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颖凯

作品数:2 被引量:61H指数:2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香港创新及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多糖
  • 1篇新骨
  • 1篇新骨形成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血栓
  • 1篇血栓
  • 1篇脂多糖
  • 1篇缺血
  • 1篇组织学
  • 1篇髌骨
  • 1篇髌腱
  • 1篇力学测试
  • 1篇坏死
  • 1篇激素性
  • 1篇激素性骨坏死
  • 1篇骨坏死
  • 1篇骨矿
  • 1篇骨矿密度
  • 1篇骨形成
  • 1篇灌注

机构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北京体育大学

作者

  • 2篇秦岭
  • 2篇梁国穗
  • 2篇张颖凯
  • 1篇吕红斌
  • 1篇盛辉
  • 1篇陈俊伟
  • 1篇张戈
  • 1篇杨晓恩
  • 1篇王琳
  • 1篇杨家威
  • 1篇高士进
  • 1篇霍碧君

传媒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兔髌骨-髌腱结合部新骨形成与大小预测其愈合程度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髌骨-髌腱结合部愈合中新骨形成量和力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15只雌性成年兔,在一侧后肢的髌骨远端1/3处横行截骨,切除远端1/3髌骨。将髌腱与髌骨断端连接。分别于术后第8和16周取材进行生物力学、组织学和新骨形成情况(X线摄片测量和骨密度测定)检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髌骨-髌腱结合部新骨面积、新骨长度及骨矿密度在第8和16周之间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在第16周时的拉断载荷、极限拉应力和拉断能量均明显大于第8周;新骨面积与拉断载荷及极限拉应力呈显著性相关。结论新骨面积与拉断载荷及极限拉应力间显著相关,通过临床无创X线影像学对新骨面积的定量,可有效评估髌骨部分切除后髌骨-髌腱结合部愈合状况,为术后主动康复提供参考。
王琳吕红斌霍碧君张颖凯梁国穗秦岭
关键词:力学测试组织学骨矿密度
现代生物影像方法评价脂多糖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诱导的实验性骨坏死被引量:54
2008年
目的建立脂多糖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诱导的激素性骨坏死家兔模型,同时应用静态和动态的影像学方法评价涉及骨坏死发病的血管内、外机制以及血管结构-功能的病理生理学异常。方法取14只28周龄雄性新西兰白兔以10μg/kg静脉注射脂多糖(内毒素)。24h后,每隔24h以20mg/kg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糖皮质激素)。另取6只作为对照于相应时间点注射生理盐水。应用动态核磁共振于内毒素注射前后检查双侧股骨近端骨内灌注功能,并且进行血液学检查;切下双侧股骨脱钙进行基于Micro-CT的微血管造影检查。骨坏死病灶、血管内血栓和血管外骨髓脂肪细胞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骨坏死家兔标本中均观察到血管内血栓。骨坏死家兔血管外骨髓脂肪细胞尺寸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基值比较,骨坏死家兔的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及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显著下降,而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P<0.05)。动态核磁共振检查显示骨坏死家兔局部灌注指数"最大信号增强"显著减少(P<0.05),同时基于Micro-CT的微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血管堵塞。实验组93%家兔在接受内毒素与激素联合诱导下发生骨坏死,且未出现死亡。结论?血管内外病变以及血管结构-功能的病理生理学异常参与了激素性骨坏死的发生。该诱导方法在不导致家兔死亡的情况下可以产生高坏死发生率,适合作为未来评价干预激素性骨坏死方法的临床前效能的实验模型。
秦岭张戈盛辉杨家威杨晓恩陈俊伟张颖凯高士进梁国穗
关键词:激素性骨坏死血管内血栓灌注缺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