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泽林

作品数:7 被引量:8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地震
  • 3篇地震动
  • 3篇地震动响应
  • 3篇滑坡
  • 3篇边坡
  • 2篇地震作用
  • 2篇数值模拟
  • 2篇黄土
  • 2篇值模拟
  • 1篇弹模
  • 1篇地质
  • 1篇动弹模
  • 1篇动弹模量
  • 1篇动力响应
  • 1篇动力学特性
  • 1篇动三轴
  • 1篇动三轴试验
  • 1篇岩质
  • 1篇岩质边坡
  • 1篇三轴试验

机构

  • 7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7篇吴树仁
  • 7篇张泽林
  • 6篇唐辉明
  • 6篇王涛
  • 3篇辛鹏
  • 3篇梁昌玉
  • 1篇刘高
  • 1篇王涛
  • 1篇李高勇
  • 1篇石菊松

传媒

  • 2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土木工程学报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岩土力学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地震波振幅对黄土-泥岩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被引量:16
2018年
研究地震作用下黄土-泥岩边坡动力响应特征,对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和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边坡的离心机振动台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地震波振幅对边坡地震动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坡体深部至浅表层,黄土-泥岩边坡的水平向和垂向加速度放大效应呈非线性增加,且水平向大于垂直向,在坡体顶部到达最大,表现为趋表效应和高程效应;在边坡内部岩性接触部位,黄土层内动力响应较大,泥岩中动力响应较小,表现为岩性效应;随着输入地震波振幅的增加,坡体动力响应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输入振幅达0.3g时,坡体动力响应最大。黄土-泥岩边坡的变形破坏过程为:随输入地震波振幅增加,坡顶逐渐形成拉张裂缝,不断扩展,坡体中上部溜土,产生向临空面方向的位移,坡体中部发生鼓胀隆起,局部坡体振动松散,岩土体滑落至坡脚堆积。
张泽林吴树仁王涛唐辉明梁昌玉
关键词:数值模拟地震动响应
反倾岩质边坡的时效变形破坏研究被引量:15
2014年
为研究反倾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规律性与形成机制,以黄河上游茨哈峡水电站库区反倾岩质边坡变形破坏为例,基于系统的工程地质方法并结合离散元模拟边坡的变形演化进程,对其倾倒变形的时效性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其形成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该倾倒边坡的时效变形规律表现为倾倒变形在不同方向上具有差异性,其时空演化特征表现为斜坡顶部的拉裂和中部的弯曲变形,目前倾倒体内未形成贯通性失稳界面,倾倒拉裂和弯曲变形同时存在,表现为倾倒机制的长期性、积累性和阶段性;2该类斜坡的变形破坏是岩层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做悬臂梁弯曲,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导致坡体后缘开裂、根部折断、前缘剪切蠕变,当坡体折断带内的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坡体逐渐错动下滑形成倾倒塌滑体;3该倾倒变形体的破坏模式为弯曲—拉裂变形、弯曲—折断破裂、蠕滑—拉裂变形、表层滑塌和深部滑坡形成。
张泽林吴树仁唐辉明刘高李高勇
关键词:倾倒体离散元模拟
地震作用下黄土–泥岩边坡动力响应及破坏特征离心机振动台试验研究被引量:31
2016年
为研究西北地区特殊的黄土–泥岩二元结构边坡地震动响应机制,以天水地区典型边坡和滑坡为原型,采用黄土–泥岩组合的概念模型,设计并完成比例1∶40的离心机振动台试验。在满足相似律的条件下,通过输入不同振幅的水平向和垂向地震波,系统地研究模型边坡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以输入加速度峰值0.1 g为例,对这2种边坡模型的动力响应及破坏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种边坡关键点位的动力响应水平向大于垂向,呈非线性,并表现为趋表效应、高程效应和岩性效应;一般黄土边坡的破坏形式表现为:坡肩形成拉张裂隙,逐渐扩张,坡肩产生向临空面方向的位移,坡体中上部的黄土覆盖层隆起,部分土体振松滑落堆积在坡脚;黄土滑坡的破坏形式表现为:滑坡后壁形成拉张裂隙,逐渐扩张,滑坡后壁发生崩落,滑坡顶部堆积体略有下挫,形成凹槽,坡脚发生轻微鼓胀。
张泽林吴树仁王涛唐辉明梁昌玉辛鹏
关键词:边坡工程地震动响应破坏特征
黄土和泥岩的动力学特性及微观损伤效应被引量:11
2017年
为了系统研究天水地区黄土和泥岩的动力学特性和微细观损伤机制,采用循环荷载试验、反复剪试验和SEM电镜扫描技术,获取岩土体的动力学行为特征和微观参量。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和泥岩的动弹性模量随围压的增加逐渐增大,呈非线性关系,而动弹性模量与阻尼比呈反比关系;动剪应力比大于某阈值时,岩土体在相应周期动应力下发生破坏;地震强度以及岩土体自身材料对其动力学强度影响较大;反复剪切次数增加,岩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最终达到残余强度,但随围压的增大,岩土体咬合程度增强,抗剪强度增加;静力剪切使土颗粒变细,属颗粒剪切磨碎模式,土颗粒排列更平整,定向性好,颗粒间孔隙变密实;循环动荷载作用下,随着剪切幅值的增加,颗粒剪切磨碎,排列更平整,孔隙明显减少,剪切面表现为"板结"。泥岩微观孔隙的定量化分析与定性研究一致性较好。研究结果对黄土高原地区工程灾害的预测和控制具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张泽林吴树仁唐辉明王涛辛鹏
关键词:土工试验动三轴试验动弹模量阻尼比动力学特性
兰州黄河阶地演变过程对滑坡活动的控制效应被引量:7
2015年
为探索特殊地质环境-河流阶地孕育滑坡的相关性,更深入地认识这类河流岸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在广泛分析区域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从第四系地貌学与工程地质学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了兰州市黄河河谷演化发育的阶段性特征和黄河阶地演化对滑坡的控制效应及其诱发模式.研究表明:(1)黄河河谷的演化对兰州地区滑坡发育的控制作用具有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分带性,在河谷演化不同阶段滑坡有着不同的发育模式和形成机理;(2)阶地型滑坡主要诱发因素为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黄河强烈下切以及阶地形成期相对湿润的古气候.第三系泥岩地层间形成的软弱夹层可诱发大型黄土泥岩滑坡,而黄土层内多发中小型崩滑.河谷演化期间,滑坡的发生可能导致部分阶地的缺失.
张泽林吴树仁唐辉明黎志恒赵成张永军王涛
关键词:滑坡滑坡形成机理工程地质
西秦岭北缘断裂宝鸡—武山段活动触发滑坡分布规律与成因机制被引量:4
2017年
西秦岭北缘断裂沿"一带一路"交通廊道展布,是南北活动构造带强震丛集发育的节点之一,地震地质灾害风险极高。基于地质调查、测绘与数值分析,查明了断裂在天水地区触发的地震滑坡分布特征,探讨了断裂触发滑坡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西秦岭北缘活动触发的巨、大型滑坡为断裂地貌过程的一部分,易在断裂的阶区聚集发育,其枢纽部位也有零星的分布;(2)巨大型滑坡集中于历史极震区内,断裂破裂过程中的近场惯性滑移、远场地震动是主要触发因素,二者耦合作用导致巨大型滑坡在断裂带两侧具有对称分布特征,活动强度由近及远而逐渐变弱;(3)断裂水平滑移、破裂引起的斜坡滑动变形以结构面贯通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方向效应、近直立断层的区域地震动效应及地震波的山体地形放大效应,这些力学效应在滑坡破坏过程产生断裂结构面、次级羽裂结构面与滑动面,它们协同控制了滑坡的运动;(4)极端降雨触发的泥流是巨大型滑坡堆积体复活运动的主要形式,是现今防灾减灾重点。
辛鹏吴树仁张泽林刘甲美王涛王涛
关键词:滑坡泥流
地震作用下黄土滑坡加速度深度放大效应及震后变形模式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基于相似比理论,设计并完成了典型黄土滑坡物理模型试验,采用先进的离心机振动台技术,实现水平+垂直振动,研究黄土滑坡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及变形模式,并配合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相互验证。结果表明:沿滑坡体浅表层加速度放大作用具有明显的趋表效应,水平向和垂向加速度放大效应呈非线性增加,且水平向大于垂向;在滑坡体的滑动面附近加速度放大作用呈现出岩性结构效应;随高程增加加速度响应逐渐增大,表现出高程效应,滑坡后壁放大作用明显。随入射地震波强度的增加,滑坡体内部关键部位加速度放大作用基本是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强震作用下黄土滑坡的破坏形式为:滑坡后壁形成拉裂隙并逐渐扩展,滑坡后壁发生崩塌,滑体略有下挫,形成拉槽,坡体中部鼓胀,坡脚有大量崩积物。研究结果为探讨地震作用下黄土滑坡的加速度放大效应和变形破坏情况,以期为天水地区黄土滑坡的地震稳定性评价和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张泽林吴树仁王涛唐辉明梁昌玉
关键词:数值模拟黄土滑坡地震动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