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中亚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施万细胞
  • 2篇坐骨
  • 2篇坐骨神经
  • 2篇细胞
  • 1篇荧光
  • 1篇荧光染色
  • 1篇荧光染色法
  • 1篇趾长伸肌
  • 1篇伸肌
  • 1篇神经元
  • 1篇神经再生
  • 1篇神经支
  • 1篇神经支配
  • 1篇失神
  • 1篇失神经
  • 1篇失神经支配
  • 1篇髓鞘
  • 1篇髓鞘形成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共培养

机构

  • 3篇南通大学

作者

  • 3篇韦中亚
  • 2篇陈罡
  • 2篇顾芸
  • 2篇张沛云
  • 2篇顾晓松
  • 1篇朱昌来
  • 1篇薛成斌
  • 1篇刘伟
  • 1篇李枚原
  • 1篇苏文凤

传媒

  • 3篇交通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施万细胞与背根节神经元体外共培养成髓鞘模型的建立
2014年
目的:探讨施万细胞与背根节神经元髓鞘化共培养的标准化方法,为研究周围神经髓鞘化的形成机制提供稳定的周围神经髓鞘化体外模型。方法:取出生1~3 d新生SD大鼠,培养施万细胞,经纯化鉴定后用于共培养。取孕14~15 d的SD大鼠胚鼠背根神经节,经纯化后用于共培养;将2种分别纯化的细胞进行共培养,加抗坏血酸诱导髓鞘的形成。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测髓鞘的形成。结果:纯化后施万细胞纯度可达到98%以上,可用于共培养。背根节神经元贴壁良好,经纯化后几乎无杂细胞可见,可用于共培养。对共培养细胞进行MAG与NF的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有数量可观的髓鞘形成,并且髓鞘是紧密包绕在神经元轴突上。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施万细胞包绕轴突形成髓鞘,而透射电镜下则可观察到有致密的髓鞘板层结构形成。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稳定可靠的体外成髓鞘模型,可用于轴突的新髓鞘化实验研究。
苏文凤韦中亚顾芸沈筠恬陈罡
关键词:施万细胞背根节神经元髓鞘形成免疫荧光染色法
大鼠失神经支配后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超微结构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失神经支配后不同时间点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建立SD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模型,分别于术后1,2,3,4周电镜下观察大鼠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失神经支配1周,比目鱼肌纤维局部萎缩变细,肌丝排列不规则,部分线粒体出现肿胀;趾长伸肌的肌丝排列稍不规则,线粒体形态等无明显异常。失神经支配2周比目鱼肌萎缩变细加重,肌节与肌丝排列紊乱,部分线粒体空泡变性;趾长伸肌的肌丝局部萎缩变细,肌间隙增宽,线粒体发生轻微肿胀。失神经支配后3、4周,比目鱼肌肌节肌丝变化明显,结构模糊不清,线粒体呈空泡化;趾长伸肌的肌丝排列不规则,肌原纤维结构可辨,线粒体肿胀明显,部分出现空泡化。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可致骨骼肌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并随着失神经支配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比目鱼肌失神经支配后超微结构的变化较趾长伸肌明显。
李枚原薛成斌韦中亚朱昌来张沛云顾晓松
关键词:失神经比目鱼肌趾长伸肌坐骨神经
壳聚糖/聚羟基乙酸移植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5mm缺损的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壳聚糖/PGA移植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5mm缺损后神经再生的进程。方法:雌性SD大鼠24只,体重200±20g,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行壳聚糖/PGA移植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5mm缺损模型,实验分1W,2W,3W 3个时间点,分别于各时间点灌注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坐骨神经再生的进程。结果:壳聚糖/PGA移植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5mm缺损,1W时长入约1 500μm,2W时再生纤维已接近远端桥接处,长入距离约5 000μm,同时远端溃变的碎屑已基本清除;3W时可见部分再生神经纤维已完全通过神经移植物生长至损伤远端,同时可观察到局部有髓鞘蛋白P0的表达。
韦中亚刘伟张沛云顾芸陈罡顾晓松
关键词:坐骨神经施万细胞壳聚糖聚羟基乙酸周围神经再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