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败血症
  • 1篇药敏
  • 1篇药物敏感
  • 1篇置管
  • 1篇术前
  • 1篇评估表
  • 1篇临床效果观察
  • 1篇败血症
  • 1篇PICC术
  • 1篇PICC置管
  • 1篇病原
  • 1篇病原菌
  • 1篇并发
  • 1篇并发症

机构

  • 2篇川北医学院
  • 1篇川北医学院附...
  • 1篇南充市中心医...

作者

  • 2篇李英
  • 1篇唐晨曦
  • 1篇陈金华
  • 1篇易诗琼
  • 1篇王城
  • 1篇李金梅

传媒

  • 2篇川北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物敏感相关性分析及临床效果观察
2012年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病原菌的构成及药物敏感性,观察用药方式与临床效果,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对川东北地区207例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用法国梅里埃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测试仪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记录且统计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同时观察用药方式导致的临床效果。结果:1 015例患儿血培养中,血培养阳性为207例,阳性率20.39%,菌种213株。G+球菌174株,占81.69%,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133株62.44%;G-杆菌27株(占12.68%)。G+球菌前3种细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100%;G-杆菌前2种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100%。对于危重患儿的经验用药直接选用万古霉素、碳靑酶烯类药物临床效果更好。结论: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以G+球菌为主,CNS为主要病原菌,临床应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以减少耐药率的产生,提高疗效。但病情危重且未能及时得出血培养结果或无条件做血培养的患儿建议直接选用"顶级"抗生素(万古霉素或/和碳靑酶烯类药物)。
李金梅李英王城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药敏
PICC术前评估表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er catheter,PICC)术前评估表在提高PICC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155例采用个人主观经验进行术前评估;观察组171例按照设计的PICC术前评估表进行书面、逐项评估,确定是否置管、置管方式、置管部位,比较两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非计划拔管、静脉炎、导管异位、血栓等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非计划拔管、静脉炎、导管异位、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PICC术前评估表进行评估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保证PICC导管安全有效留置。
唐晨曦陈金华李英易诗琼伊纪英
关键词: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