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洋洋

作品数:9 被引量:87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大学生
  • 2篇多民族
  • 2篇性教育
  • 2篇彝族
  • 2篇婴幼
  • 2篇婴幼儿
  • 2篇民族
  • 2篇教育
  • 1篇性教育模式
  • 1篇衍生物
  • 1篇营养
  • 1篇营养不良
  • 1篇营养状况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源性
  • 1篇知信行
  • 1篇中老年
  • 1篇中老年人
  • 1篇双重差分
  • 1篇双重差分模型

机构

  • 7篇四川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巴彦淖尔市医...

作者

  • 7篇吴洋洋
  • 6篇周欢
  • 4篇孙畅
  • 1篇吴玉菊
  • 1篇刘肖珩
  • 1篇陈波
  • 1篇曾烨
  • 1篇刘洁
  • 1篇张莹莹
  • 1篇周峻民

传媒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卫生研究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微信公众平台性教育对大学生知信行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性教育对大学生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评价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性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四川大学2所学院,在2所学院内各随机抽取100名大学生分别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大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微信公众平台性教育,在干预前后通过问卷调查明了2组大学生在性相关的知、信、行等方面的改变情况。结果干预后,对照组在性知识、性态度、性行为各方面得分较干预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干预组大学生在性心理(2.65±0.97 vs 1.74±0.73)、性生理(2.33±0.74vs 1.74±0.73)、性与法律(2.65±0.97 vs 2.12±0.98)等方面较干预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大学生仅有对待性相关行为的正确认识(2.17±0.83 vs 2.51±0.87)较干预前提高(P<0.05)干预后,干预组大学生在性相关行为的各方面得分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大学生对性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2.51±0.56 vs 1.99±0.57;2.33±0.74 vs 1.44±0.68;2.65±0.97 vs2.31±0.98;2.11±0.29 vs 1.06±0.31),对性相关行为的态度得分提高(2.51±0.87 vs 2.11±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相关行为得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性教育对大学生性相关的知识、态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大学生性教育中属于新的、有效的手段。
雷普超吴洋洋周欢刘洁
关键词:性教育大学生知信行
正常体质量指数的中老年人腹型肥胖与糖尿病关联研究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明晰我国正常体质量指数(BMI)的中老年人腹型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为该类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糖尿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纳入其中年龄在45岁及以上正常BMI的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分析两组的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5197例BMI正常(18.5~24 kg/m^(2))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本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6%(585/5197),腹型肥胖率为41.56%(2160/51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在年龄、居住地、是否高血压、是否血脂异常、是否腹型肥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型肥胖者糖尿病发生率为14.21%(307/2160),非腹型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生率为9.15%(278/3037),前者糖尿病发生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腹型肥胖、年龄≥60岁老年人、居住在城市、患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者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更大。结论我国正常BMI的中老年人中,腹型肥胖和糖尿病的患病状况不容乐观,且腹型肥胖可能与糖尿病发生风险升高有关。
吴洋洋雷普超李玲玲叶睿雪王庆志孙畅高洁杜艳周欢
关键词:中老年人腹型肥胖糖尿病
四川省多民族农村地区婴幼儿首次辅食添加行为与其营养状况的关联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评估四川省汉族、藏族及彝族农村地区婴幼儿首次辅食添加现状以及营养状况,并探究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四川省脱贫前国家级贫困县中随机抽取2个汉族县、2个藏族县和2个彝族县农村地区12~24月龄婴幼儿及其主要看护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式问卷收集婴幼儿及其看护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婴幼儿首次辅食添加的相关信息,分别使用婴幼儿体质量测量秤及婴幼儿身长测量尺采集婴幼儿的体质量、身长数据。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婴幼儿首次辅食添加行为与营养状况的相关性。结果共调查1117对婴幼儿及其看护人。首次辅食添加时间方面,汉族地区近一半的看护人在婴幼儿满6月龄时开始添加辅食,占43.07%(171/397),彝族地区、藏族地区的大部分看护人在婴幼儿未满6月龄则开始添加辅食,分别占77.18%(301/390)、47.58%(157/330);首次辅食添加种类方面,汉族地区看护人主要添加自制米糊,占41.56%(165/397),藏族地区看护人主要为婴幼儿首次添加肉类、蔬菜或水果等其他种类的辅食,占42.12%(139/330),彝族地区看护人主要添加自制米糊,占46.41%(181/390)。婴幼儿营养不良率为28.83%(322/1117),其中,汉族、藏族、彝族地区婴幼儿营养不良率分别为10.58%(42/397)、24.85%(82/330)、50.77%(198/390)。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混杂因素后,与汉族地区相比,彝族地区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可能性更高(OR=9.49,95%CI 6.00~15.00),与首次添加其他种类的辅食相比,首次为婴幼儿添加含铁米粉,婴幼儿发生营养不良风险的可能性更低(OR=0.54,95%CI 0.29~0.99)。结论四川省多民族农村地区存在过早添加辅食、首次辅食添加种类不合理的问题,且当地婴幼儿的营养状况堪忧,特别是彝族地区,婴幼儿营养不良问题更为突出。首次添加含铁米粉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可能
李玲玲吴洋洋雷普超孙畅叶睿雪王庆志杜叶繁高洁周欢
关键词:多民族婴幼儿营养不良
四川省汉、藏和彝族农村地区母乳喂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汉、藏和彝族农村地区0~18月龄婴幼儿母乳喂养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省2个汉族县、2个藏族县和2个彝族县农村地区0~18月龄婴幼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母亲及婴幼儿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母乳喂养知识和行为等信息。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母乳喂养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087名婴幼儿的早开奶率为22.45%,其中,985名6月龄及以上的婴幼儿纯母乳喂养至6月龄率为35.94%、658名12月龄及以上婴幼儿的持续母乳喂养至12月龄率为34.50%。分娩方式为顺产(OR=2.80,95%CI 1.82~4.30)、母亲的早开奶知识(OR=2.48,95%CI 1.69~3.64)是早开奶的有利因素。母亲是藏族(OR=1.56,95%CI 1.02~2.39)、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好(OR=2.70,95%CI 1.47~4.98)、母亲掌握纯母乳喂养知识(OR=1.47,95%CI 1.07~2.02)是纯母乳喂养至6月龄的有利因素。二胎及以上(OR=1.67,95%CI 1.11~2.52)、母亲掌握断奶知识(OR=3.96,95%CI 2.65~5.93)是持续母乳喂养至12月龄的有利因素。结论四川省汉、藏和彝族农村地区的母乳喂养现状不容乐观,母亲的民族、分娩方式、是否掌握相关知识、胎次及家庭经济状况均会影响婴幼儿母亲的母乳喂养行为。
李玲玲叶睿雪孙畅王庆志吴洋洋雷普超孟莎杜艳李麟华周欢
关键词:婴幼儿多民族母乳喂养
大学生性教育模式综述被引量:14
2018年
性健康和性行为是大学期间重要的教育主题,因此大学生性教育的有效开展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性教育的开展模式现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热点。现对国内外大学生性教育相关文献研究,分析大学生性教育的现状和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教育、同伴教育、心理咨询、网络教育5种主要的大学生性教育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性教育综合模式,为完善和加强大学生性教育提供参考。
雷普超吴洋洋周峻民周欢
关键词:大学生性教育
汉黄芩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6年
汉黄芩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诱导凋亡,影响其能量代谢和血管生成,表现出极强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者们针对黄酮类化合物水溶性较差的特点,试图人工合成具有更好的水溶性和成药性、以及良好的抗肿瘤作用的汉黄芩素衍生物,从而提高汉黄芩素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综述汉黄芩素及其人工合成衍生物GL-V9,LW-213,LW-214,LYG-202,LL-202,LZ-207,DHF-18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赵田禾张莹莹吴洋洋陈波彭迪刘肖珩曾烨
关键词:汉黄芩素衍生物抗肿瘤分子机制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对四川省凉山州彝族欠发达农村地区儿童土源性线虫感染防治效果评价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运用双重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模型精准评估寄生虫病防治措施对四川省凉山州彝族欠发达农村地区儿童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的改善情况。方法于2016年在四川省凉山州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彝族农村儿童,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目标儿童基本特征、健康相关行为的信息,并采集3岁及以上儿童粪样,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三检)检测儿童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研究对象以村为单位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实施综合干预措施1年之后,对追踪儿童采用同样的方法收集相关信息。运用DID模型对儿童健康相关行为和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有效评估儿童共162名,平均年龄为7.7岁,其中干预组99名、对照组63名。DID模型结果显示,实施健康教育和驱虫治疗为主的干预措施后,干预组儿童与对照组相比,在家饭前洗手行为的净效应(DID值=37.5%, P <0.01)、在校饭前洗手行为净效应(DID值=24.4%, P <0.01)、在家便后洗手行为的净效应(DID值=45.3%, P <0.01)、在校便后洗手行为的净效应(DID值=35.9%, P <0.01)、刷牙洗脸行为净效应(DID值=29.6%, P <0.01),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童蛔虫感染率的净效应(DID值=-37.5%, P <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不良行为(吃未洗蔬果、喝生水、光脚下地、玩泥巴、吮手指)和儿童总感染率、钩虫、鞭虫感染率的净效应,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彝族欠发达农村地区实施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后,儿童洗手行为有所改善,蛔虫感染率有减少。运用DID模型,科学评估了干预措施改善儿童健康相关行为和降低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的真实效果。
孟莎孙畅叶睿雪吴玉菊王庆志曹敏吴洋洋雷普超李玲玲周欢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感染双重差分模型彝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