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琨

作品数:2 被引量:13H指数:1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夏季
  • 1篇氮同位素
  • 1篇有机物
  • 1篇碳同位素
  • 1篇同位素
  • 1篇吸收速率
  • 1篇颗粒有机物
  • 1篇白令海
  • 1篇
  • 1篇
  • 1篇楚科奇海

机构

  • 2篇厦门大学

作者

  • 2篇陈敏
  • 2篇张琨
  • 1篇邱雨生
  • 1篇张润
  • 1篇郑敏芳
  • 1篇杨伟锋
  • 1篇曾健

传媒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夏季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碳、氮同位素组成及其物源指示被引量:13
2017年
2015年夏季开展了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碳(POC)、氮含量(PN)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δ^(13)CPOC和δ^(15) NP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5.7‰^-17.4‰和-6.3‰~10.4‰,平均值分别为-20.2‰和8.2‰。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含量及其碳氮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变化反映了不同有机质来源的影响:喜洲岛附近海域表现出高POC、PN、δ^(13)CPOC和δ^(15)NPN的特征,指征着浮游植物水华的主导贡献;东北部范和港附近海域具有高POC、PN、低δ^(13)CPOC和高δ^(15)NPN的特征,反映了河流/河口水生有机物的影响;湾顶白寿湾附近海域的δ^(13)CPOC和δ^(15)NPN出现低值,体现了陆源有机质和人类污水排放的影响。借助δ^(13)CPOC和δ^(15)NPN的三端元混合模型,定量出海洋自生有机质、陆源有机质、河流/河口水生有机质等3个来源的贡献平均分别为70%、13%和17%,其中海洋自生有机质是夏季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的最主要来源。从这3种来源颗粒有机物含量的空间变化看,海洋自生有机质含量由湾内向湾外减少,与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相对应;河流/河口水生有机质含量在大亚湾东北部出现高值;陆源有机质含量在表、底层出现不同态势,表层陆源有机物含量在湾中部海域最低,而底层则呈现出自湾内向湾口增加的趋势,主要受控于离岸距离和珠江冲淡水、粤东沿岸上升流输送的影响。
牟新悦陈敏张琨曾健杨伟锋张润郑敏芳邱雨生
关键词:颗粒有机物碳同位素氮同位素
夏季白令海与楚科奇海的氮生物吸收速率
张琨陈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