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健

作品数:19 被引量:7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儿童
  • 11篇细胞
  • 10篇急性
  • 10篇白血
  • 10篇白血病
  • 9篇淋巴
  • 9篇淋巴细胞
  • 8篇淋巴细胞白血...
  • 8篇急性淋巴细胞
  • 8篇急性淋巴细胞...
  • 8篇急性淋巴细胞...
  • 7篇儿童急性
  • 5篇儿童急性淋巴...
  • 3篇预后
  • 3篇真菌病
  • 3篇侵袭性
  • 3篇侵袭性真菌
  • 3篇侵袭性真菌病
  • 3篇菌病
  • 3篇化疗

机构

  • 19篇中山大学孙逸...
  • 3篇中山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妇女儿...

作者

  • 19篇王健
  • 10篇方建培
  • 9篇周敦华
  • 7篇陈纯
  • 5篇张亚停
  • 5篇徐宏贵
  • 4篇许吕宏
  • 3篇黎阳
  • 3篇刘勇
  • 3篇薛红漫
  • 3篇黄科
  • 3篇张碧红
  • 2篇薛红漫
  • 2篇刘苏
  • 2篇陈启慧
  • 1篇麦友刚
  • 1篇余莉华
  • 1篇杨丽华
  • 1篇董文
  • 1篇侯乐乐

传媒

  • 1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中国小儿血液...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第十七届全国...

年份

  • 2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4
  • 1篇201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ALP3炎症小体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中的表达及作用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NALP3炎症小体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1月我院行膀胱镜检查的女性IC/PBS患者膀胱组织和膀胱癌患者癌旁正常膀胱组织各16例,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ALP3及凋亡蛋白-1(easpase-1)、白介素-1β(IL-1β)含量;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女性IC/PBS患者及正常人(各16例)尿液中IL-1β含量。将60只成年雌性SD大鼠(体重200~250g),通过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4组,每组各15只:对照组(膀胱灌注生理盐水0.5m1)、模型组[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酶(4mg/m1)0.5ml]、NALP3拮抗组[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酶(4mg/ml)0.5ml+格列本脲(10mg/kg)]、黏膜保护剂组[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酶(4mg/ml)0.5ml+透明质酸(0.8mg/ml)]。构建各组大鼠模型,采用尿动力学检测评估膀胱功能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肥大细胞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ALP3、caspase-1、IL-1β含量;HE染色检测膀胱组织炎症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尿液中IL-1β含量;记录VonFrey刷0.07、0.4、1.0g刺激强度的疼痛评分;Transwe]l实验比较200、400ngIL-1β和200ng干细胞因子对肥大细胞的趋化作用。结果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IC/PBS患者膀胱组织中NALP3、easpase-1、IL-1β的表达量较膀胱癌癌旁正常组织明显升高(0.22±0.08与0.11±0.02,0.25±0.03与0.10±0.01,0.19±0.04与0.11±0.02,均P〈0.05);IC/PBS患者尿液中IL-1β含量高于正常人[(381±112)μg/L与(98±40)μg/L,P〈0.01]。在大鼠实验中,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排尿时间间隔缩短[(120.0±15.6)s与(447.3±24.6)s],膀胱容量降低[(0.34±0.02)ml与(1.33±0.04)ml];黏膜保护剂组和NALP3拮抗组大鼠排尿时间间隔[(323.0±16.3)s,(280.0±12.5)s]和膀胱容量[(1.14±0.05)ml,(0�
徐曦张嘉鹏王健张彩霞朱定军范新祥黄立于皓董文刘皓姚友生
关键词:白介素-1Β
儿童急性白血病短暂性自发缓解3例并文献复习
2022年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短暂性自发缓解的临床特征及可能原因。方法收集分别在2018年7月、2019年5月、2020年10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的在规范化疗前出现短暂性自发缓解的3例急性白血病患儿资料。复习相关文献,探讨白血病自发缓解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3例患儿起病时均有发热症状,经抗感染治疗后获得短暂性自发缓解。例1在初次诊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后部分缓解,白血病基因检查示E2A-PBX1阳性,12 d后复发;例2在初次诊断B-ALL后自行缓解,白血病基因检查示p16基因缺失、NRAS和EP300突变阳性,20 d后复发;例3在初次诊断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后自行缓解,白血病基因检查示MLL-ENL阳性、NRAS突变阳性,30 d后复发。复习文献显示,白血病自发缓解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唐氏综合征、感染和输血,其他影响因素还有白血病相关基因、终止妊娠、药物的应用等。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短暂性自发缓解在临床中少见,可能的机制与感染导致免疫异常有关。对于白血病自发缓解状态的患者需密切监测微小残留病。
周林英许吕宏刘勇王健王茵周敦华方建培
关键词:白血病儿童复发
泊沙康唑初级预防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泊沙康唑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中初级预防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0年1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血液专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144例,88例采用氟康唑预防IFD(氟康唑预防组),56例采用泊沙康唑预防IFD(泊沙康唑预防组),比较两组IFD发生率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估泊沙康唑的安全性。结果:氟康唑预防组IFD发生率为20.4%(18/88),泊沙康唑预防组为7.1%(4/56),两组IF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泊沙康唑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23.2%)低于氟康唑组(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氟康唑预防组死亡12例,泊沙康唑预防组死亡4例,两组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1)。结论:泊沙康唑初级预防IFD的效果优于氟康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氟康唑且可以耐受,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中有望成为初级预防IFD一线药物。
张亚停王健周敦华方建培
关键词:泊沙康唑氟康唑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侵袭性真菌病
胎儿晚期发病的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报告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报道1例胎儿晚期发病的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familial ha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FHL)。方法:采用目标区序列捕获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例胎儿晚期发病的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采用Sanger法测序验证。结果:患儿男,于孕36周B超发现"胎儿右侧胸腔积液、肝脾肿大",孕38周行剖宫产出生。患儿出生后发热、气促、黄疸,右下肺呼吸音减低,肝脾肿大等逐渐加剧。WBC 9.88×10~9/L,Hb91 g/L,Plt 13×10~9/L。TBIL 207.2μmol/L,DBIL 183.5μmol/L,甘油三酯3.05 mmol/L,纤维蛋白原0.88 g/L,血清铁蛋白3 120 ng/ml,s IL-2R 57 420 U/ml,外周血中CD3^-CD16^+CD56^+NK细胞3.6%。骨髓细胞学检查示:"偶见异常淋巴细胞、噬血细胞"。CD10~7a刺激实验显示,NK细胞脱颗粒功能严重受损。基因组DNA测序表明,该患儿为UNC13D突变双重杂合子(c.2448-13 G>A和c.1055+1 G>A),其母亲和父亲分别为UNC13D突变携带者(母:c.2448-13 G>A;父:c.1055+1 G>A)。结论:胎儿晚期发病的双重杂合子FHL3罕见。对于发热及多器官系统受累新生儿,应重视FHL的诊断,明确基因突变位点,对孕育健康下一胎意义重大。
黄俊彬王健江莉吴晓君陈纯徐宏贵薛红漫
关键词:胎儿双重杂合子
复方黄黛片与三氧化二砷在45例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含三氧化二砷(ATO)或复方黄黛片(RIF)方案治疗4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5例新诊APL患儿的临床资料。在45例中25例采用含RIF的方案进行化疗,其余20例采用含ATO的方案治疗,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比较2组的预后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探究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9.83个月。RIF组的25例患儿中,无患儿早期死亡;5例于诱导缓解后未达CR,CR率为88%;2例骨髓复发,3例死亡。20例至随访结束时仍持续完全缓解(CCR);2例失访。在ATO组的20名患儿中,2例早期死亡;5例诱导缓解后未达完全缓解(CR),CR率为90%;2例骨髓复发并死亡,15例至随访结束时仍CCR;1例失访。预测全部患儿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82.2±6.2)%和(76.4±6.6)%,RIF组的OS及EFS 2值分别为(86.1±7.4)%和(78.4±8.6)%,与ATO组(76.4%±10.6%和74.0%±10.1%)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P>0.05)。至于药物不良反应,除心脏损害RIF组发生率较低外(P<0.05),其它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此外,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儿的5年OS及EFS明显低于无中枢侵犯的患儿(P<0.05、P<0.05);诱导治疗后未达M1的患儿5年OS及EFS也明显低于其余患儿(P<0.01);高危患儿明显低于非高危患儿(P<0.05、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结论:复方黄黛片在儿童APL治疗中可达到与三氧化二砷相近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提高;发生CNSL、治疗反应差及临床分层高危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
王健黄俊彬刘祖霖张碧红徐宏贵薛红漫陈纯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复方黄黛片三氧化二砷全反式维甲酸
儿童non-DS-AMK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2021年
目的:分析儿童非Down综合征相关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non-DS-AMKL)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8年4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血液病区收治的19例non-DS-AMKL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并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统计治疗效果。结果:19例non-DS-AMKL患儿,其中男9例,女10例,发病中位年龄为2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白细胞中位数15.88×10^(9)/L,血红蛋白中位数67 g/L,血小板中位数16×10^(9)/L。骨髓象见原始和幼稚巨核细胞增多。19例患儿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均表达CD41、CD61。基因检测结果中,5例EVI1^(+),其中1例合并MLL/AF10^(+),1例HOX11^(+),1例存在GATA1、IKZF1、DDX11基因变异,2例NRAS错义变异,1例KRAS错义变异,2例WT1高表达。11例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4例染色体正常,4例为复杂核型,1例为8三体,1例7/13个细胞核型为21三体但无Down综合征临床表现(考虑为体细胞核型异常),1例为14号和21号染色体罗伯特易位携带者。10例患儿接受治疗,有6例患儿获得完全缓解(CR),其中3例CR后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2例完全供体植入,1例未植入但自身造血恢复,分别随访26、15及12个月,微小残留病灶监测(MRD)均<10-4;另外3例CR患儿分别于发病5、10和12个月复发,最终均未能再次达到CR而死亡。1例化疗中因肺出血死亡,另外3例中途放弃化疗最终死亡,其余9例患儿均未接受化疗最终死亡。结论:儿童non-DS-AMKL较为少见,临床诊断困难,尽早明确MICM分型有助于确诊,基因检测对于明确诊断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化疗后获得CR的患者,尽早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可能是治愈AMKL的有效手段。
林少汾郭淑仪刘苏王健黄科黎阳方建培周敦华
关键词:儿童预后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2023年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大剂量甲氨蝶呤(MTX)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69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离患儿外周血白细胞,用数字荧光分子杂交测序法进行MTHFR基因分型;观察大剂量MTX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同时监测MTX血药浓度,分析MTHFR基因多态性对治疗不良反应及MTX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中高危ALL患儿中,与野生组(CC基因型)比较,MTHFR C677T突变组(CT+TT基因型)患儿发生白细胞减少(OR=2.38)、中性粒细胞减少(OR=2.2)、血红蛋白减少(OR=1.83)、肝功能损害的风险高(OR=1.98)。然而,MTHFR C677T突变组与野生组在24、48及72 h的MTX血药浓度无明显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TX血药浓度(48 h)、ALL临床危险度分级、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是影响大剂量MTX治疗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MTHFR C677T基因突变与ALL患儿大剂量MTX治疗后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害存在相关性。
杨凤英许吕宏王健张亚停林少汾王开美周敦华方建培
关键词:甲氨蝶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两种剂量r-ATG联合CsA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比较被引量:4
2014年
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组不同剂量的兔源抗胸腺球蛋白(r-ATG)联合环孢菌素A(Cs A)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的疗效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5年1月至2013年7月接受r-ATG联合Cs A免疫抑制治疗(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IST)的儿童SAA 95例,其中55例的r-ATG治疗剂量为2.5 mg/(kg·d),连用5 d(Ⅰ组),另40例r-ATG治疗剂量为3.5 mg/(kg·d),连用5 d(Ⅱ组)。95例患儿中男43例,女52例,年龄1-16岁。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第3、6、9、12个月评估并比较两组间治疗有效率,观察早期不良反应、早期死亡、远期克隆性疾病及复发情况。结果表明,治疗后第3、6个月,Ⅱ组的治疗反应率稍高于Ⅰ组(50%vs 32.1%,P=0.08;65%vs 45.3%,P=0.059);第9、12个月,Ⅱ组和Ⅰ组的治疗反应率无明显差异(70.0%vs 71.1%,P=0.904;82.5%vs 80.8%,P=0.832);第12个月,Ⅱ组完全反应率稍高于Ⅰ组(40.0%vs 23.1%,P=0.08);第3、6、9个月两组的完全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病、近期感染及早期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Ⅰ组39例已随访至2年以上,有3例复发,1例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1例死亡。对Ⅱ组15例随访至2年以上,未出现复发、死亡及多克隆性疾病病例。结论:r-ATG联合Cs A是治疗儿童SAA的有效、安全治疗方法。r-ATG 3.5 mg(kg·d)方案6个月内疗效优于2.5 mg/(kg·d)方案,但两组最终疗效相当,且近期不良反应和早期死亡率未增加。对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及长期生存率需进一步探讨比较,以便为临床选择合适的r-ATG剂量提供依据。
林少汾薛红漫王健张碧红陈纯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菌素
Blimp-1表达低下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Blimp-1表达低下与Treg数量异常及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的关系。方法:以鼠源性IFN-γ联合白消安的方法建立AA小鼠模型,在不同建模天数取材并检测脾脏Treg数量,分选Treg并检测Prdm1的表达水平。结果:AA组小鼠的Treg数量较对照组低,且Treg减少程度与AA病情呈正相关(r=0.805);Prdm1表达水平越高,Treg/淋巴细胞比例越高,二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543)。结论:Blimp-1表达水平低下通过降低Treg增殖程度和减少Treg数量而介导AA发病和病情进展。
陈启慧王健林少汾刘苏薛红漫陈纯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调节性T淋巴细胞
应用脑脊液流式细胞术诊断两例儿童ALL中枢复发被引量:1
2022年
1病历资料患儿黄XX,女,初诊时6岁,2019-08-02首次入住我院。初发时外周血WBC 358×109/L;骨髓MICM分型:ALL-T,染色体核型正常,伴NOTCH1基因阳性。因诱导缓解d15骨髓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10%,临床危险度分层评为高危。入院初期曾并发颅内出血,因头颅CT及MR平扫+增强均未见脑实质改变,且诱导缓解中3次行腰椎穿刺术查脑脊液均未见异常,故评估为CNS1,经抢救平稳后于2019-8-13起按华南地区儿童白血病化疗协作组SCCLG-ALL-2016高危方案化疗,2020-8-01进入维持化疗。
王健张亚停刘勇周敦华方建培许吕宏
关键词:腰椎穿刺术危险度分层流式细胞术维持化疗MICM分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