- 利用三维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ONVERGE,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缸内单次喷射、缸内多次喷射、气道加缸内喷射的混合气分布及不同混合气分布特性对汽油压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气道预混比例的增加,着火时刻的当量比离散度先降低后升高,放热率峰值先升高后降低,最大压力升高率先增大后下降.随预喷时刻的推迟,指示热效率先增大后降低,最大压力升高率的变化较小.在爆发压力(18 MPa)和最大压力升高率(1.5 MPa/°CA)的限制下,相比于缸内单次喷射,气道加直喷策略和缸内两次喷射策略的指示热效率分别从45.6%增加到48.3%、48.2%;碳烟排放分别从0.041 g/(kW·h)减小到0.016 g/(kW·h)、0.015 g/(kW·h).
- 马桂香马俊生刘海峰郑尊清尧命发
- 关键词:喷油策略分层燃烧
- 柴油机三高环境下性能提升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8
- 2017年
- 概括了柴油机在三高环境下性能提升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分为高原高寒环境下采取的关键技术和高温环境下采取的关键技术两部分来综述概括。对于柴油机的高原高寒环境适应性的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在于增压技术、燃烧优化技术、低温起动技术、富氧燃烧技术等。对于柴油机的高温环境适应性的关键技术,常采用一些增加散热的措施。最后,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马桂香马俊生赵令猛刘海峰
- 关键词:柴油机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